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宝:《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现代语文教学》,载《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马海:《陶行知纪念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载《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5期。
胡继渊:《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5期。
哈尔宜:《毕竟兴邦先教化 犹记锄头革命歌——陶行知先生纪念馆抒笔》,载《党史纵览》2003年第6期。
冯雪红:《最近10年来陶行知热点问题研究概观》,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李玉峰:《陶行知“千分法”量表的特点及启示》,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屠棠:《陶行知论师德修养》,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6期。
李顺松:《实践陶行知人格教育理念 探索“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健康人格”学校辅导模式》,载《教育导刊》2003年第6期。
吴畏:《陶行知教育思想:历久常新 与时俱进》,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6期。
马建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小学教育》,载《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7期。
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第9期。
秦有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学的启示》,载《小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9期。
张桂平:《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在科技教育中的应用》,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10期。
应西芳:《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近陶行知后的感悟与实践》,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11期。
魏燕:《陶行知楹联论教育》,载《班主任》2003年第11期。
赵红亚:《论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载《成人教育》2003年第12期。
王海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启示》,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12期。
郑红红:《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对当前实施创新教育的启示》,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洪志强:《热爱学生——陶行知的德育原则》,载《教书育人》2003年第22期。
程雪清:《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载《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宋红霞:《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姚永强:《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载《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黄宁:《从陶行知先生教育观浅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晓宏:《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探微》,载《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汤翠英:《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载《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王桃英:《论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德育思想》,载《南昌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
申宣成:《从陶行知的教学观看当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载《教育导刊》2004年第1期。
宇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开展女学生教育研究》,载《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
杨平:《陶行知学习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期。
谭斌:《陶行知现象及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兼对中国社会1949年前后“共同叙事”逻辑作社会学分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吴翔:《1931-1934年:作为〈申报〉新闻改革家的陶行知》,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田圣友:《陶行知的“五观”对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1期。
胡继渊:《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思想及实践的浅析》,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期。
殷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幼儿自治》,载《学前教育》2004年第2期。
易群:《陶行知的卖艺启事与对联》,载《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4年第2期。
黄夏梅:《重温陶行知 走进新课程》,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胡金平:《知识人与政治人:陶行知教师角色理论的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吴凤仙:《赤子之忱——浅议陶行知教学思想》,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郭文超:《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4年第2期。
童富勇:《陶行知与浙江教育》,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李兵:《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罗有岩:《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新型语文课堂》,载《云南教育》2004年第2期。
周德厚:《我在陶行知家干活》,载《红岩春秋》2004年第3期。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载《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周玉琴:《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反思》,载《江淮论坛》2004年第3期。
李刚:《〈武训传〉批判”的历史考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王盛鑫:《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载《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年第3期。
冯淑瑞:《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对师范教育的意义》,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王健:《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意义》,载《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高德群:《让作文向生活延伸——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作文教学改革》,载《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吕岳鹏:《陶行知科教思想述评》,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3期。
程英豪:《也说陶行知的考试观》,载《作文成功之路》2004年第4期。
武西娜:《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与现代教学过程理论》,载《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高艳平:《音乐教学要教会学生“做”与“学”——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载《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汝秀梅:《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兼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小英:《为孩子开辟一片“自留地”——从实践中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空间”》,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4期。
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李中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李更生:《全体·基础·生活——新课程视野中孔子、陶行知教育理念之重拾》,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蔺晓琳:《浅谈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再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感》,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伯兴:《活教育 真教育 好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蒋廷玉:《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看中学政治课的个性化教学》,载《广西教育》2004年第5期。
张炳生:《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涂怀京:《从争鸣到复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述评(1979—1985)》,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王文岭:《陶行知与陶渊明》,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金培雄:《陶行知校本研究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5期。
崔英杰:《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思考》,载《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谌安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载《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
韩富叶:《陶行知诗歌得失谈》,载《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年第6期。
曲铁华:《论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张炳生《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张宝书:《陶行知与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之比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7期。
滕瀚:《论陶行知教育技术思想对课程教学的启迪》,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倪素梅:《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研究性学习》,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道玉:《陶行知:中国第一位创造教育家》,载《教育文汇》2004年第7期。
韩剑平:《陶行知特色之我见》,载《江南论坛》2004年第8期。
何永峰:《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载《党史文苑》2004年第8期。
陈文东:《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王清:《陶行知师德教育思想对提高新世纪教师素质的影响》,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汪太戈:《早年的柯庆施与陶行知》,载《党史纵览》2004年第10期。
张伯兴:《陶行知的课程观及其现代价值》,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金萍:《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载《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徐春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载《教育探索》2004年第10期。
胡继渊:《略论杜威和陶行知的知识观》,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1期。
徐鸿:《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第11期。
李先明:《我为什么崇拜陶行知先生》,载《经济前沿》2004年第11期。
姚建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12期。
邓恩远:《顾公德讲私德 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德育思想再探》,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殷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幼儿自治的几对关系》,载《山东教育》2004年第15期。
周先友:《讲究批评的艺术——从陶行知奖糖说起》,载《湖南教育》2004年第20期。
徐铸成:《陶行知开罪江青始末》,载《出版参考》2004年第35期。
金林祥:《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探索》2005年第1期。
高焕祥:《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人文精神价值》,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刘长贵:《以行动研究法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徐志辉:《研究陶行知必须有真正的学术精神》,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李刚:《回到陶行知的历史世界》,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金平:《民间意义的发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陶行知教师知识人角色理论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储朝晖:《陶行知与抗日战争》,载《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
姚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刍议》,载《安徽教育》2005年第1期。
刘国清:《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朱晓春:《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涂雪峰:《陶行知经济改造思想探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福翔:《陶行知美育思想初探》,载《教书育人》2005年第3期。
陈志科:《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3期。
方相成:《论陶行知的知识观》,载《理论界》2005年第3期。
曹春霞:《谈陶行知与近代山西的义务教育》,载《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张蓉:《批判与反思:1951—1978年的陶行知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载《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李刚:《“从人民教育家”到“教育万能论者”——评20世纪50年代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再评价》,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周纪焕:《新课改背景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再认识》,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黄晓玲:《试论陶行知的教材思想及现实启示》,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杨国龙:《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西部乡村教育实践和指导思想的启示》,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黄书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崔玉婷:《胡适、陶行知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比较》,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6期。
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载《教育探索》2005年第7期。
陈昌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主张的现实意义》,载《河南教育》2005年第7期。
李树田:《从陶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思想所想到的》,载《前沿》2005年第9期。
谢美华:《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现实观照》,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0期。
霍玉敏:《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载《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
范金豹:《让陶行知先生走进中小学课本》,载《教育文汇》2005年第10期。
李清华:《陶行知的人生价值观探析》,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童富勇:《陶行知的生活课程理论与新课程》,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谭海清:《论陶行知的德育原则》,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3期。
刘玉有:《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创造型高职人才》,载《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6期。
孙菁:《陶行知的情感管理活动初析》,载《教书育人》2005年第17期。
陈竞蓉:《孟禄与陶行知》,载《文教资料》2005年第17期。
徐丽丽:《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以致用”》,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8期。
费玉林:《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滋养素质教育》,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23期。
陆黎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24期。
朱小蔓:《以陶为师 献身教育——在生活教育暨浙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的讲话》,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期。
方明:《努力实现陶行知的创造愿望》,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期。
申丽娟:《从社会互动论视角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廖宗明:《试论陶行知创办的社会大学》,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陈芳:《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苦干启示》,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冯锦英:《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黄哲文:《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评价》,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郑晓生:《研究性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体现》,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蓝敏:《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苏燕峰:《生命教育视角下的陶行知德育目标》,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李清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陈家生:《试论陶行知进步的荣辱观》,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陶城:《真善美的爱——陶行知一家》,载《重庆陶研文史》2006年第3期。
涂雪峰:《陶行知以交通促教育的思想》,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1期。
崔玉婷:《异源同流 和而不同——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阮巧玲:《从人文视野审视陶行知的体育观》,载《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第1期。
刘长贵:《陶行知“基督徒教育家”定位的逻辑追问》,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李刚:《史料学取向与宗教体验渗透的张力——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勇军:《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初探》,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缪葵慈:《论陶行知的天才教育观》,载《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杨东平:《现代中国的教育哲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期。
范晓晖:《陶行知与南京安徽公学》,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邢培华:《论陶行知的武训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胡晓风:《我所认识的陶行知》,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2期。
张伯兴:《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2期。
叶圣陶:《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2期。
涂雪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思想和实践述评》,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年第2期。
张水根:《突显主体:从他律走向自律——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研究的启示》,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2期。
胡继渊:《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2期。
荆世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索与思考》,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2期。
李天星:《师德建设呼唤陶行知》,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2期。
郭少榕:《陶行知女子教育理论对我们的启示》,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2期。
卢苇:《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师继续教育》,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3期。
陈汉才:《借鉴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论实践 更好地贯彻落实温总理的平民教育主张》,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3期。
董群:《陶行知健身思想探析》,载《体育与科学》2006年第3期。
徐志辉:《本世纪前五年陶行知研究综述》,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陈学军:《论陶行知生活化民主教育管理思想》,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许向峰:《苍凉时代的“人民经”——浅谈陶行知诗歌的“教育气韵”》,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王培:《陶行知诗歌的教育魅力》,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方明:《填补了陶行知研究史的空白——推荐一本好书》,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熊贤君:《世纪性的“陶研”学术总结——金林祥主编《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读后感》,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陈韶峰:《陶行知治校实践中的民主与法治思想论略》,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张新平:《陶行知校长学的七个命题探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杜宏记:《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探析》,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胡国枢:《陶行知——杰出的中华本土教育家(上)》,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陈家生:《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简评》,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4期。
胡国枢:《陶行知——杰出的中华本土教育家(中)》,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4期。
张嘉巽:《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4期。
齐春燕:《陶行知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本土化》,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温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聋校教育的启示》,载《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涂雪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思想述评——纪念陶行知诞辰115周年暨逝世60周年》,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4期。
申国昌、周洪宇:《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探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黄友珍:《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载《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源》,载《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
李天星:《我们心目中的陶行知》,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4期。
张伯兴:《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法例谈》,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4期。
屠棠:《陶行知先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4期。
陶铮:《深切的怀念 不懈的追求——读陶行知家书有感》,载《爱满天下》2006年第5期。
陆克俭:《试论陶行知“学生自治”理论与实践》,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兰军:《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尝试——陶行知与国际教育会议》,载《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涂雪峰:《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观——纪念陶行知诞辰115周年暨逝世60周年》,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张平:《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举隅》,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5期。
周洪宇:《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构》,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5期。
胡国枢:《陶行知——杰出的中华本土教育家(下)》,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5期。
涂怀京:《陶行知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探析》,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5期。
于飞:《陶行知与南京平民教育运动》,载《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5期。
朱勤:《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意义》,载《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5期。
贺武华:《陶行知与保罗·弗莱雷教育思想的共性比较》,载《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6期。
胡国枢:《陶行知——校长的典范、卓越的实干教育家》,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尤亚东:《高起点塑造教师的人格精神——陶行知教师素质思想探求》,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黄雪霞:《陶行知全面教育思想新探讨》,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余广寿:《从孔夫子到陶行知——汤有祥校长教育理念和实践述评(上)》,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谭佛佑:《黄质夫——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家》,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王文岭:《陶行知诗歌的历史解读》,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郭志明:《聆听陶行知的足音前行》,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徐少锦:《陶行知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贡献——读〈生活德育论〉》,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6期。
陈汉才:《借鉴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 贯彻落实温总理的平民教育主张》,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7期。
石卫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7期。
荆世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索与思考(上)》,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7期。
梅汝莉:《珍惜历史的启示——写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重印之时》,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7期。
杨振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8期。
刘建:《陶行知的道德领导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载《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8期。
暴侠:《论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载《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毕明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课堂成为创造的摇篮》,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8期。
荆世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索与思考(下)》,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8期。
余广寿:《从孔夫子到陶行知——汤有祥校长教育理念与实践述评(下)》,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8期。
张丽玉:《陶行知“生话即教育”理论述评》,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王金桂:《陶行知:作为教育家的儿童诗人》,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陈文东:《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探新》,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郭杰:《生活与教育——再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姚敬华:《陶行知教育考试观的当代启示——兼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质量评价的改良》,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9期。
王滢滢:《创新教育的前提是要解放人——学习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体会》,载《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第9期。
涂雪峰:《陶行知“政富教合一”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纪念陶行知诞辰115周年暨逝世60周年》,载《文教资料》2006年第9期。
屠棠:《陶行知先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0期。
王海平:《孔子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载《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年第10期。
席春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
赵沛荣:《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实践指导》,载《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0期。
蒋纯焦:《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0期。
邓颖超:《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章开沅:《生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序》,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陈文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苏瑜:《陶行知“新师范教育”思想述评》,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苏令:《陶行知的校长观》,载《山西教育》2006年第10期。
梁漱溟:《怀念我敬佩的陶行知先生》,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1期。
张建中:《情感与理性的合力——试论陶行知“知情意合一”的美育观》,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1期。
李世宏:《陶行知工学团教育思想初探》,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1期。
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载《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梅汝莉:《多元和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方法的精髓》,载《人民教育》2006年第12期。
李兴德:《陶行知的电化教育思想解读》,载《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李春芳:《陶行知论自觉的集体教育》,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2期。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载《生活教育》2006年第12期。
赵剑平:《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培养适应新课程师资的启示》,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7期。
陶晓丽:《试论陶行知的教师专业化思想》,载《教书育人》2006年第20期。
周洪宇:《现代终生教育思想的先驱——陶行知》,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程家福:《借鉴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论 指导新时期平民教育工作》,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1期。
王春秋:《陶行知对“新教育中国化”的探索》,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1期。
张敏:《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王渊:《论陶行知的民众教育思想》,载《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刚:《对陶行知三篇佚文的初步考证》,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胡晓风:《陶行知与现代性》,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兰石财:《陶行知的教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1期。
游晔:《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人文管理模式》,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1期。
黄瓅:《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成人教育学启示》,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
陈安生:《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试验》,载《教育艺术》2007年第1期。
李良玉:《陶行知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杨瑞清:《学习陶行知,探索农村小学教育新路》,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尚群:《对科学世界的遗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载《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2期。
王文岭:《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彭小虎:《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刚:《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上)》,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梁晓凤:《陶行知教育的试验与创新思想初探》,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会忠:《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生成与构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煜:《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朱晓春:《陶行知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新取向》,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袁宗金:《回到基本元素——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解读》,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方静:《陶行知女性教育观考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王雷:《“开民智”、“作新民”——陶行知与近代教育家群体论社会教育》,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清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观的现实意义》,载《教育评论》2007年第2期。
张乐群:《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兼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2期。
张丽娟:《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启示》,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王胜勇:《学习陶行知 培育小主人——徐州市解放路小学生活教育掠影》,载《江苏教育》2007年第2期。
鲍小东:《陶行知故里的平民教育》,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第2期。
范吉明:《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点击作文教学的“三度空间”》,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2期。
黄锦群:《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意义》,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2期。
陈梦雄:《从陶行知倡导“乡村教育”到当前“关注农村教育”的思考》,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2期。
龚财枝:《黄炎培、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载《福建陶研》2007年第2期。
黄云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陈贻鑫:《陶行知先生对我的教诲》,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2期。
覃崇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的学校管理实践》,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2期。
罗先凤:《解析陶行知与当代诚信教育》,载《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
周洪宇:《陶行知:现代终生教育思想的先驱》,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3期。
陈家生:《试论陶行知进步的荣辱观》,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3期。
陈水利:《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3期。
顾伟:《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乡村师范的历史嬗变》,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3期。
金林祥:《论陶行知对武训精神的倡扬》,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
涂怀京:《赫尔巴特的“统觉”与陶行知的“常能”》,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廖其发:《论陶行知的抗战建国教育思想》,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杨群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载《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
张乃清:《陶行知的好学生——张翼》,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4期。
赵彦俊:《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校本教学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4期。
需琼华:《陶行知关于科学教师培养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4期。
钱锦:《建构主义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4期。
李箭:《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4期。
林炳伟:《陶行知的创造性人格特质解析》,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5期。
王尚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5期。
刘艳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解读》,载《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6期。
李明月:《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6期。
刘友开:《汪达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6期。
张伯兴:《学习陶行知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6期。
宁波:《“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陶行知的乡村教师观》,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6期。
刘小红:《农村教育改革旨在“为何”——论陶行知“为农”的乡村教育目的观及其当代启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金林祥:《一本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陶行知著作》,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徐伟:《陶行知思维能力培养思想探析》,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康建琴:《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韩西芹:《“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他的育才学校》,载《今日重庆》2007年第7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上)》,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下) 》,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唐高华:《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载《职教通讯》2007年第8期。
蒋威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高校德育》,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宋松平:《陶行知论“生利”的乡村教育及其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古人伏:《全面发展 德为根本——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8期。
王世德:《陶行知曾“三写遗书”》,载《世纪》2011年第1期。
毕言辉、王志华:《“体育教学生活化”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载《运动》2011年第1期。
苏学艺:《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载《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1期。
段继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资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吴金忠:《陶行知师德观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载《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1期。
周昌宝、徐莹晖:《论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实践及启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刘文俊:《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职校生健康的价值观》,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年第1期。
姜艳红:《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之比较》,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朱建明、俞虹:《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引导自主学习思品》,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耿冰冰:《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师资培养的启示》,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郑丽伟:《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述要》,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卓胜彬:《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期。
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年第1期。
周正章:《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载《同舟共进》2011第1期。
方欢:《生活教育与开放性作文教改初体验》,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期。
曹子杰:《三个课堂教学做合一——整体推进生活教育》,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期。
李洁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载《价值工程》2011年第2期。
王世德:《回忆陶行知最后一次讲演》,载《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冯军:《陶行知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实践》,载《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王天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赵慧臣:《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载《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
张艳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解释学思想》,载《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2期。
向颖:《中学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阐释》,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邱瑰华、高玉侠:《陶行知诗学思想简论》,载《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刘倩:《试论陶行知的拉丁化新文字观》,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徐扬:《陶行知大众语文观评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王清、顾庆龙:《陶行知和谐家庭教育观特色考》,载《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
杨威涛:《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华丹、何兴楚:《研究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林静:《一股清泉流过心田——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载《有感学周刊》2011年第2期。
唐飞:《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载《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2期。
顾明远:《学习陶行知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载《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
胡国枢:《学习陶行知 呼唤蔡元培》,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2期上。
唐迅:《呼唤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家》,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2期上。
胡晓风:《张彭春等: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2期上。
杨俊生:《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学生成长》,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2期上。
肖晓玛:《陶行知育才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探略》,载《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罗红辉:《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载《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李宗堂:《陶行知体育思想对成人体育改革的启示》,载《成人教育》2011年第3期。
王世德:《回忆陶行知的一次讲演》,载《世纪》2011年第3期。
梁勇勇、王世清:《陶行知三论“剿匪”与“造匪”》,载《钟山风雨》2011年第3期。
周颖:《陶行知勤俭办园的思想、实践及启示》,载《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赵敏生:《谈陶行知教育理论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载《学周刊》2011年第3期。
杨会萍:《课堂教学案例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新课程背景下践行陶行知教师学习观的探索》,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虞伟庚:《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李忠:《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人的解放与社会的民主》,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3期(上)。
顾新佳、张贤:《生活教育理论下的作文教学》,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3期(上)。
金雪林:《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努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4期。
许易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素质教育》,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4期。
戴红武:《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载《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4期。
李燕华:《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载《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斌:《中学体育课教学探索——学习陶行知体育思想的启示》,载《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4期。
周颖:《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殷勤:《略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与小学数学教学》,载《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方玉芬:《陶行知普及乡村幼稚教育思想及启示南京晓庄学院》,载《学报》2011年第4期。
王今:《陶行知教师观对当今评价好教师的启示》,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唐高华:《黄炎培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载《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许振明:《陶行知“真人”教育树起教育家办学的丰碑》,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4期(上)。
曲艳杰:《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载《价值工程》2011年第5期。
凌文:《公私分明的陶行知》,载《新湘评论》2011年第5期。
赖娟华:《浅谈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策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视角》,载《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5期。
李顺松:《重读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 建构现代学校人格辅导模式》,载《教育导刊》2011年第5期。
李元华:《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助推学校跨越发展》,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5期。
黄环、庄虹:《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载《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年第5期。
尤传豹:《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载《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咸富莲、周福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新课改的启示》,载《中小学管理》2011年第6期。
王茜:《陶行知语言文字教育思想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第6期。
蒋媛:《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班主任教学中的应用》,载《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第6期。
王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载《学周刊》2011年第6期。
肖晓玛:《陶行知先生的美育理念及其实践》,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孟宪乐:《陶行知论教师职业道德》,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任民:《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张志强:《论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现实价值》,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王永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特质及其现代性分析》,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赵国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浅议陶行知的教师素养理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许乃跃:《用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解读免费幼儿师范生培养——以江苏省五年制免费幼儿师范生培养模式为例》,载《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第6期。
陈利利:《试比较陶行知与林德曼的成人教育思想》,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梁光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完善教育实践环节》,载《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夏德清:《陶行知先生之诞辰考证》,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郑冰垚:《陶行知女性教育思想之启示》,载《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刘畅:《“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考察》,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邱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载《成功(教育)》2011年第7期。
黄海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载《职业时空》2011年第7期。
张军民、肖小玲:《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载《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8期。
胡卫进:《在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载《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8期。
于军:《陶行知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8期。
刘娜娜:《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迪》,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8期。
洪英:《以民间游戏为依托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陶行知创造思想实践》,载《谈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8期。
储朝晖:《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何增光:《陶行知训育方法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迪》,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刘建英:《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马华威:《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历程同步而行——山东省荣成市推进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的探索》,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张伦贤:《陶行知师德观的内涵及启示》,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徐娟:《师爱即师魂——兼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师德建设中的运用》,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马霖霞:《仰之弥高——谈谈对陶行知教育理想的看法》,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陶城:《我对武训先生和先父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周洪宇:《现代化:普及教育运动的目标》,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8期(上)。
边守正:《时代呼唤当代陶行知》,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8期(上)。
许兴奎:《陶行知在“事”上指导学生修养的当代德育启示》,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8期(上)。
胡国枢:《〈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喜读之后》,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8期(上)。
陶城:《我对武训先生和先父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 创造精神人生》,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程红兵:《教育家的德育是“知行合一”的德育》,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张伦贤:《陶行知师德观的内涵及启示》,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孙立成:《坚持行知职教模式 开展“三生”教育实践》,载《中国德育》2011年第8期。
程爱红:《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9期。
詹明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民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启示》,载《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
张敏娟:《解放学生,让其快乐地学习——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载《学周刊》2011年第9期。
程鸣、王俐:《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教学》,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9期。
陶正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载《黑河学刊》2011年第9期。
饶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载《学周刊》2011年第10期。
许静:《从陶行知理论看如何指导当代学生有效学习》,载《成功(教育)》2011年第10期。
刘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开展农村金融教育的启示》,载《西南金融》2011年第10期。
许超:《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历史经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载《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第10期。
李仲谋:《批判陶行知始末》,载《炎黄春秋》2011年第10期。
汪智明:《为了不可忘却的永久记忆——寻觅陶行知先生在安徽休宁县万安镇的足迹》,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0期。
江忠贤:《学习陶行知 重在实践 贵在创新——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0期。
李嘉曾:《陶行知的批判思想及其实践意义》,载《群言》2011年第10期。
苗培周:《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启示》,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0期。
《广东省大埔县陶行知研究会》,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0期。
刘一鸣:《刍议陶行知的师德思想》,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陈己寰、邹剑峰:《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研究》,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图趣文说:《宽容的力量: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陶城:《追忆几次纪念陶行知诞辰活动》,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陶铮:《纪念我的祖父陶行知》,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张贵亭:《在陶行知的旗帜下》,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深度报告:《大爱之光照亮孩子的天空》,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郭阳:《读陶行知佚文〈游林肯故宅及陵寝记〉》,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王建、姚文忠:《光耀百年的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周国彪:《实践行知思想 促进教学发展》,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金林祥、阎乃胜:《育才学校对中国难童教育的突出贡献》,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邓炬:《我在湄潭中学淋浴生活教育新风》,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仲玲:《“小先生”HOLD住新实践》,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0期(上)。
徐明聪:《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1期。
朱小蔓:《永远的陶行知——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1期。
牛金成:《陶行知生利之职业教育思想探微》,载《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陶正娟:《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及启示》,载《黑河学刊》2011年第11期。
何增光:《浅谈陶行知的创业教育思想与实践》,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
杭州陶行知研究馆开馆》,载《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胡白云:《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及其启示——兼谈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2期。
常杰:《成人体育改革中陶行知思想的启示探讨》,载《成人教育》2011年第12期。
於松贵:《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疆班教育实践》,载《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13期。
陈莹:《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载《学周刊》2011年第15期。
秦秀伟:《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载《学周刊》2011年第15期。
戴问天:《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载《陶行知群言》2011年第15期。
钱惠萍:《浅议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载《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16期。
许静:《从发展学习能力的角度看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载《科技信息》2011年第16期。
马斌:《张謇、黄炎培、陶行知职教思想探源》,载《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7期。
李成霞:《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载《学理论》2011年第17期。
许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载《科技信息》2011年第18期。
王娟:《谈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载《才智》2011年第19期。
王秋霞、李兴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载《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0期。
何丽娟、艾述华:《试论陶行知的教师专业化思想》,载《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0期。
龚婷:《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载《群文天地》2011年第20期。
顾新佳:《八十余载行知路——陶行知与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载《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21期。
许静:《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载《科技信息》2011年第22期。
杨立军:《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调整课堂教学方式科技创》,载《新导报》2011年第22期。
周勇:《怀念遥远的陶行知校长思想》,载《理论教育》2011年第22期。
朱莉英:《师爱是一把金钥匙——陶行知教育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载《才智》2011年第27期。
王承鳌:《创立“现代育才新学”之考证——析陶行知构建“育才大学”的治学之道》,载《传承》2011年第27期。
皮坤录:《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载《学周刊》2011年第28期。
范纯琦:《解放心灵,放飞梦想——浅谈陶行知的“六个解放”在幼教中的实施》,载《才智》2011年第29期。
陈国平:《从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载《教育职教论坛》2011年第31期。
尹后庆:《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 推动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金林祥:《弘扬行知精神 借鉴行知思想 推进社会进步 促进教育发展》,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张癸:《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华侨团结的杰出使者》,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楼伟俊:《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区域素质教育》,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杨卫红:《以陶为师 求真创新》,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闫引堂:《陶行知与宝山的三次邂逅》,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曹红悦:《育才学校的制度设计及价值》,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朱肃霞:《“教学做合一”:教育德业发展的本体伦理》,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何光辉:《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宝山区新教育文化建构的关系》,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张步华:《“新行知”教学模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性研究》,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黄玉彬:《生活教育理论与都市小农夫教育实践》,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刘桂珍:《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赏识性评价的实践》,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
金蓉琴:《诗意的批评艺术:陶行知教育小故事的启示》,载《宝山教育》2011年11月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