笔趣阁2.0

bqg2.com


首页

书库

完本

足迹
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社会 其他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作者:黄济人

其他类型20 万字 全本

最新章节:80. 文强走进只为他一个人敞开的文史专员办公室,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6个月前
开始阅读 最近阅读
  • 作品信息
  • 目录(230章)

一场灵魂的决战,一部特别的历史。三十年前出版上部,轰动海内外,被誉为“参与了思想解放的大合唱”;三十年后续写下部,还历史一份完整的答案,给人性一次完整的诠释。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最新章节
  • 80. 文强走进只为他一个人敞开的文史专员办公室,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
  • 79. 邱行湘真的去台湾了,百感交集之余,他拒绝了台湾方面的“困难补助”,还对蒋纬国提了点意见
  • 78. 因了“冤家路宽”,砸了砚台的沈醉提笔沾新墨,不复旧容颜
  • 77. 弥留之际,郑庭笈看到了戴复东递到他手里的照片,泪水夺眶而出
  • 第二十章 地球上面
  • 76. 黄维和方靖也走了。黄济人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愉悦和苦涩
  • 75. 向来公私分明的黄维,却理直气壮地让黄济人替他去办一件私事
  • 74. 文强应蒋志云之邀访美,意外得知他在台湾竟有一百万美金待领
  • 73. “严醉”没有死,“华子良”没有疯,他们从《红岩》里走到现实中,抚今追昔
  • 第十九章 海峡两岸
  • 72. “国难未纾家难续”,戴安澜遗属“强肩巨责”,续写“抗战史上一部血的成就”
  • 71.
  • 上部
  • 1.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蒋介石三次派专机接他到南京
  • 2. 蒋介石的一句肺腑之言像一把火,把他周身的血烧烫了。他保证:“除非天塌地陷,洛阳万无一失。”
  • 3. 酒肉征逐后清扫射界,为孤注一掷,牡丹古城遭受空前蹂躏
  • 4. 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去矣
  • 第一章 黄河北岸
  • 1.
  • 2. 求死不得,求生不愿,他茫茫乎无路可走
  • 3. 邱行湘原以为,天底下有两种老百姓,一种喜欢共产党,一种喜欢国民党
  • 4. 赖钟声响应“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参加青年军,
  • 第二章 黄埔村中
  • 5. 此黄埔非彼黄埔,邱行湘竟得他乡遇故知
  • 6. 以蒋介石“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的哲学为武器,他气宇轩昂地走进了崭新的战场
  • 7. 训练班教唱《蒋介石,你这个坏东西》,他又一次面临生存危机
  • 8. 又是一场战役——孙殿英部的鸦片枪被解放军缴了械
  • 9. 生平第一次劳动,扁担将他压矮的同时,一个从未有过的意识的形体却产生并长高了
  • 10. 胡琏究竟何时进入了洛阳阵地?洛阳失守到底怪谁?康泽这个无兵司令怎会被推到第一线?
  • 第三章 井陉河畔
  • 11. 邱行湘求教于张岚峰:冯玉祥曾把蒋军打得焦头烂额,为何冯军又瓦解得如此之快呢?
  • 12. 毛泽东的补丁和陈诚的鹅绒,他一眼便看到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
  • 13. 原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快速纵队副司令蒋铁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有失节之嫌?他心力交瘁
  • 14. 他曾把蒋介石的命令当作事业的指南,现在他把毛泽东的文章当作生命的暗示
  • 15. 邱行湘面临一场严峻的考试——策反担任北平德胜门守备的妹夫黄剑夫
  • 第四章 功德林里
  • 16. 庙宇+监狱=梅花、梧桐、清净+电光形胡同、八角楼、恐怖
  • 17. 戊字胡同内,邱行湘大胆地进行了一次试探
  • 18. 甲字胡同内,文强向共产党的“典狱官”传授监狱管理办法
  • 19. 乙字胡同内,康泽和董益三不时交头接耳,伏案“交代”
  • 20. 丙字胡同内,黄维的一切,都像他那颗小黑痣那样固定
  • 第五章 胡同之间
  • 21. 一本《人民公敌蒋介石》引发了邱行湘关于“是非”和“统治正宗”的思考
  • 22. 黄维和董益三之间发生了功德林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人事件
  • 23. 陈长捷要从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那里开刀,托人买来《资本论》第一、二、三卷
  • 24. 同一条胡同里的日本战犯说:“中国共产党对我们日本人不错。”
  • 第六章 高墙内外
  • 25. “美军仁川登陆”。他们有的兴奋得夜不能寐,有的掏心掏肺地慷慨陈词,有的一言不发却最先抢看报纸
  • 26. 朝鲜战场的战况搅乱了他的思维,炒麦大战却升腾了他的性灵
  • 27.
  • 28. 苏联女人在功德林的“臭虫风波”让邱行湘窥一斑而见全豹
  • 第七章 八角楼下
  • 29. 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到功德林的时候,杜聿明居然从病榻上走下来,破天荒地主动找共产党人说话了
  • 30. 黄维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手纸,遭众人围攻,却被他口中“灭绝人性”的管理员解了围
  • 31. 邱行湘被议论有纵火嫌疑,管理处却把一包火柴递到了他的手中
  • 32. 日本战犯别时依依,管理员泪中带笑,他懂得了“强者”的全部含义
  • 第八章 碎石路上
  • 33. 在白公馆怒目阴沉的宋希濂,终于笑着走进功德林,被文强发现酷似龙门石窟中一个笑眯眯的佛像
  • 34.
  • 35. 邱行湘唯一碰到的钉子是康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后面保驾的也是康泽
  • 36. 梁培璜、林伟俦、邱行湘一起就各自的最后一役滔滔不绝,却在毛泽东兵法的文字面前默默无语
  • 第九章 走廊顶端
  • 37. 杜聿明被俘时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承认,六年后,他承认了共产党的伟大
  • 38. 宋希濂交代的罪行非同小可,之前曾和瞿秋白有过一番关于阶级斗争的谈话
  • 39. 邱行湘有保留地交罪。保留的部分,他认为自己有功;交代的部分,他唯恐言之不详
  • 40. 陈长捷痛愧:邓演达与之同窗,但前者彪炳千古,后者遗臭万年
  • 第十章 梅花丛中
  • 41. 公共场合仅点头微笑,私下范汉杰和文强在厕所密谈,方靖和邱行湘在澡堂擦背
  • 42. 功德林大礼堂由鸦雀无声到人声鼎沸。邱行湘和罗历戎四目相对,蓦地想起北平居仁堂会议来
  • 43. 战犯内部成立了学习委员会,自我管理,轻松愉快
  • 44. 邱行湘和杨伯涛相互开导劝慰、仍不禁默默回想着王凌云来救他的时间
  • 第十一章 巷道阡陌
  • 45. 王耀武两次在文强面前面如土色、呆若木鸡,又因黄维的牙刷深刻检讨,并慌忙表示不能崇拜关云长
  • 46. 张淦用《易经》对抗毛泽东的《矛盾论》,舌战群儒
  • 47. 他发现黄维不是神行太保,不是书呆子,甚至不是黄维,而是一个怪癖的陌生人
  • 48. 宋希濂在功德林发起了一场斗须运动、庞镜塘、刘嘉树,乃至黄维,无一幸免
  • 第十二章 战场上下
  • 49.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勾起了宋希濂一番难言的衷曲
  • 50. 负责审核材料的李科长提醒杜聿明,他的《自传》遗漏了个重要事件
  • 51.
  • 52. 邱行湘绘声绘色地从湘西会战的武阳一役,讲到了牟廷芳的“五子登科”
  • 第十三章 阳光洒处
  • 53. 沈醉在功德林写的全部日记里,平均每三则就有一个“雪”字
  • 54. 邱行湘收到了老家和妹夫黄剑夫的回信,心潮难已
  • 55. 张治中、程潜、章士钊、邵力子、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来到了功德林
  • 56. “不是亲人,却是恩人。”他们给毛泽东上书了一封感恩信
  • 第十四章 青砖壁头
  • 57. 在一张竖起的双人白色床单上,廖耀湘和陈林达分庭抗礼,王陵基无力招架
  • 58. 《新生园地》文学艺术专栏,文强、沈鹏、沈醉、黄铁民诗言志,歌咏怀
  • 59. 邱行湘和康泽的战事刚刚平息,与徐远举的战火又要燃起
  • 60. 李仙洲成为蜚声功德林的电影“观后”专栏作家,自称“不要三从,要四德(得)”
  • 第十五章 荒土角落
  • 61. 杜聿明在缝纫室的核心地位,与他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核心地位一样,是由他的才能决定的
  • 62.
  • 63. 狼狈如胡临聪、白丁如“周老黑”,一张报告会的木椅仍使之享有功德林最高的荣誉和地位
  • 64.
  • 第十六章 长河尽头
  • 65. 杜聿明和宋希濂分率甲、乙两组展开辩论:孙中山先生是否接受了共产主义?
  • 66. 沈醉曾问叶挺若获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又曾为江竹筠在桌子下面踢了徐远举一脚
  • 67. 檄文变契约,邱行湘和徐远举先后背起了失去双腿的杨光钰
  • 68. 康泽对杜聿明响亮地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我们要坚持民族气节,不能做软骨头!”
  • 第十七章 旋涡之中
  • 69. 杜聿明两次给从未谋面的大女婿杨振宁写信,两次提到“民族”二字
  • 70. 黄维第一个在“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族气节”的大辩论上发言,从而招致第二次批判黄维大会
  • 71. 曾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的杜建时,最终为一本中国普通大学的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所折服
  • 72. 外出参观的整齐的“蓝衣将军”队伍里,竟夹杂着两位穿黑色囚服的
  • 第十八章 国土上面
  • 73. 杜聿明竟忘了国民党头等战犯的身份,径直拉开车门。“嘟嘟”两声,把汽车开跑啦!
  • 74. 厂长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资本家,旋即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他们炸雷般的掌声
  • 75.
  • 76.
  • 第十九章 真理面前
  • 77. 杨伯涛用诗抒儿女情,牟中珩用画表父母心
  • 78. 杜聿明终于发出了人生慨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挽不回来了!”
  • 79.
  • 80. 学习委员会第二次发起致毛主席的感恩信,择文强草稿,由邱行湘缮写
  • 第二十章 五云山下
  • 81. 离开功德林“大本营”,他们开赴新的疆场——秦城
  • 82. 邱行湘率队在“鱼鳞坑战役”中打成平局,在“苹果坑战役”中获得险胜
  • 83. 杜聿明用一本《果树栽培技术》开启崭新的事业,陈长捷捧一本《资本论》在破窑里亲身检验
  • 84. 百户之家庆团圆,众将献艺名堂多
  • 第二十一章 阳关大道
  • 85. 五云山下安居乐业,王陵基手舞葵花,廖耀湘错把胡萝卜当芫荽
  • 86. “沈醉不知归路”,篱笆另一侧的小男孩告诉他:“天快黑了,你还不回去,你妈妈在家里等你呢!”
  • 87. 关于国民党战犯秦城农场生活的新闻纪录片里,邱行湘为什么表情那样悲戚,甚至眼角还有泪滴?
  • 88. 杜聿明从左脚那只棉鞋里拉出一只死老鼠,也引出了未曾有过的“意识革命”
  • 第二十二章 金秋时节
  • 89. 1959年9月14日,幸福突然袭击,最终打垮了这支队伍
  • 90. 1959年10月2日,回到功德林的他们全体给毛泽东写了第三封感恩信
  • 91. 1959年12月4日,首批特赦蒋介石集团战争罪犯大会在功德林大礼堂隆重举行
  • 92. 溥仪在宾馆的楼道里勃然大怒,邱行湘为了黄维重返功德林
  • 93. 周恩来红着眼圈对他们说:“不怪你们,怪我对你们接近得太少……”
  • 第二十三章 石头城里
  • 94. 出去之后,回去之前,不管是原来的阵营,还是现在的政权,都对他作了相应的交代
  • 95. 省亲之行,他跪倒在老母的病榻跟前,也跪倒在十年前的两个长工面前
  • 96. 明故宫旧机场,当年他从这里飞赴洛阳,留下罪恶,如今他在这里开荒种菜,创造生活
  • 97. 娶了美眷,生得“虎子”,邱行湘握锄头的手拿起了钢笔,书写全新的一页
  • 第二十四章 长江南岸
  • 98.
  • 99. 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及其眷属们在邱行湘家中欢聚一堂,有人新婚燕尔,有人破镜重圆,有人独自等待
  • 100. 既感“天高地厚恨难报,愿为统一蹈火汤”,何叹“冠盖满京华,唯我独消瘦”?
  • 101. 失败在一个战场,胜利在另一个地方
  • 下部
  • 1. 穿越时空隧道,陈赓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洛阳战役》就摆在邱行湘的案头
  • 2.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中,夺取大城市的第一场硬战”
  • 3. 邱行湘忘不了陈赓的临别赠言:“如今我们解放了洛阳,解放了这里的人民,也解放了你。”
  • 4. 周恩来的承诺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邱行湘在《文史资料选辑》上看到了分别不久的杜聿明
  • 第二章 破镜重圆
  • 5. 会见蒙哥马利后,疏于笔墨的杜聿明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鸿篇巨制”
  • 6. 邱行湘意外收到杨伯涛寄来的文章清样,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
  • 7. 周恩来劝郑庭笈复婚,最早前来贺喜的是傅作义
  • 8. 陈长捷与傅作义前嫌冰释,并和邱行湘一道,被周恩来表扬为吃苦耐劳的典型
  • 第三章 直面人生
  • 9. “周老黑”重塑形象,发表了处女作《四川綦江战干团惨案回忆》
  • 10. 继陈赓、杨伯涛之后,邱行湘从国民党洛阳警备司令的角度再写洛阳之战
  • 11. 庞镜塘特意去向王耀武辞行,所带礼物却被王耀武撕得粉碎
  • 12. 沈醉在获赦的第二天即乘车南下,准备迎候雪雪的归来
  • 第四章 生活逻辑
  • 13. 黄剑夫解甲归田,邱行湘不懊悔与之失之交臂,却担心妹夫成为众矢之的
  • 14. 杜聿明在前线独木难支,曹秀清在后方遍尝炎凉
  • 15. 以“告状”为进步手段的董益三,现在“告”的是康泽,“状子”是《襄樊战役康泽被擒记》
  • 16. 宋希濂不得不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反省,第一步就是学习《毛泽东选集》
  • 第五章 处世之道
  • 17. 全国文史专员们在邱行湘的新家聚首,摒弃前嫌的同时似乎还有了共同的方向
  • 18. 宋瑞珂坚持平均七天给黄维写一封信,黄维终于回信了,内容却让人始料未及
  • 19.
  • 20. 康泽写的交罪认罪材料,据说毛泽东看了一个通宵
  • 第六章 斗争哲学
  • 21. 一连五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他,难道是因为他的历史最复杂?
  • 22. 宋希濂苦苦思索:蒋介石打了败仗,为什么要扯到哲学上去呢?共产党人又有怎样的斗争哲学?
  • 23. 邱行湘决定好好工作,通过自己的正面形象,去扭转晚辈们的被动局面
  • 24. 沈醉望眼欲穿的“家书”不啻晴天霹雳,还好有小女儿带来了慰藉
  • 第七章 万事静观
  • 25. 文强请杜聿明转告《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一句话:“这不是资料,这是笑料!”
  • 26. 阔别多年的方靖和邱行湘重聚,话题仍是他们曾经的长官黄维
  • 27. 《红岩》畅销,沈醉炙手可热,可他却后悔了
  • 28. 谨小慎微的陈长捷,却在撰写文史资料问题上不惜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 第八章 逆水行舟
  • 29. 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黄剑夫积极面对,提出质疑;邱行湘被动接受,只知感恩
  • 30. 沈醉痛心连累妻女,却遭到了其他文史专员们的批判
  • 31. 杜聿明的思想被彻底打乱了,字里行间,他还感受到了一股杀气
  • 32. 文史专员办公室被贴上了封条,他们执笔的手又拿起了铁镐
  • 第九章 乍暖还寒
  • 33. 宋希濂先是开怀畅谈,而后戛然而止,叮嘱记者一定不能写
  • 34. 家事不堪回首,国事风云莫测,文强看见了人性的善良,也看见了人性的残忍
  • 35. 因“内查外调”的需要,沈醉家中各色人等络绎不绝,甚至上演了“全武行”
  • 36. 噩耗频传。最让邱行湘痛不欲生的,是妹夫黄剑夫的惨死
  • 第十章 蹉跎岁月
  • 37. 得知大儿子的厄运和他所崇敬的凌副部长的遭遇,黄维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
  • 38. 沈醉莫名其妙地又被关进监狱,而且由先前的国民党战犯“升格”为国家级要犯
  • 39. 落难中的黄剑夫一家艰难中求存,他的二儿子黄济人终于听见了来自北京的爆炸声
  • 40. 杨振宁回国了,他才知道岳父杜聿明不仅懂军事,还懂政治
  • 第十一章 心有余悸
  • 41. 文强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批林批孔”的社论,不由得想起了孙殿英
  • 42. 恢复上班的第一天,文史专员们要打扫环境,更要收拾心境
  • 43. 沈醉终于弄清了被“二进宫”的缘由,并做了自认为一生中做过的最聪明的事
  • 44. 赖钟声拒绝见杨振宁,理由有二:其一是自惭形秽,其二是孤芳自赏
  • 第十二章 大地回春
  • 45. 黄维代表最后一批获赦人员宣读致毛泽东的感谢信时,突然放下讲稿,即兴演说起来
  • 46.
  • 47. 黄剑夫获得平反,黄济人却把家宴弄得不欢而散,他需要读懂别人、诠释自己
  • 48. 杜聿明号召大家写国民党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并忆起戴安澜的一件身后事
  • 第十三章 道路纵横
  • 49.
  • 50. 宋希濂在美国和台湾的一家报社打了一场官司,又意外地当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首席顾问
  • 51. 黄维认定唯有永动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报答别人的恩情,不料却引发了家庭悲剧
  • 52. 蓬头垢面的黄济人突然出现在邱行湘的家门口,而且一住就是七天
  • 第十四章 双管齐下
  • 53. 回不回老家?回了老家该怎么交代?问题始终萦绕,争论还在继续
  • 54. 郑庭笈找杜聿明商量如何知恩图报,杜聿明亲身示范给他上了一课
  • 55. 沈醉到香港与前妻会面。想得到的没有发生,想不到的却发生了
  • 56. 黄维的肺腑之言让黄济人吃了一惊,黄济人的《功德林》初稿让公安部高度关注
  • 第十五章 多说并存
  • 57. 宋希濂在美国利用难得的机会做了一件难得的事情,并借李敖写他的文章标题,作自传《鹰犬将军》
  • 58. 李宗仁找沈醉核实一桩针对他的阴谋,叹息国民党内山头林立、积怨成仇
  • 59. 黄维的反对引发了众人的争论,《淮海战役亲历记》中终于有了黄维的文章
  • 60. 黄济人让杨伯涛“有意见”,让黄维“有三个想不到”,让杜聿明属意代写功过文章
  • 第十六章 自然规律
  • 61. 《解放石家庄》的电影让罗历戎频频点头,他们庆幸现在“不像过去那种搞法”
  • 62. 暗自感伤怀才不遇的杜建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 63. 杜聿明留下肺腑遗言后平静地走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 64. 杜聿明的追悼会上,从邓小平和黄维发红的眼圈中,黄济人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 第十七章 白纸黑字
  • 65. 从来不记笔记的黄维竟要找杜建时抄一段,并把他准备呈送邓小平的材料锁进了抽屉里
  • 66. 文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海就是台湾海峡……看我以后的行动吧。”
  • 67. 沈醉:“迷离往事无从记,每向心房频索取。过眼硝烟皆散去,待我今朝都写起。”
  • 68. 邱行湘:“我们写文史资料,只能当运动员,不能当裁判……功过是非自然有人评说。”
  • 第十八章 落叶归根
  • 69. 十位湖南籍原国民党将领被盛邀返乡,文强的感言最受欢迎,因为他讲了气话,但也是真话
  • 70. 杨伯涛的《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激怒了长官黄维。他对杨改口诛为笔伐,打起了笔墨官司
  • 71.
  • 72. “国难未纾家难续”,戴安澜遗属“强肩巨责”,续写“抗战史上一部血的成就”
  • 第十九章 海峡两岸
  • 73. “严醉”没有死,“华子良”没有疯,他们从《红岩》里走到现实中,抚今追昔
  • 74. 文强应蒋志云之邀访美,意外得知他在台湾竟有一百万美金待领
  • 75. 向来公私分明的黄维,却理直气壮地让黄济人替他去办一件私事
  • 76. 黄维和方靖也走了。黄济人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愉悦和苦涩
  • 第二十章 地球上面
  • 77. 弥留之际,郑庭笈看到了戴复东递到他手里的照片,泪水夺眶而出
  • 78. 因了“冤家路宽”,砸了砚台的沈醉提笔沾新墨,不复旧容颜
  • 79. 邱行湘真的去台湾了,百感交集之余,他拒绝了台湾方面的“困难补助”,还对蒋纬国提了点意见
  • 80. 文强走进只为他一个人敞开的文史专员办公室,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

 笔趣阁2.0 书友最值得收藏的网络小说阅读网

简体版 · 繁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