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真:《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载《山东教育科研》1991年第4期。
李鹰:《试论陶行知的教师修养观》,载《山东教育科研》1991年第4期。
林泳海:《论陶行知的乡村幼稚教育思想》,载《山东教育科研》1991年第4期。
高谦民:《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观》,载《南京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呼明虎:《陶行知论青年道德修养》,载《南京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周洪宇:《陶行知与基督教》,载《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宋学亮:《陶行知对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载《东岳论丛》1991年第5期。
何国华:《陶行知的德育原则和方法》,载《教育论丛》(广州) 1991年第5期。
袁翔、王建新:《试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探索》(哈尔滨) 1991年第5期。
汪永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载《教育探索》(哈尔滨) 1991年第5期。
周洪宇:《国外及港台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载《文教资料》(南京) 1991年第5期。
许宗元:《中国新文学史上不能没有陶行知的位置》,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王世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5期。
张乃平:《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点思考》,载《学校管理》1991年第5期。
朱光宝:《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与宗旨》,载《教育科学论坛》(成都) 1991年第5期。
周洪宇:《试论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载《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5期。
肖宗六:《简论陶行知的办学思想》,载《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5期。
袁采:《扎实开展陶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载《行知行》,1991年5月20日。
卢自德:《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普遍规律》,载《四川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王明元:《陶行知与师范教育》,载《四川师院学报》1991年第6期。
杜学元:《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载《四川师院学报》1991年第6期。
童富勇:《对建国以来陶行知研究的回顾》,载《教育评论》1991年第6期。
周洪宇:《生活教育研究如何深入》,载《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黄瑞彩:《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简论》,载《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蕲阳侠:《浅论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载《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夏德清、武素月:《陶行知在内蒙古的教育实践》,载《华中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
喻本伐:《论陶行知的人道观》,载《江汉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8月。
黄瑞彩:《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论折》,载《江汉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8月。
董宝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源》,载《江汉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8月。
熊贤军:《陶行知的办学思想管窥》,载《江汉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8月。
蓟阳侠:《陶行知民族教育思想浅析》,载《江汉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8月。
周洪宇:《谈谈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江汉大学学报》1991年8月。
丁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载《人民教育》1991年第9期。
张劲夫:《一部具有宝贵精神财富的巨著——祝新版《陶行知全集》出版》,载《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9日。
周洪宇:《欧美陶行知研究概况》,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10期。
陈侠:《学习、宣传、实践——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载《课程·教材·教法》 1991年第10期。
秦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课程论和方法论》,载《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0、11期。
张健:《认真学习陶行知的人民教育思想》,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吕景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农科教结合》,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曾繁辂:《从陶行知和胡适的分道扬镳看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
万华瑞:《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大特色》,载《新视野》 1991年第10期。
杨连山:《陶行知的德育观》,载《天津教育》1991年第10期。
刘尧庭:《陶行知的崇高师德和德育思想》,载《光明日报》,1991年10月16日。
洪桥:《纪念陶行知先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10月24日。
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国外》,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1期。
储朝晖:《陶行知文章学思想刍议》,载《教育时报》(郑州),1991年11月6日。
孔棣华:《论陶行知的科教兴国思想》,载《广州日报》,1991年11月8日。
周雅光:《学习陶行知,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载《陕西教育》 1991年第12期。
章开沅、唐文权:《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陶行知》,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邓宗琦:《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董宝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师德观新论》,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蕲阳侠:《陶行知教育观散论》,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熊贤君:《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利病得失谈》,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黄瑞彩:《论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邢奕斐:《生活教育和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启示》,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王士芬:《生活教育之下学校教育之特色初探》,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陈泽民:《浅论陶行知的教师素质观》,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杨望友:《陶行知体育思想初探》,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林宪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化当前教育改革》,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钱立纬:《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性》,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田忠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刿、改革精神和现实意义》,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渔歌:《一卷在手,全豹可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评介》,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周洪宇:《六十年来国内陶行知研究文献目录(1928—1991)》,载《华中师大学报》专刊,1991年12月。
王世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1期。
孙崇文:《试论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思想》,载《蒲峪学刊》(哈尔滨)1992年第1期。
荆世华:《陶行知新论》,载《学术论丛》1992年第1期。
王安琪、储朝晖:《陶行知与印度》,载《南开研究》1992年第1期。
卞桂兰:《陶行知道德思想探微》,载《佳木斯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荆世华:《陶行知的人才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1期。
何美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入改革幼儿教育》,载《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孙崇文:《陶行知试验主义的教育思想研究管窥》,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1期。
童富勇:《陶行知研究综述》(1927-1991),载《教育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阎学儒:《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意义》,载《西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阎国华:《陶行知教师论思想研究》,载《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王荣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五四新文化启蒙》,载《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陈汉才:《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载《华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石中英:《试论陶行知育才音乐教育思想》,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2期。
储朝晖:《陶行知与内蒙古教育》,载《教育史研究》1992年第2期。
丁明宽:《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载《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戴建新:《贵在求真,贵做真人——谈陶行知先生德育观》,载《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苗春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述论》,载《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陈一鸣:《陈鹤琴与陶行知》,载《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谭伟才:《教育家陶行知的成功之路》,载《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3期。
吴慈生:《陶行知与南京安徽公学》,载《江海学刊》1992年第3期。
方善森:《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载《浙江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戴世俊:《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王士芬:《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吴一德:《试论陶行知创造发明思想》,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康德:《培养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载《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童富勇:《 陶行知与晓庄师范》,载《教育评论》1992年第4期。
周洪宇:《生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6期。
朱伯骞:《试论陶行知先生诗歌中的德育思想》,载《教育科学论坛》1992年第6期。
孙崇文:《陶行知学法指导初探》,载《内蒙古教育》1992年第10期。
莫增荣:《陶行知:唯一从总体上探索中国教育的智者》,载《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12月17日。
周洪宇:《陶行知》,载《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百人》,武汉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陈桂生:《再谈徐特立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的评价》,载《教育评论》1993 年第l 期。
周洪宇:《〈陶行知传〉的特色之所在》,载《教育评论》1993年第2期。
侯怀银:《试析生活教育理论的功能》,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
余小平:《陶行知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
戴自俺:《陶行知与黄齐生的深厚友谊》,载《行知研究》1993年第2期。
梅汝莉:《试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载《教育史研究》1993年第3期。
邓宗琦、周洪宇:《陶行知——人民教育的伟大先驱》,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张劲夫:《在和陶夫子相处的日子里》,载《光明日报》1993年8月9日。
吴桂就:《陶行知与雷沛鸿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载《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4期。
周洪宇:《千里“陶缘”一线牵》,载《光明日报》1993年9月27日。
储朝晖:《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九十年代中国教育》,载《教育史研究》1993年第4期。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5期。
荆世华:《陶行知的社会大学教育思想》,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6期。
周洪宇:《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陶行知与杜威关系略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第6期。
李楚材:《他山之石——介绍〈陶行知研究在海外〉》,载《中国陶研会会讯》1993年第64期。
张正元、唐皖宁:《陶行知的勤俭办学思想及其意义》,载《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冯敏:《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
汪明霞:《勇于实践,创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想》,载《金陵陶研》1994年第2期。
冯克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相通的基本要素问题》,载《金陵陶研》1994年第3期。
周小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新成果:评〈陶行知教育学说〉》,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方善森:《陶行知“每天四问”的学生主体思想》,载《行知研究》1994年第3期。
周洪宇:《陶行知对人民教育家的三大贡献》,载《行知研究》1994年第4期。
张癸:《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载《行知研究》1994年第4期。
吴一德:《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述论》,载《行知研究》1994年第4期。
阳光:《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侯德础:《陶行知先生与武训精神》,载《文史杂志》1994年第5期。
郑国民:《从“教授法”到“教学法”——陶行知对我国现代教学理论的贡献》,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9期。
朱德君、朱权回忆,陈勤红整理:《陶行知与朱庆澜》,载《行知行》,1994年6月25日。
吉三:《陶行知和爱国主义教育》,载《行知行》,1994年6月25日。
钱广荣:《陶行知的爱国思想述论》,载《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雷专平:《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探微》,载《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4期。
景耀勤、董辛元:《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讯》,1994年12月。
吕西忠、夏阳:《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探要》,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
胡晓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载《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李球:《论素质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观》,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曹淑芳:《对陶行知的教师职业观的认识》,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朱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哲学特征述评》,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
陈仁发:《忆陶行知在香港创办的“中华业余学校》,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
叶昕:《陶行知和抗日救亡》,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张纬:《陶行知依法治教思想与教育法制化》,载《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3期。
贾香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载《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林承节:《陶行知的印度之行》,载《历史教学》1995年第3期。
孙若南:《陶行知“学生自治理论”与高校学生参与宿舍管理》,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钱广荣:《陶行知的德育自治思想及其意义》,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张伟:《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杨晓:《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探析》,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
洪成文:《陶行知思维艺术谈》,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郑国民:《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载《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4期。
郭维廉:《教师的楷模——陶行知的十大精神》,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
郭维廉:《陶行知的崇高师德观及其伟大实践》,载《普教研究》1995年第4期。
李亚英:《试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观》,载《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5期。
陈运富:《陶行知感召白求恩》,载《党史文汇》1995年第9期。
李承勋:《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抗日的陶行知》,载《文史精华》1995年第9期。
符国云:《试论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李瑶章:《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比较研究》,载《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1期。
彭佩红:《陶行知的幽默》,载《教育与职业》1996年第1期。
汪孔德:《陶行知与档案工作》,载《档案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吴一德:《试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及其意义》,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
刘慧群:《试论陶行知的价值观》,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
侯怀银:《陶行知的全面教育观探微》,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周东明:《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人格精神》,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张德鹏:《陶行知和新安旅行团》,载《广西党史》1996年第2期。
边守正:《论陶行知的人口教育思想》,载《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第2期。
洪晓青:《国难时期的陶行知》,载《江淮文史》1996年第2期。
余受之:《我所认识的陶行知先生》,载《今日四川》1996年第2期。
卢自德:《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载《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第2期。
秦同:《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现代化》,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贾培基:《教育家求援——陶行知先生未发表的三封信》,载《红岩春秋》1996年第2期。
董玉梅:《陶行知与汉口三小的“小先生”活动》,载《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3期。
陈波:《金海观与陶行知》,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3期。
张正君:《陶行知、布鲁姆教育评价体系比较谈》,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
张健:《试论毛泽东和陶行知的人民教育思想》,载《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6年第3期。
梁伟生:《刍议陶行知的幽默》,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1996年第3期。
吴奕宽:《陶行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载《黄山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方利山:《陶行知生活教育与东原思想》,载《黄山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杨雅文:《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及启示》,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曹子超:《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是教育”》,载《江苏高教》1996年第4期。
庞桂美:《试论陶行知的乡村社区教育思想及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1996年第6期。
卞放:《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载《教育与职业》1996年第8期。
胡晓风:《陶行知诞辰考》,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黄伟:《陶行知德育思想探微》,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余子侠:《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理论月刊》1997年第1期。
张国良:《陶行知先生两则逸事》,载《江淮文史》1997年第1期。
姚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青少年学生的养成教育》,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李士龙:《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师教学法的改革》,载《继续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熊贤君:《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董宝良:《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余子侠:《重在学习研究贵在实践发展——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郝喜明:《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三种精神》,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2期。
黄岭峻:《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实用主义中国化——以张东荪、胡适、陶行知为例》,载《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刘春霞:《实践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的启示》,载《克山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孙德玉:《陶行知的幼教观与素质教育》,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熊贤君:《论陶行知早期“教育救国”思想》,载《理论月刊》1997年第3期。
张良才:《试论陶行知精神》,载《教育科学》1997年第3期。
于川:《陶行知与工学团运动》,载《民国档案》1997年第3期。
任宗德:《危难中的陶行知在我家辞世》,载《炎黄春秋》1997年第3期。
孙长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载《殷都学刊》1997年第3期。
冯雪红:《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
缪爱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活动》,载《教学与管理》1997年第4期。
盛风:《陶行知诗讽胡适》,载《江淮文史》1997年第4期。
曲铁华:《论陶行知对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杰出贡献》,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赖德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初探——兼谈查有良的〈大教育论〉》,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
陈仁发:《陶行知在香港》,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
龚思雪:《周恩来与陶行知》,载《党史博采》1997年第4期。
邬蓉桦:《相濡以沫在“育才”——记抗战时期陶行知先生与共产党人的友谊》,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5期。
陈汉才:《试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教育观》,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
齐易:《陶行知与他创办的育才学校音乐组》,载《人民音乐》1997年第8期。
沈俊峰:《陶行知和吴树琴的患难之爱》,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9期。
杨克贵:《略论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全”功能》,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梅汝莉:《让历史启迪未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未来教育的天才构想》,载《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1期。
孟维杰:《谈陶行知体育思想的启示》,载《松辽学刊》1998年第1期。
徐玮:《重视学校图书的陶行知先生》,载《上海教育》1998年第1期。
蔡勇强:《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初探》,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遇桂敏:《陶行知师德学说浅论》,载《教育探索》1998年第2期。
马能源:《寓教于诗 教人求真——谈陶行知教育诗篇的思想建构》,载《职教通讯》1998年第2期。
冯雪红:《陶行知女子教育思想刍议》,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朱子善:《毋忘求真——关于陶行知生平事迹的几点辨析》,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郑显银:《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初探》,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
操晓林:《记先父操震球追随陶行知的一生》,载《江淮文史》1998年第3期。
江巧珍:《陶行知与施剑翘》,载《江淮文史》1998年第3期。
张典兵:《陶行知实践教育思想的表现与启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张彬:《陶行知教育思想探析》,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谢瑞俊:《教师的楷模——陶行知》,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阎广芬:《情感教育的典范——陶行知》,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王世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初探》,载《合肥教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李日仙:《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美育实践述评》,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杨平:《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述评》,载《北方论丛》1998年第6期。
李世峰:《陶行知人口论初探》,载《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张国:《教育现代化与陶行知研究》,载《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12期。
陈福翔:《从陶行知的考试观看他的素质教育思想》,载《天津教育》1999年第1期。
张心龙:《论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周昭坎:《爱满天下的陶行知》,载《海内与海外》1999年第1期。
王凤玉:《陶行知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马永霞:《陶行知的普及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
徐文武:《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沈慧伟:《论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师范教育》,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文侠:《白求恩来华是受陶行知邀请的》,载《党史文苑》1999年第2期。
徐则浩:《斋藤秋男访问陶行知故乡》,载《江淮文史》1999年第2期。
李庚靖:《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李庚靖:《论陶行知的教育功能观》,载《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梁赫:《陶行知与内蒙古的教育事业》,载《内蒙古教育》1999年第3期。
杨乃虹:《从“教学做合一”看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观》,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马立武:《论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龚大明:《抗战时期的陶行知》,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储朝晖:《论陶行知人口科学思想》,载《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胡晓风:《行以求知知更行——〈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卷(补遗一卷)介绍》,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龚大明:《抗战时期的陶行知》,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刘家纪:《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探微》,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刘家绍:《关于办好师范教育的几点思考——学习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所想到的》,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庞柏树:《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浅探》,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文刀:《从〈科学的生活〉一文看陶行知的认识论思想》,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戴建平:《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载《平原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余子侠:《陶行知早期德育观探论》,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徐家杰:《陶行知体育思想研究》,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张淑清:《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深化师专教育改革》,载《忻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冯雪红:《陶行知三次出国的不同背景及收获》,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张亚钧:《论陶行知的职教思想》,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陈滔娜:《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与实践》,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唐迅:《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农兴强:《浅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广西教育》1999年第11期。
董宝良:《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载《理论月刊》2000年第1期。
王金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载《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金建楷:《陶行知与“诗教”》,载《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张效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及其启示》,载《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张秀宏:《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徐明聪:《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纳光舜:《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浅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杨纯:《陶行知的艺术创造教育思想》,载《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汪日升:《学习陶行知思想实施创造教育》,载《四川教育》2000年第1期。
李荣盛:《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魅力——兼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方向》,载《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赵拓:《白求恩来华“是受陶行知邀请的”吗?》,载《文史精华》2000年第1期。
国现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我校教育改革》,载《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0年第1期。
金林祥:《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邹远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期。
朱云:《试论陶行知的人口教育思想》,载《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卞国华:《学习陶行知教学思想 探讨课堂教学美感效应》,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期。
孙喜连:《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载《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2期。
张良才:《“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陶行知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李镇西:《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实践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体会》,载《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冯世泽:《陶行知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实践》,载《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王向友:《陶行知先生与晓庄》,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辛国俊:《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先驱》,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于秋华:《论陶行知德育观与课堂教学原则》,载《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王德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创造和意义刍议》,载《黄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王德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述要》,载《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朴华:《黄山钟灵秀 苦难育英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成长历程》,载《山东教育》2000年第3期。
蔡建清:《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郭星波:《提倡“做中学”、反对“坐中学”——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勾股定理”教学中的启示》,载《数学教学通讯》2000年第3期。
胡晓风:《陶行知创造教育及其现代价值》,载《教育科学论坛》2000年第4期。
王林义:《简论陶行知的儿童诗》,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江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时代魅力》,载《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胡晓风:《为陶行知创造教育答客问》,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梁宇光:《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杨秀英:《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载《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陈蓓:《论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载《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成云雷:《论陶行知教育观念的现代性》,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陈洵:《论陶行知的师德观及其对现代教师的启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仇乃桐:《方与严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载《黄山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林永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述评》,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
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再创造》,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许波:《陶行知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载《远程教育杂志》2000年第5期。
张良瑞:《陶行知健康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思想变革》,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陈秀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中学生体育骨干》,载《体育学刊》2000年第5期。
陈更生:《陶行知写通俗诗》,载《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6期。
余子侠:《陶行知的三次武汉之行》,载《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6期。
程若礼:《运用陶行知思想指导教学实践——读〈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警语〉的体会》,载《山东教育》2000年第6期。
刘建君:《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载《幼儿教育》2000年第6期。
高谦民:《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学校》,载《江苏教育》2000年第6期。
吴华钿:《创造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载《教育探索》2000年第7期。
段芬果:《陶行知邀请白求恩到中国》,载《党史博采》2000年第8期。
方宏:《陶行知求“真”的故事》,载《贵州教育》2000年第9期。
李鸿金:《重提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载《江西教育》2000年第12期。
丛小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启示》,载《山西教育》2000年第23期。
郭洪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载《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安秀玲:《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陈会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师范教育建设——中陶会师范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三次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陈会忠:《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陈爱民:《论陶行知的书法教育思想》,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罗明:《学习陶行知,办好乡村教育》,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张世斌:《重温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载《天津教育》2001年第1期。
陈晋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张彩霞:《陶行知论创造教育》,载《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何炳章:《论陶行知的“教育瘾”》,载《合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李任:《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育才办学经验》,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文履平:《陶行知与共和国第一个文化冤案》,载《红岩春秋》2001年第2期。
王玉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启迪》,载《职教论坛》2001年第2期。
胡纬华:《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借鉴意义》,载《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殷雪华:《学陶行知教育理论 促中专语文教改》,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魏红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载《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赵军:《由陶行知生活教育观谈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王本余:《简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思想》,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许宗元:《论陶行知的旅游观》,载《江淮论坛》2001年第2期。
涂雪峰:《陶行知与内蒙古的平民教育》,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刘承焜:《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今小学创新教育的启示》,载《辽宁教育》2001年第2期。
叶存洪:《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研究》,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李迅:《陶行知先生与绘画》,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金辉:《陶行知的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载《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刘治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纪念陶行知诞辰110周年》,载《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文代君:《论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思想的当代价值》,载《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周险峰:《陶行知与近现代教学法中国化》,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余子侠:《陶行知生平事迹五考》,载《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
许良廷:《对陶行知怎样成为党外共产主义者的探索》,载《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
郝秋爱:《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载《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安秀玲:《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现实意义浅探》,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张炳生:《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王柏乐:《浅议陶行知的师德建设思想》,载《黑河学刊》2001年第3期。
李永刚:《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李代尚:《努力学习陶行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王荣成:《陶行知与中国近代学制》,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王玉洁:《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谈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载《九江医学》2001年第3期。
金林祥:《论斋藤秋男对陶行知研究的贡献》,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涂雪峰:《陶行知与近代山西的义务教育——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载《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金林祥:《斋藤秋男与中国》,载《华夏文化》2001年第4期。
何长辉:《陶行知教育革新观探析》,载《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肖起清:《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思考》,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涂雪峰:《陶行知与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载《克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邓俊俊:《陶行知的德育观与当代德育》,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雷军平:《西部大开发与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初探》,载《科学·经济·社会》2001年第4期。
李晓星:《陶行知师德教育理论与现代师德建设》,载《教书育人》2001年第4期。
石奇印:《陶行知的师德及其现实意义》,载《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张书丰:《武训义学及陶行知对武训精神的升华》,载《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孙景峰:《陶行知教材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
金林祥:《日本陶行知研究的两位先驱》,载《教育评论》2001年第5期。
王维中:《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启示》,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洪祥生:《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秀琴:《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及其意义》,载《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袁忠霞:《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与教师的继续教育》,载《继续教育》2001年第5期。
陈丽:《论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秀琴:《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及其意义》,载《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金林祥:《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陶有峰:《解放孩子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陶行知文集〉之解放孩子的几点思考》,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7期。
李菁华:《浅谈陶行知的教学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探索》2001年第9期。
龙显均:《陶行知教育思想简论》,载《教育艺术》2001年第9期。
王子元:《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载《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陈鼎中:《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文选〉评介》,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梅汝莉:《陶行知与新世纪的教育》,载《民主》2001年第10期。
刘延东:《在纪念陶行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民主》2001年第10期。
邹国华:《有感于陶行知“喂鸡”》,载《江西教育》2001年第10期。
唐爱民:《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述要》,载《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王荣成,胡清善:《陶行知与我国近代学制》,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梅汝莉:《陶行知与新世纪的教育》,载《北京教育》2001年第12期。
宋传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载《人民教育》2001年第12期。
吴华钿:《论陶行知的考试观》,载《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
游宇明:《学点陶行知的“心计”》,载《教书育人》2001年第13期。
张廷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载《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6期。
刘艳慧:《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载《教书育人》2001年第21期。
辛治洋:《学陶研陶为师陶 继承创新求发展——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海巴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阮素莲:《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儿童创造力培养》,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唐恒振:《做创新型教师,育创新型人才——再读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之启示》,载《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王群生:《“天下第一关”——我所认识的陶行知先生》,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屠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上)》,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刘红斌:《创新·实践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载《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载《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杨瑞清:《学会赏识——陶行知先生儿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载《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张涛:《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创造教育的启迪》,载《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冯雪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性解读》,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屠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裴跃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新探》,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清:《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载《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胡振铎:《生活教育与终身体育——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悟》,载《体育函授通讯》2002年第2期。
阎立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载《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王丽萍:《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研究报告》,载《邯郸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何长辉:《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观》,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王冬艳:《陶行知人口理论与教育》,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顾书龙:《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载《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张锦贤:《学习行知思想 弘扬行知精神——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10周年》,载《江南论坛》2002年第2期。
韩冰清:《论“六大解放”及其实施——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启示》,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余子峡:《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沈路:《试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真善美”》,载《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
王红云:《借鉴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创新能力》,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张文婷:《陶行知的教师素质观与现代教师素质》,载《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贾慧:《解读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刘晓梅:《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实践》,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潘明:《论陶行知的健康教育思想》,载《体育学刊》2002年第3期。
梁迪:《试论陶行知“五解放”教育思想》,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冯世泽:《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刍议》,载《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方健华:《陶行知的校长观浅议》,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杨克贵:《陶行知的“全民教育”思想论略》,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韩克柱:《陶行知师德实践理论评析》,载《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高谦民:《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管窥》,载《中国农业教育》2002年第3期。
陈佳清:《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卫东:《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陶行知论习惯》,载《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第3期。
姜新:《陶行知“四块糖”的批评艺术》,载《班主任》2002年第3期。
张文明:《陶行知创造教育观探微》,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文敏:《浅谈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对我们的启示》,载《辽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张炳生:《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与我国师范教育现代化》,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秦裕芳:《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徐少锦:《陶行知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创见》,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李雄杰:《浅论陶行知的教育观》,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张华新:《论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王保军:《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及给我们的启示》,载《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梅纳新:《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特征》,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年第4期。
周洪宇:《陶行知与美国侨界》,载《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4期。
张彩霞:《陶行知论乡村教育》,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陈伯安:《陶行知的读书观》,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梁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生物学教学法的实践》,载《生物学杂志》2002年第4期。
李军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主体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张鸣年:《陶行知诗歌理论之理性思索》,载《黄山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庚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之现状》,载《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4期。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虞伟庚:《教育就是教人做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启示》,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李嘉曾:《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陶行知及其早期教育思想》,载《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4期。
陈殿伟:《试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及现实意义》,载《大学物理实验》2002年第4期。
宋丽娜:《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今乡镇社区教育》,载《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张建平:《试论陶行知“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载《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5期。
梁迪:《陶行知“五解放”教育思想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载《高教论坛》2002年第5期。
周德厚:《我眼中的陶行知夫妇》,载《山东教育》2002年第5期。
余子峡:《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陈敏:《陶行知:把人写上现代化的旗帜》,载《中国改革》2002年第5期。
袁敏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徐琦:《真·善·美——从陶行知看如何构筑现代新型师生关系》,载《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5期。
敖洁:《论陶行知的《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载《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5期。
何炳章:《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晓庄精神和它的锻造者陶行知先生》,载《学术界》2002年第6期。
张炳生:《论陶行知的教师伦理思想》,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余子峡:《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第6期。
邓恩远:《求真知说真话做真人——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载《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王冰蔚:《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载《职教通讯》2002年第7期。
章开沅:《大教育:建设中国的支点——〈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序》,载《中国改革》2002年第7期。
李建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论教师》,载《山东教育》2002年第8期。
李庚靖:《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载《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9期。
赵传芳:《试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载《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赵雅丽:《陶行知“教育与知识”思想观探究》,载《教育探索》2002年第10期。
芦苇:《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10期。
方健华:《做整个的校长——浅议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载《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13期。
陈福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载《山西教育》2002年第21期。
吴建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意义》,载《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4期。
陈善卿:《陶行知提倡“学生自治”的当代价值》,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姚远:《陶行知与汇文书院》,载《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
储朝晖:《论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的逻辑系统》,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刘腊梅:《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载《职业技术》2003年第1期。
葛永娟:《生活·教育·发展·树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探索》,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期。
武丰旭:《陶行知主体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上)》,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期。
徐明聪:《万世师表陶行知》,载《教育文汇》2003年第2期。
汪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方怀毅》,载《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黄书光:《陶行知:杜威教育理论的改造与超越》,载《科学课》2003年第2期。
陈棻德:《他促成了白求恩来华——杰出的民间外交家陶行知》,载《贵阳文史》2003年第2期。
张莉莉:《浅谈陶行知的素质教育思想》,载《宿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李大中:《创新教育与教育民主化——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与教育民主思想》,载《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郑艳芬:《浅析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载《语文学刊》2003年第2期。
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胡晓风:《论陶行知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敖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张小琴:《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学习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载《中华家教》2002年第2期。
谭德礼:《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田利军:《陶行知谈计划生育与教育》,载《文史杂志》2003年第3期。
刘荣琴:《唤起儿童的创造潜能——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载《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黄晓光:《陶行知生活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高海燕:《陶行知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武丰旭:《陶行知主体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下)》,载《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
刘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之借鉴》,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年第3期。
李镇西:《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素质教育背景下重温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载《辅导员》2003年第3期。
王永辉:《“教学合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远程教学》,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贵州:《绝知此事要躬行——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作文教学》,载《黑龙江教育》2003年第4期。
刘唤群:《陶行知与茶馆》,载《农业考古》2003年第4期。
谭斌:《追寻先贤的足迹——陶行知的教育及生活历程》,载《中国教师》2003年第4期。
龚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策略》,载《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
洪祥生:《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蒋纯焦:《密切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李国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指导意义》,载《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陈宏毅:《实用主义教育与“生活教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之比较》,载《求索》2003年第4期。
唐智松:《陶行知居渝期间的教育思想研究》,载《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谭德礼:《论道德教育的模式——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刘维鸿:《陶行知“中国式教育道路”浅谈》,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姜霞:《陶行知儿童“六大解放”理论的再认识》,载《理论观察》2003年第5期。
张林发:《陶行知“创造教育”略论》,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梁晓凤:《晓庄精神的现代价值——陶行知与晓庄师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杨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赵一民:《陶行知“生活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