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郁:《试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戴自韬:《回忆陶行知先生二三事》,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冯素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吴贻芳:《纪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陈宏韬:《忆晓庄、念陶师——为纪念陶行知九十诞辰而作》,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金立人:《陶行知与工人教育》,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
刘季平:《关于试办社会主义工学团的几封信》,载《行知研究》总第6期,1982年10月。
张健:《山海工学团是党在白区教育的一个据点》,载《行知研究》总第6期,1982年10月。
朱泽甫:《山海工学团诞生前后》,载《行知研究》总第6期,1982年10月。
陆定一:《全党应该知道科学技术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张劲夫:《在纪念山海工学团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夏德清:《陶行知人口统制论教育思想之研究》,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李长秀:《怎样评价陶行知的教学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黄贵祥:《学习“手脑并用”思想,提高师范教育质量》,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操震球、朱泽甫:《陶行知年表》,载《行知研究》总第7期,1983年1月。
董宝良、周洪宇、喻本伐:《陶行知家世考略》,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3年第1期。
陈璇:《简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杜威教育思想的翻版》,载《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梁忠义:《陶行知生活教育再探》,载《沈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王汉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常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肖杏村:《对陶行知先生的点滴回忆》,载《教育科学研究》(武汉师院) 1983年第2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年考》,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苏甫:《略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教育论丛》1983年第3期。
龚思雪:《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王士芬:《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若干问题刍议》,载《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周洪宇:《陶行知诗嘲胡适》,载《长江日报》,1983年5月18日。
周洪宇:《陶行知与马克思主义》,载《历史知识》1983年第5期。
周洪宇:《关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年问题》,载《华中师院学报》 1983年第5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年新证和兄妹问题略考》,载《文教资料简报》(宁) 1983年第5期。
夏德清:《试论陶行知的人才教育思想》,载《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
孙传华:《陶行知的人才学思想》,载《学术研究》1983年第5期。
周洪宇:《陶行知二三事》,载《武汉春秋》1983年第6期。
刘琪:《平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丁柏生:《陶行知与农民教育》,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许士骐:《爱满天下,古庙敲钟》,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郭笙、刘硕:《陶行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教育的批判》,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郭以实:《“科学下嫁”——陶行知关于科学普及的实践》,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李楠:《生活教育思想与新安旅行团的教育实践》,载《行知研究》总第8期,1983年5月。
刘季平:《正确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李楚材:《陶行知青少年时期种种》,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杨明远:《陶行知二十六国之行——爱国主义的凯歌》,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搂化篷:《评价陶行知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年代的政治抒情诗》,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王如:《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兼述其美学观》,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吴一德:《延安〈解放日报〉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述要》,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曹景滇:《陶行知〈卖艺〉、〈实艺第一夜〉两诗探源》,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刘大康:《陶行知学位名称应统一》,载《行知研究》总第9期,1983年10月。
杨应彬:《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载《南方日报》,1983年10月18日。
黄景钧:《伟大的教育家,慈爱的父亲——陶行知先生家庭教育纪实》,载《父母必读》1983年第10期。
戴自俺:《陶行知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载《幼教通讯》1983年第10期。
易铁夫:《在陶先生的熏陶下》,载《陶行知一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王琳:《怀念陶先生和他的伟大事业》,载《纪念陶行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朱泽甫:《陶行知与安徽教育二三事》,载《陶行知一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蒋维贤:《行知路:陶行知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载《合肥教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戴自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1期。
董宝良:《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本质区别》,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1期。
周洪宇:《陶行知的教育诗》,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1期。
周洪宇:《陶行知创办的重庆社会大学》,载《历史知识》1984年第3期。
周洪宇:《陶行知论解放儿意创造力》,载《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3期。
杨学敏:《陶行知哲学思想的探讨》,载《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张邦民:《试论陶行知世界观的发展过程——兼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载《教育科学研究》1984年笫3—4期。
何国华:《试论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载《行知研究》总第10期,1984年3月。
张达扬:《蒋管区一朵鲜艳的奇葩——育才学校》,载《行知研究》总第10期,1984年3月。
汪刃锋:《创造与探索——忆育才学校绘画组》,载《行知研究》总第10期,1984年3月。
吕长春:《育才学校的优良传统》,载《行知研究》总第10期,1984年3月。
周波:《忆育才学校在上海的艺术实践》,载《行知研究》总第10期,1984年3月。
马力:《陶行知哲学思想的探讨》,载《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刘星:《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载《沈阳教育学院学刊》1984年第3期。
虞肯堂:《浅谈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载《光明日报》,1994年3月9日。
夏德清:《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张达扬:《深入研究陶行知,开创教育新局面》,载《成都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张达扬、李红梅:《学习陶行知毕生从事人民教育的献身精神》,载《学术研究》1984年第4期。
周志俊:《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载《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刘季平:《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周洪宇:《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的研究》,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徐明清:《对陶行知先生的再认识》,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何柞:《认真研究与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莫增荣:《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徐耀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康庄:《“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戴哲人:《学习陶行如先生革命的创造精神》,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李生兰:《学习陶行知开创幼儿教育新局面》,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李榷:《徐特立与陶行知》,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黄乃一:《回忆陶行知二三事》,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张国良:《再记我所知道的陶行知先生》,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戴自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宝库》,载《行知研究》总第11期,1984年5月。
夏德清:《陶行知先生论教科书》,载《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6期。
王笑伟:《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启示》,载《山西教育科研通讯》1984年第6期。
喻本伐:《陶行知与“教学法”》,载《北京教育》 1984年第6期。
周洪宇:《中印友谊,一代风范——陶行知与甘地、泰戈尔》,载《外国史知识》1984年第8期。
张劲夫:《追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丁丁:《从党的总任务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胡国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及其历史意义》,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晋启生:《陶行知论学制改革》,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高嘉:《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韩延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吴树琴:《忆陶行知的政治生活片断》,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刘义普:《毋忘继承教育遗产,致力振兴师范教育》,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陶城:《学习先父陶行知教育思想,努力办好科技培训》,载《行知研究》总第12期,1984年8月。
陈汉才:《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载《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2日。
刘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载《内蒙古教育》1984年第10期。
许涤新:《镰刀到处无荆棘》,载《北京市陶研会成立大会纪念专刊》,1984年10月。
陈飘:《学习陶行知,培养创造型人才》,载《教育研究》1984年第12期。
张文郁:《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和实践》,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5年第1期。
刘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5年第1期。
龚思雪:《正确评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西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莫增荣:《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载《师范教育》1985年第1期。
江荻:《陶行知不是武训——兼及电影《武训传》拍摄点滴》,载《陶研通讯》(闽) 1985年第2期。
陈采柏:《试论陶行知的教师观》,载《陶研通讯》(闽) 1985年第2期。
陈倚石:《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哺育下——兼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缅甸华侨中的传播》,载《陶研通讯》(闽) 1985年第2期。
林培玲:《陶行知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载《安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卓绿波:《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点体会》,载《师范教育》1985年第2期。
胡愈之:《关于教育问题的一封信》,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杨应彬:《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许梦瀛:《我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解》,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丁冠英:《研究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当前教育改革》,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刘硕:《生活教育理论浅析》,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丁右涵:《试论生活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王如:《生活教育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陆璀:《陶行知在国外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片断回忆》,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周蕴石:《生活教育在日本》,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麦坚弥:《生活教育在香港》,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何国华:《生活教育在粤东》,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2期。
张爱萍:《纪念新旅,学习新旅》,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3期。
王阑西:《新安旅行团的光辉历史——〈足迹五万里〉一书的前言》,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3期。
赖少其:《新旅与时代同进》,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3期。
刘光:《我国教师中的巨人——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笫3期。
郭以实:《陶行知怎样进行智力开发》,载《学术研究》1985年第3期。
廖家骅:《陶行知重视音乐教育》,载《师范教育》1985年第3期。
于朝贵:《陶行知美育思想探讨》,载《西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方展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载《上海教育》1985年第3期。
马朋人:《谈陶行知“六大解放”的现实意义》,载《赣北教育》1985年第3期。
胡晓风:《陶行知与现代教育》,载《西南教育论丛》(创刊号) 1985年。
周志俊、魏名国:《试论陶行知的美育思想》,载《安教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黄云龙:《陶行知——校长的楷模》,载《师范教育》1985年第4期。
徐承伦:《陶行知与行知学校》,载《理论学习》1985年第4期。
夏德清:《论陶行知的民族教育思想》,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王越:《陶行知的手脑相长说》,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杨荣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精神》,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虞肯堂:《谈谈陶行知改革教育的创新精神》,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周德昌:《探索、实践、创新》,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罗佑才:《学习陶行知,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炼虹:《陶行知的“诗教”》,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陈汉才:《略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诗》,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刘尧庭:《从鲁迅看陶行知》,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周毅:《大哉陶子万世师》,载《学习陶行知,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版。
李鹏:《在中国陶知研究会上的讲话》,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胡乔木:《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上的讲话》,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张劲夫:《研究陶行知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许涤新:《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刘季平:《浅谈社会主义教育学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杨瑞清、李亮:《学习陶行知探索乡村教育新路》,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邝忠龄:《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使儿童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孙传华:《陶行知的教育经济学思想》,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鲁永琦、王昌畴:《学习陶行知,改革乡村师范教育》,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大朋:《发扬新安旅行团的好传统好作风——回忆新安旅行团成立五十周年》,载《人民日报》,1985年6月9日。
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生平求是》,载《广东教育学会通讯》1985年第8期。
夏德清:《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筒述》,载《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第9-10期。
马朋人、宋之保:《“六大解放”的现实意义》,载《师范教育》1985年第10期。
刘季平:《试谈社会主义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载《教工》1985年第ll期。
聂荣贵:《纪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载《四川教院学报》1986年增刊第1期。
胡晓风:《为中围教育觅曙光》,载《四川教院学报》1986年增刊第1期。
龚思雪:《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载《四川教院学报》1986年增刊第1期。
赵一明:《缅怀陶行知先生》,载《四川教院学报》1986年增刊第1期。
刘季平:《〈武训传〉批判对教育的影响》,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李炳均:《论陶行知提倡‘新武训精神’的积极意义》,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吕长春:《集体的新武训是一种斗争精神》,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陈文达:《陶行知与武训精神》,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慕光哲:《论批判〈武训传〉株连陶行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危害》,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李榷:《学习陶行知的教育评价学说,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评价》,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王笑伟:《陶行知办师范教育的基本特点》,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宣谛之:《关于社会大学的回忆》,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1期。
喻本伐:《陶行知艺友制师范教育理论述评》,载《湖北教院学报》1986年第1期。
高时良:《论陶行知》,载《福建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陆维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代》,载《陶研通讯》(闽) 1986年第1期。
张瑞征:《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印尼的传播》,载《陶研通讯》(闽) 1986年第1期。
谭兆鹏:《论陶夫子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的五要义》,载《陶研通讯》(闽) 1986年第1期。
丁明宽:《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陶研室:《陶行知教学观》,载《教育评论》1986年第1期。
欧本谷:《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期。
聂祖芬:《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论的哲学基础》,载《华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何国华:《文化巨子南征的第一人——陶行知在粤、港的教育活动》,载《华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张劲夫:《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宝库——祝《陶行知全集》出版》,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王厚宏:《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杨应彬:《陶行知教育思想浅识》,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楼化篷:《论陶行知的革命转变》,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丁丁:《大众教育问题研究》,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潘冷云:《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吕景星:《陶行知的家庭教育观》,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季新如:《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落实义务教育法》,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2期。
操震球:《一个平凡伟大的人——陶行知》,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3期。
晋启生:《评近现代中国教育史教材中对陶行知的曲解》,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3期。
钱业荣、章钟涛:《陶行知的教育法制思想与〈义务教育法〉》,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3期。
莫增荣:《陶行知论教师的职业精神》,载《行知研究》1986年第3期。
郭笙:《试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及其生活教育观》,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6年第3期。
刘光:《陶行知为什么自称新武训》,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笫3期。
陈永标、何国华:《试论陶行知的教育美学思想》,载《教育论丛》1986年第3期。
陈育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学》,载《上海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马加乐:《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载《上海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俞克斌:《简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载《上海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刘季平:《学习讨论精神文明决议和搞好陶研工作的关系》,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胡晓风:《生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教育学说》,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丁丁:《什么是生活教育》,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龚思雪:《浅谈生活教育及其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聂祖芬:《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金铁宽:《一切从我国国请出发——陶行知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学习笔记》,载《行知研究》 1986年第4期。
周德昌:《陶行知早期教育思想论略》,载《华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袁锐锷:《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载《华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吕景星:《陶行知与职教社》,载《教育与职业》1986年第4期。
吴奕宽:《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初探》,载《浙江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陈波:《陶行知论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载《师范教育》1986年第4期。
何国华:《新发现的陶行知关于广东教育问题的通信和演讲词》,载《广州教育》1986年第5期。
黄风漳:《学习陶行知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载《广州教育》1986年第5期。
梵洲:《陶行知艺术教育观与实践》,载《美术教育》1986年第6期。
马飞海:《最后一百天——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40周年》,载《文汇报》,1986年7月21日。
陈侠:《略谈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载《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7期。
求泉:《艺友制——陶行知提倡的师资培训方法》,载《幼儿教育》1986年第7期。
洪桥:《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载《师范教育》1986年第9期。
戴自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群言》1986年第9期。
李绍彬:《陶行知教育思想浅论》,载《教育研究》1986年第10期。
杨连山:《浅谈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载《师范教育》1986年第1l期。
江泽民:《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在陶行知纪念会上的讲话》,载《教工》1987年第l期。
张劲夫:《在晓庄师范建校和生活教育运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l期。
张癸:《陶行知与中国共产党》,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l期。
郑涵慧:《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陕甘宁边区》,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l期。
曹恩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述评》,载《辽宁教院学报》1987年第l期。
陈大文、周泰桂:《陶行知1936年广西之行》,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l期。
楼化篷:《学习陶行知的新武训精神》,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l期。
冯国晨:《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武训精神(再评〈武训传〉)》,载《克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晓长:《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载《湖北教院学报》1987年第1期。
商继宗:《陶行知和比较教育》,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年第l期。
李大章、侯怀银:《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l期。
孔棣华:《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载《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第l期。
李定开:《陶行知的抗战教育理论及其实践》,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l期。
邓宗琦、熊贤军:《陶行知的教育试验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徐耀斌:《陶行知试验主义是教改实验的利器》,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胡晓风:《论陶行知思想转变的三个阶段》,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罗明:《借鉴生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的真正春天》,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莫增荣:《陶行知教育经济思想浅探》,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姚新吾:《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聂大朋:《陶行知和儿童教育》,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2期。
董宝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7年第2期。
包仁娟、王运来:《在金大和南高东大求学与执教的陶行知》,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版) 1987年第2期。
龚放:《南高师的暑期学校》,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版) 1987年第2期。
魏名国、周志俊:《论陶行知的师德》,载《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何国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评论》1987年第3期。
章锡麟:《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初探》,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夏嘉、应之:《陶行知、梁启超、张学良与南开学校》,载《天津师大学报》 1987年第3期。
孙晓村:《人民的心声》,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3期。
楼化蓬、裴诒、王武峰:《民族解放和大众解放的先驱——陶行知》,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3期。
陆维持:《陶行知先生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伟大贡献》,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3期。
宋良文:《陶行知敦育思想在安徽革命根据地的传播和运用》,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3期。
王克:《有继承,有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淮北根据地教育育事业》,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3期。
刘季平:《培养众多现代陶行知》,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戴续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新说》,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何晓夏:《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浅说》,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陈训慈:《陶行知早期在高教的实践和贡献》,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陶萍、王镇生:《从“三个面向”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钱广荣:《陶行知论“人中人”》,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周相权:《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
吴一德:《浅谈陶行知论教师》,载《徵州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李明汉:《陶行知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载《教育论丛》1987年第4期。
吴艳冬、章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讨论综述》,载《宁夏教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张健:《积极开拓陶行知研究工作的新局面》,载《华中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周洪宇:《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载《华中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方明、张健:《继承和发扬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荣传统——纪念晓庄学校建校和生活教育运动六十周年》,载《教工》1987年第5期。
鲍兆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载《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
郗伯侯:《陶行知教学法理论探讨》,载《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
杜贵:《陶行知论培养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载《普教研究》1987年第6期。
胡国枢:《陶行知对人民教育的三大不朽贡献》,载《四川陶研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李能寿:《陶行知思想的来源和组成部分》,载《四川陶研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李定开:《再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兼及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载《四川陶研究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周晓平:《浅谈陶行知在晓庄时期的对联创作》,载《四川陶研究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汤翠英:《试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载《四川陶研究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高缨:《伟大人格的诗化》,载《四川陶研究会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会志》,1987年9月。
莫增荣:《论陶行知的教师职业精神》,载《教育研究》1987年第9期。
张风山:《陶行知德育思想浅析》,载《教育研究》1987年第10期。
石生:《陶行知在太原》,载《山西文史资料》总第54辑,1987年。
黎克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高师改革》,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张癸:《陶行知的中西文化观》,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施伟臣:《“社会即学校”理论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胡福星:《借鉴陶行知思想,改革高师教育》,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仵学元、李仲山、石焕林:《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延安》,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刘筱荣:《谈谈陶行知的对联艺术》,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余万予:《陶行知学校体育思想初探》,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孙志学:《简论陶行知的爱》,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毕汝钦:《陶行知与群众文化》,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1期。
于仰南、徐明:《陶行知教育经济学思想初探》,载《吉林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苏雪卿:《陶行知的道德品质》,载《徽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l期。
胡晓凤:《生活教育引论》,载《四川教院学报》 1988年第1期。
贾培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特点》,载《重庆社会科学》1988年第l期。
洪祥生:《把中华民族造就为一个科学的民族——析陶行知的“科学下嫁”》,载《安徽教院学报》1988年第l期。
郑登云:《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实践》,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88年第2期。
戴佩凉:《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载《苏州大学学报》 1988年第2期。
陈汉才:《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改革观》,载《华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李建求:《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评价》,载《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杨克贵:《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当前师范教育的改革》,载《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吕景星:《陶行知的大职业教育观》,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
崔同寅:《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点的继承与发展》,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
王士毅:《陶行知对‘觉悟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的实践》,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
姚培玲:《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思想的启示》,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2期。
刘好兰:《陶行知与杜成教育思想比较》,载《温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卢作光:《浅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及其现实意义》,载《河池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龚思雪:《陶行知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卓越贡献》,载《教育科学论坛》(成都) 1988年第3期。
杨韬:《调查、总结、创新:简述陶行知形成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方法》,载《教育科学论坛》(成都) 1988年第3期。
郑华:《陶行知传统教育观述评》,载《山东教育科研》1988年第3期。
杨韬:《陶行知论劳动教育》,载《四川教院学报》 1988年第3期。
程志宏:《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辨析》,载《安徽教院学报》 1988年第3期。
吴定初:《刍议生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载《四川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王越:《论陶行知与胡适》,载《教育论丛》 1988年第4期。
罗若群:《陶行知论比较教育研究》,载《湖北教院学报》 1988年第4期。
郭笙:《简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 1988年第4期。
古人伏:《谈陶行知对师范生品格的培养》,载《辽宁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孙传华:《论陶行知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4期。
张正元、魏名国:《论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认识论基础》,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4期。
刘季平:《关于〈晓庄学校史稿〉中几个史实问题》,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4期。
胡无非:《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载《行知研究》1988年第4期。
刘季平:《我国需要众多的现代陶行知》,载《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
杭苇:《全面认识陶行知》,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张邦民:《陶知的生活教育哲学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扬弃》,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侯怀银:《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兼论“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傲中学”的联系与区别》,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徽州师范学校:《试验陶行知教育理论,改革师范教育》,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方寿彭:《浅谈陶行知的人才教育思想》,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戴申生:《陶行知与中国民主同盟》,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熊贤军:《陶行知对中西文化的批判》,载《华中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
贾玉金、吴洪波:《对陶行知师德学说的思考》,载《蒲裕学刊》(哈尔滨) 1989年第l期。
陈波:《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莫增荣:《陶行知教育艺术中的辩证法思想》,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陈珠琳:《我对教学做合一的认识》,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伍坤江:《学陶师贵在实践》,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苏斐亚:《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学生》,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全国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纪要》,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l期。
胡晓风:《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教育的探讨》,载《人民日报》,1989年1月16日。
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载《四川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邓宗琦、熊贤军:《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陶行知在晓庄的生活教育实验》,载《教育研究与变验》1989年第l期。
胡晓风:《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载《人才与现代化》1989年第1期。
江荻:《生活教育有没有现实意义》,载《教育科学研究》(湖北大学) 1989年第l期。
严兴福、李杏葆、毛大伦:《略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上海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乔植英:《武训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载《齐鲁学刊》1989年第2期。
高喜、高越:《在暴风雨中诞生成长的育才学校》,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2期。
张牧:《汪达之和新安事业》,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2期。
聂大朋:《论汪达之的教育创造》,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2期。
徐书业:《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论略》,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2期。
粱树人、苏耀荣:《试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2期。
杨韬:《试验·继承·发展:再述陶行知形成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方法》,载《教育科学论坛》(成都) 1989年第2期。
董宝良:《简析陶行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周洪宇:《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陶景飚、张华新:《陶行知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蕲阳侠、黄瑞彩:《试论陶行知的女子教育观》,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喻本伐:《陶行知普及教育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探究》,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伍文、熊贤军:《试论陶行知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和实践》,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古人伏:《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与实践》,载《教育科学》(大连) 1989年第2期。
王卓民:《关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刘维汉:《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师范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载《蒲峪学刊》(哈尔滨) 1989年第2期。
刘欣梅:《中国必须全面受科学洗礼——陶行知科学教育活动浅探》,载《教育论丛》1989年第2期。
邓宗琦、熊贤军:《陶行知关于师范院校的附校是“教育学的实验室”思想探微》,载《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
尹样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哲学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王笑伟:《略论陶行知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载《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吴育桂:《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与学习心理学》,载《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赵刚:《陶行知研究在日本》,载《日本研究》1989年第3期。
吴一德:《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世界的传播》,载《安徽教院学报》1989年第3期。
王克:《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唐文权:《青年陶行知人生观奠基所在——金陵大学》,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艾观贤:《要用陶行知精神搞陶研》,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傅荣:《陶行知的手脑并用论及其现代科学依据》,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刘筱荣:《作为语言大师的陶行知》,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柴耀祖:《陶行知重视校风建设》,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卢自德:《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与杜威比较》,载《四川教院学报》1989年第3期。
吕景星、壬世杰:《关于黄炎培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讨》,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3期。
王小丘:《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载《陶研通讯》(闽) 1989年第3、4期。
陈家生、邵良祺:《学习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一点体会》,陶研通讯》(闽) 1989年第3、4期。
洪晓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和中国性》,载《安徽教院学报》1989年第4期。
胡国枢:《陶行知教育思想——时代的先导,改革的启示》,载《人民日报》1989年4月7日。
朱慧丽:《注重实践,学以致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载《黄淮学刊》1989年第4期。
吴一德:《陶行知论试验的方法》,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4期。
钱广荣:《陶行知的公与私》,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4期。
陈士奇:《从陶行知办学路线获取教益》,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4期。
魏翠芳:《论教师的职业素质》,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4期。
郭道成:《陶行知与创造教育》,载《行知研究》1989年第4期。
宋学亮:《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哲学上的亟大意义》,载《东岳论丛》1989年第5期。
胡晓风:《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载叶上雄主编《生活教育十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镜虞:《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系统观点》,载《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89年6月。
石生:《论生活教育之真谛》,载《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89年6月。
侯怀银:《论陶行知关予教育民主化理论与实践》,载《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89年6月。
陈屏:《光辉的榜样,学习的楷模》,载《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89年6月。
张正元、魏名国:《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历史地位》,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叶上雄:《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冯毅:《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发扬老解放区教育革命传统,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张癸:《陶行知的人生观》,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施先明:《陶行知教育评价理论初探》,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王士毅:《陶行知是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的典范》,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王小丘:《读陶行知家书,谈尚行知教子观》,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刘尧庭:《陶行知说“问”》,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1期。
查有梁:《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刘公绰:《试论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淮海论坛》1990年第1期。
俞润生:《陶行知论校长工作》,载《安徽教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刘维汉:《浅论陶行知改革师范教育的思想》,载《蒲峪学刊》(哈尔滨),1990年第1期。
王树人:《试谈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蒲峪学刊》(哈尔滨),1990年第1期。
方明:《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师范教育》,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信国斌:《让伟大人民教育家的形象活在师范生心中》,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员非伍:《学习陶行知精神,办好高等师范教育》,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吕云飞:《试论陶行知对农村师范教育问题的探索》,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陈汉才:《教育改革家的风范,革新鼎故的楷模》,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陈采柏:《试论陶行知的教育经济观》,载《陶研通讯》(闽) 1990年第l、2期。
冯毅:《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2期。
曾华:《陶行知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载《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高维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教育改革》,载《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
李春芳:《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载《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
唐文权:《三十年代初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新视野——〈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述评》,载《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
陈仲豪:《陶行知治学纲要——读〈我之学校观〉笔记》,载《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
陈波:《陶行知的教育社会学思想》,载《高教研究》1990年第2期。
王荣国:《陶行知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载《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王川:《生活教育理论讨论会综述》,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胡晓风:《两位献身平民教育的先驱——纪念晏阳初、陶行知诞辰100周年》,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张建仁:《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锗朝晖、储淡如:《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冬景:《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载《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周列茜:《略论陶行知改革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载《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钱伟长:《研究宣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姚新吾:《〈创造的社会教育〉读后笔记片断》,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魏名国:《试论陶行知的革命人生观》,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童跃年:《陶行知个性教育思想探微》,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毕定一:《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郭道成:《没有创造的教育是病态教育——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李柞明:《有关陶行知几则史实的商榷》,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
胡国枢:《中国近代两次扫除文盲的启示——迎接国际扫除文盲年兼论陶行知的办学精神》,载《人民日报》1990年4月6日。
丁丁:《生活教育浅识》,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莫增荣:《沿着陶行知开辟的教育生路继续探索》,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方庆和:《试论陶行知的师德观》,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吴得民:《生活教育即创造教育》,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张伯华、张乐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世界意义》,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黄从浒:《情谊与合作的一面伟大旗帜》,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吴亦宽:《陶行知报刊活动述略》,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胡国枢:《陶行知搞生活教育为什么把张謇当作第一个先生?》,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罗明涛:《陶行知教师职业观的五种精神》,载《行知研究》1990年第4期。
吕景星:《陶行知黄炎培乡村教育思想方法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与职业》 1990年第4期。
谭虎:《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程志宏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特色》,载《安徽教院学报》1990年第4期。
张行、唐厚元:《略评陶行知改革师范教育的措施、实践及其贡献》,载《江苏教育研究》 1990年第4期。
张黎明:《浅论陶行知与安徽平民教育运动》,载《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叶金文:《孔子与陶行知》,载《杭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5期。
陈桂生:《徐特立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的评价》,载《教育评论》1990年第5期。
邓宗琦、熊贤军:《为了提高国民素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载《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孙厚銮:《从晓庄师范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载《教育评论》1990年第6期。
黄新宪:《陶行知的女子教育观探微》,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6期。
吴梦进:《非党共产主义战士陶行知的思想轨迹》,载《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胡金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载《师范教育》1990年第7期。
鲁文:《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初探》,载《上海教育》1990年第11期。
周洪宇:《近代知识分子与教会教育——一项以陶行知为观照基点的历史透视》,载《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中国首届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吴奕宽:《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载《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胡少兆:《简论“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载《安徽教院学报》1991年第l期。
秦同:《献身教育,自化化人:陶行知的师德建构》,载《南通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莫增荣:《论陶行知的新知观》,载《江淮论坛》1991年第2期。
何兆华:《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评估学说》,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年第2期。
赖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光辉思想和哲学观》,载《龙岩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郭椿炎:《学习行知精神,发扬行知精神》,载《龙岩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王慧:《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载《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洪晓航:《师德的典范——陶行知》,载《安徽教院学报》 1991年第2期。
秦赛玉:《陶行知艺术放育思想初探》,载《安徽教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罗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载《中师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
洪世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载《徽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陈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石》,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2期。
叶启明:《陶行知智育观管窥》,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2期。
赵立法:《党的教育方针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载《山西大学学报》 1991年笫2期。
钟杨:《陶行知论教育科学试验》,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
王铮:《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周洪宇:《日本学者研究陶行知概述》,载《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周洪宇:《陶行知早年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史料——1916年2月16日致J·E·罗索函评介》,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版) 1991年第2期。
东草、傅江:《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真人观”》,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版) 1991年第2期。
金建:《一面闪亮的镜子——陶行知人格论》,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版) 1991年第2期。
张俊杰:《论陶行知的政治诗》,载《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方善森:《试论陶行知的教师观: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载《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康庄:《“教学做合一”意义探究》,载《安徽教院学报》1991年第3期。
洪祥生、吴一德:《陶行知论创造性教师和校长的素质》,载《安徽教院学报》1991年第3期。
黄书光:《简析陶行知的教育目的观》,载《上海教院学报》1991年第3期。
唐为民:《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载《上海教院学报》1991年第3期。
马加乐:《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非智力因素观念》,载《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黄云龙:《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探议》,载《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郑登云、崔运武:《论陶行知的师德》,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 1991年第3期。
郑友训:《陶行知的师德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徐州教院学报》1991年第3期。
贾培基:《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载《重庆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盂旭:《陶行知与山西的教育》,载《文史研究》(太原) 1991年第3期。
尹祥霞:《陶行知关于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欧阳文珍:《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伍德勘:《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谷国华:《论陶行知道路》,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范金觉、胡天非:《学习陶行知的献身精神》,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杨立俊:《坚持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阜阳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吴树琴:《像陶行知那样追求真理做真人》,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张正元:《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待质》,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王世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石》,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莫增荣:《论陶行知的教育本质观》,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王镜虞:《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观浅析》,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李春芳:《还生活教育以本来面目》,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冯元场:《陶行知的政治教育思想初探》,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陈一铮:《论陶行知的师德及其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季新如、黄伟:《浅谈陶行知的师德教育》,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徐广义:《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蔡棋瑞:《陶行知职工教育理论初探》,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戴自俺:《从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到晓庄学校》,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石鲸:《回忆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在安徽的传播》,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叶平衡:《陶行知论普及乡村教育》,载《行知研究》1991年第3期。
张劲夫:《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刘季平:《进一步开展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胡晓风、叶上雄:《生活故育的理论体系》,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周洪宇:《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若干意见》,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唐文权:《人口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张正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盛克猷:《生活教育与教育的发生发展》,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何晓夏:《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浅说》,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陈波:《生活教育的逻辑起点、范畴系统和理论结构》,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王祖兰:《从国情出发是生活教育的鲜明特色》,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卢自德、刘慧群:《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之管见》,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印:《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1991年4月。
宋丽霞:《浅论陶行知的师德思想》,载《辽松学刊》1991年第4期。
王川:《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肖建彬:《论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精神实质》,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罗伟源:《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宗旨与我国的教育方针》,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孙崇文:《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初探》,载《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何国华:《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载《华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晋启生:《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载《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杨克贵:《略论“教学做合一”中的“做”》,载《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秦同、杨曙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现代化的启迪》,载《江苏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蔡建永:《陶行知德育观管窥》,载《江苏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肖洪寿:《陶行知的教育社会学思想》,载《江苏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李亚英:《陶行知论教师的精神》,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葛伟星、张宝生:《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辽宁教院学报》1991年第4期。
汪金海、黄从浒:《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体系及其现实意义》,载《安徽教院学报》1991年第4期。
蒋友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其现实意义》,载《乐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何国华:《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初探》,载《教育创新》(广州) 1991年第4期。
王国斌:《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初探》,载《电化教育研究》(兰州) 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