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暗自感伤怀才不遇的杜建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1 / 1)

担任《平津战役亲历记》编审的是杜建时。文史专员们之所以喜欢把他和杜聿明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在他们当中,杜聿明担任过国民党最高军事职务,而担任过国民党最高职务的文官,便是这位昔时的天津市市长杜建时了。杜建时有两个雅号。一为杜博士:他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后,又进加州大学读了两年国际政治。回国不久,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派他到旧金山参加联合国首次制宪大会,加州大学给他补了一个博士学位;二为杜高参:抗战期间,时有美国、英国以及苏联高级将领来到中国,蒋介石让他担任侍从室高级参谋和国民政府参军,授予中将军衔,负责蒋介石与外国高级将领的联络。所有这些,决定了他过去在国民党阵营里的影响,也决定了他今天在文史专员们心中的地位。

不过,杜建时倒是谦卑的,平时不苟言笑,走路总是低着头,似乎有永远想不完的心事。那日办公室开会,杜聿明实在看不惯了,问他是不是别人借了他的米,还的却是糠。他会心一笑道,你说对了,别人是腐朽化神奇,我是神奇化腐朽啊!杜聿明皱着眉头,问他此话怎讲。他把嘴巴贴近杜聿明的耳朵,说了一句悄悄话:过去报国无门,今日怀才不遇!只是这句悄悄话没说几天,由他担任《平津战役亲历记》编审的消息就公开了。所谓编审,不过是军事组临时安排的编辑负责人,除了自己撰稿,还要审读别人的文章,提出修改的意见。用李以劻逢人便讲的话说,编审是个荣誉职务,既不升官,也不发财,但他什么都不要,要的就是荣誉。

杜建时对荣誉的渴望,显然比李以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主动向董主任请战,该书的前言由他写,该书的目录由他定,然后一并交军事组研究讨论。军事组在讨论时,居然一字未改。以下摘录的,便是由杜建时执笔的《平津战役亲历记》前言: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公里战线上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大歼灭战。蒋介石当时的基本方针是,弃守平津,让傅作义集团南撤,以利于加强淮海战场及其长江防线的战力。为此,蒋对傅许以高官重权。当然,对弃守平津之影响,蒋介石也有所顾虑。傅作义则设法保全实力,不离察绥,以便在尔后军事、政治局势急骤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守,是退,是战,还是和,均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为自身利害计,也详虑南撤后将受制于蒋系,实力终将为蒋所吞并,因此,傅主张固守平津,认为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万不得已时,不宜实行……

至于全书人选文章的目录,杜建时把它分为三个板块,即包括罗历戎文章在内的“外围战斗”,包括陈长捷文章在内的“天津战役”,以及包括黄剑夫文章在内的“北平起义”。不知何故,杜建时在“北平起义”这个板块中,没有录用原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原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的《我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经过》。何思源是杜建时的老朋友,杜建时至今记得,北平和平解放那天,他在收音机里听到新华社这样一条电讯:“今日北平人民的十一个代表出城与人民解放军公开接洽。代表中的一个是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他是过去山东国民党省政府主席,坚决反对过人民解放军,当北平市市长也是坚决压迫人民的。不管他过去做得怎么坏,这一次总算做对了。”就是说,共产党肯定了傅作义,也肯定了何思源。但肯定与否不再是杜建时选择稿件的依据,他的依据只有两个字:真实,抑或四个字:接近真实。

关于天津战役,杜建时已写过几篇史料,分别刊登在《文史资料选辑》第九、第十三、第二十辑。虽然每篇文章的角度不同,重点不一,但究竟让哪篇进入《平津战役亲历记》,才能保证该书内容完整,结构严密,确也让这位杜博士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来想去,他决定新写一篇,标题叫作《天津战役前夕的美蒋勾结》。能够写这篇文章的文史专员,自然非杜建时莫属,因为美国派驻国民党政府的几个高级将领中,有位叫魏德迈的便是他在美国军事学院的同班同学。天津战役前夕,那几个美军将领相继撤走,用杜建时文章里的话说,“没有想到,美国人又突然回光返照,西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中将白吉尔率舰队进驻青岛,并迅速访问天津,与我和陈长捷会晤”。见面后才知道,傅作义奉蒋介石之命,曾希望白吉尔在天津危急之时出兵援助,于是,杜建时以天津美国侨民甚多为由,把傅作义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白吉尔大概听得不耐烦了,心不在焉地说了句:“事情要你们自己努力去做,你们经过努力还做不到时,美国才可能考虑下一步的事情。杜先生,你是美国人的学生,美国人的脾气,你的老师没有告诉你吗?”

老实说,杜建时的这篇新作,他写得并不愉快,但是他不把它写出来,又愉快不起来。不管怎么说,当他写完自己的稿子,看完别人的文章,对全书的把握胸有成竹的时候,一种不曾有过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让他沉浸在难以忘怀的回忆里。记得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第三批获赦人员时,先表扬了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说他从外行到专家,孜孜不倦;后表扬了文史专员陈长捷,说他从战犯到公民,步步坚实。而这两位都是与自己相关的人,所以杜建时在想,倘若周总理在世,也会表扬自己的。

初战告捷,杜建时准备给杜聿明打个电话,一来与老朋友分享喜悦,二来向军事组副组长汇报工作进展。号码拨出去了,对方无人接听,杜聿明没有接,曹秀清没有接,家里的保姆也没有接。稍有片刻,杜建时重拨号码,情况依然如此。他心里一沉,不知为什么,竟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杜聿明患有多种结核,这是他知道的。前不久他去医院探视,杜聿明告诉他,结核有可能发生癌变,他就有所担心,直到杜聿明出院回家,他才放下心来。那么此时又是什么情况呢?杜建时有些急了,他慌忙找出华罗庚的电话号码。前几天在杜聿明家做客,杜聿明的邻居华罗庚也在座,他便留了这位数学家的号码。华罗庚接了电话,先让杜建时不放话筒,他下楼去门岗打听。过了一会儿,杜建时被告知,杜聿明病危,已送医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