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文献要目(1 / 1)

一、国内研究文献

(一)陶行知著作编辑出版要目

1.陶行知本人编著

《平民千字课》(1~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8月初版。

《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4月初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重版。

《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1月初版。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7月初版。

《儿童度量衡》(上、下册),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10月初版。

《空气的科学把戏》(1、2册),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10月初版。

《肥皂的把戏》,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10月初版。

《儿童科学指导》(1~3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3月初版。

《斋夫自由谈》,上海申报馆1932年4月初版。

《儿童天文学活页指导》,上海儿童科学通讯学校1933年初版。

《算学的把戏》,上海儿童科学通讯学校1933年初版。

《古庙敲钟录》,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3月初版。

《知行诗歌集》,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7月初版。

《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制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普及教育》,上海儿童书局1934年10月初版。

《老少通千字课》(1~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2月初版。

《普及教育续编》,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6月初版。

《知行诗歌续集》,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10月初版。

《怎样做小先生》,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11月初版。

《知行诗歌别集》,上海儿童书局1935年12月初版。

《普及教育三编》,上海儿童书局1936年6月初版。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8月初版。

《知行诗歌三集》,上海儿童书局1936年11月初版。

《知行诗歌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11月初版。

《育才学校手册》,时代印刷出版社1944年1月初版。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生活教育社1945年10月自刊版。

2.他人编辑

延安解放社编:《行知教育文选》,延安新华书店1946年初版。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辑部编:《行知教育论文选集》,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8月初版。

郭沫若校:《行知诗歌集》,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47年4月初版。

方与严编:《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上海生活书店1948年版。

朱泽甫等编:《行知诗歌集》,三联书店1949年版。

方与严编:《陶行知·行知文献》,香港龙文书店1966年版。

朱泽甫等编:《行知书信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陈贻鑫、陶晓光编:《行知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0月初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1~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85年初版。

吴一葆编:《陶行知诗歌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张达扬、李红梅编:《陶行知论普及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戴自俺、龚思雪主编:《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聂大朋编:《陶行知儿歌》,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胡晓风等编:《生活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陕西省陶研会编:《陶行知论乡村教育改造》,陕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上海陶研会等编:《陶行知佚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江苏陶研会等编:《陶行知论师范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初版。

江苏陶研会等编:《陶行知日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版。

荆世华等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董宝良主编,喻本伐、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组编:《陶行知全集》(1~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7、8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方与严著:《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编:《〈陶行知读本〉(中学生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金林祥、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方明编:《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何宏玲编:《现代学者演说现场·陶行知卷:生活的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陆建非编:《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学生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徐明聪编:《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全6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志辉、徐莹晖编:《陶行知论教育的功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叶良骏编:《陶行知箴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顾明远、边守正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董宝良主编,喻本伐、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箴言》,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版。

陶行知著,储朝晖译:《为生活而教育(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英汉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王文岭、徐志辉编:《陶行知论创造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中国教育的觉醒 》,群言出版社2013年版。

罗维猛编:《南有百侯—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读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版。

陶行知著:《陶行知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陈波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朱永新编:《 陶行知教育箴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名论辑要》(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二)陶行知主编的丛书要目

1.晓庄丛书

杨效春著:《晓庄一岁》,上海儿童书店1928年7月初版。

程本海著:《在晓庄》,上海儿童书店1930年1月初版。

李楚才著:《破晓》,上海儿童书店1931年2月初版。

陆静山编:《晓庄歌曲集》,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6月初版。

唐文粹编:《乡村小学教师须知》,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7月初版。

方与严编:《晓庄一年计划》,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11月初版。

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初版。

潘一尘著:《儿童故事集》,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初版。

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幼稚教育》,上海儿童书店1933年初版。

赵叔愚著、方与严编:《乡村教育丛辑》,上海儿童书店1934年初版。

陶行知、陈鹤琴等著:《幼稚教育论文集》,上海儿童书店1934年初版。

孙铭勋、戴自俺编:《幼稚园的生活进程》,上海儿童书店1934年初版。

2.山海工学团丛书

马侣贤、戴自俺著:《山海工学团》,上海儿童书店1935年初版。

(三)陶行知研究著作要目

1.编著

徐德寿编:《做学教ABC》,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初版。

方与严著:《教学做合一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初版。

白桃(戴伯韬)著:《教学做合一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初版。

王洞若编:《生活教育论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初版。

方与严著:《生活教育简论》,生活教育社1947年初版,1950年修订。

方与严著:《创造风》,上海文建书店1947年初版,1950年修订,改名为《教育创造风》。

戴伯韬著:《回忆陶行知先生》,哈尔滨光明书局1949年版。

方与严编:《人民教育家与大众诗人》,上海教育书店1949年初版,1950年修订。

唐振宗著:《生活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6月初版。

孙铭勋著:《从行知诗歌看教育》,生活教育社1950年初版。

孙铭勋著:《人民经与陶派诗》,生活教育社1950年初版。

哈华著:《新安旅行团》,海燕书局1950年初版。

潘开沛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大众书店1952年3月初版。

本书编写组编:《育彼英才——陶行知和育才学校在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重庆社大育才校史研究会编:《重庆社会大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朱泽甫编:《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丁丁等编著:《陶行知教育思想十二讲》,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年6月初版。

李楚才编:《陶行知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辛元、谢放编:《陶行知与晓庄师范》,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初版。

浙江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讲话》,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叶上雄主编:《生活教育十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胡同炳编著:《南京儿童自动学校十年努力记》,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编:《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孔棣华编著:《陶行知教育名著选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4月初版。

华东师大教育系中国教育史教研室编:《陶行知师德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5月版。

何国华编著:《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6月版。

荆世华等编著:《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1年6月初版。

郭笙著:《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胡国枢著:《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8月版。

周洪宇著:《陶行知研究在海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8月初版。

《文汇报》、徐汇区教育局编:《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上海三联书店分店 1991年9月版。

潘冷云等著:《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启示》,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王世英主编:《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11月版。

萧陵主编:《陶行知与湖湘师范》,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胡晓风主编:《工学团史料》,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年10月初版。

董宝良、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张劲夫:《思陶集》,华夏出版社1994年8月版。

周毅、金成林编著:《创造奇葩——陶行知的弟子们》,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金林祥主编:《20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明聪著:《陶行知与现代名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陈善卿等著:《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志仁、徐志辉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板俊荣著:《陶行知:音乐教育活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刚著:《历史与范型——陶行知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清华著:《 陶行知与乡村教育》,海风出版社2007年版。

胡志坚著:《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蔡幸福著:《融通与创新: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编:《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金林祥、胡国枢、屠棠主编:《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童富勇编:《新农村新陶行知:我的乡村教育改造之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林祥,胡国枢编:《陶行知词典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粱晓凤著:《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梁伯琦、赫连素贞编:《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吕德雄等著:《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竞蓉著:《教育交流与社会变迁——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洪宇著:《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储朝晖著:《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谭斌著:《文化冲突下视野下的陶行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吴擎华著:《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何荣汉著:《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曹常仁著:《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顾伟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敬良斌著:《陶行知德育思想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雷玲编:《教师要学陶行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德藩等编:《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周德藩等编:《走近陶行知:学生读本》(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周洪宇著:《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虞伟庚著:《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洪宇著:《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周文彪著:《生活创新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板。

张新平,陈学军等著:《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屠棠著:《陶行知与上海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周洪宇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文集

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1945年编印。

生活教育社编:《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新北京出版社1950年版。

华中师院高教会陶研小组编:《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华中师院高教会1981年10月印。

四川省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大会筹备组编:《陶行知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一生》,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10月初版。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纪念陶行知》,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10月初版。

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学习陶行知 促进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12月版。

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2月初版。

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编:《学习陶行知》,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编:《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初版。

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思想新探》,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初版。

胡晓风著:《教育研究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89年6月初版。

胡晓风著:《创业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构想》,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李定开主编:《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1991年4月初版。

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等编:《陶行知纪念馆五年》,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 1989年印。

华中师大陶研究中心、科研处编:《陶行知研究论文汇编》(第一辑),华中师大1989年印。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民族小号手——新安旅行团史料选》,春秋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改革师范教育的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年3月初版。

陆维特著:《陶行知研究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1年3月初版。

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笔谈文集》,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1991年印。

合川县生活教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编:《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农村教育的出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纪念册》(1891~1991),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诞辰100周年学术论文选》(1891~1991),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吴奕宽、方善森主编:《陶行知研究集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周洪宇总主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八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传纪、年谱

白桃(戴伯韬)著:《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上海三联书店1948年初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新版。

麦青著:《陶行知》,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初版,香港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孙明经主编:《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上海电化教育出版社 1950年初版。

华中师院高教会陶研小组编:《陶行知年谱》,华中师院高教会1981年10月印。

中央教科所本书编写组编:《陶行知年谱稿》,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9月初版。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画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6月初版。

徐大文、刘大康著:《陶行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朱泽甫编著:《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2月初版。

周毅著:《陶行知环行世界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年7月初版。

许宗元著:《陶行知》,人民出版社 1988年10月初版。

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年5月初版。

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故事集》,上海书店 1991年4月初版。

叶良骏著:《陶行知的故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童富勇、胡国枢著:《陶行知传》,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年5月初版。

袁振国、张癸编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7月初版。

张癸著:《陶行知传》(《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第3卷),华夏出版社 1991年7月初版。

贾培基著:《陶行知》,重庆出版社 1991年8月初版。

周毅、向明著:《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8月初版。

汤翠英、吴梦进编著:《陶行知与当代中国名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9月初版。

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3月初版。

余子侠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袁晞著:《 陶行知:捧着心来不带草去》,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胡国枢著:《中华本土教育家陶行知》,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

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贾培基著:《陶行知》,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周洪宇著:《人民之子 陶行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周洪宇著:《陶行知画传》,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储朝晖著:《陶行知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唐澜波著:《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一心著:《风与火 陶行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洪宇著:《陶行知大传:陶行知的四个世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周洪宇、刘大伟著:《陶行知年谱长编》(四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四)陶行知研究论文要目

缪金源:《读陶知行先生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载《北京大学学生周刊》,1920年第6期。

梁漱溟:《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参观南京晓庄学校的所见),1928年夏讲,载《漱溟卅后文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孙伯才:《“做学教合一”之理论与实际》,载《教育杂志》第20卷第11、12号,1928年11月。

江问渔:《乡村教育——晓庄的根本理论与现有事业》,载《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4期,1929年。

朱端琰:《与陶知行先生论“教学做合一”》,载《乡教丛讯》第3卷1期,1929年1月15日。

王秀南:《介绍革命的晓庄学校——从他们的信条,看出他们的努力》,1929年5月1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王秀南:《晓庄学校与中心小学》,1929年10月2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易铁夫:《我所认识的晓庄之理论与实际》,1929年10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区巾雄:《我在晓庄长期参观的经过与心得》,1929年10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胡尚志:《怎样认识晓庄》,1929年11月3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胡汉民:《解散晓庄师范学校的原因和经过》,1930年4月14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谢豹:《论晓庄师范被封事》,1930年4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孙铭勋:《论生活教育》,1931年作,载《孙铭勋教育文选》,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金海观:《论吾国的乡村师范》,1932年6月25日作,载《湘湖生活》第2卷第1期。

持大:《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1932年8月3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杨效春:《我们的教育》,载《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7期,1933年。

张世德(张劲夫):《捞在生活教育纲里》,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1934年2月16日。

戴自俺:《讨论生活教育之彻底的实现》,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7期,1934年5月16日。

戴自俺、方与严:《生活教育的中心是什么》,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3期,1934年8月16日。

方与严:《生活进程》,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4期,1934年9月1日。

子钵(尚仲衣):《陶知行主义是中国教育的出路吗?——陶知行主义人口统制论的教育之批判》,载天津《大公报》1934年10月29日、11月12、19、26日。

戴自俺、吴锦璋:《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20期,1934年11月1日。

子钵(尚仲衣):《陶知行先生的黄色烟幕弹》,载天津《大公报》1935年1月25日。

马昌实:《教学做合一新释》,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3期,1935年9月1日。

满力涛(刘季平):《文化与教育一般之特质》,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7期,1935年11月1日。

满力涛(刘季平):《教与学》,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9期,1935年12月1日。

王乃明(王洞若):《对小先生的评估——潘一尘著〈小先生运动〉序》,载王洞若编《生活教育论集》,生活教育书店1937年4月版。

满力涛:《凝膨教学活动法》,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20期,1935年12月16日。

庶谦(廖庶谦):《对于〈国难教育方案〉的意见》,载《大众生活》第1卷第14期,1936年2月14日。

马昌实:《生活教育与国难教育方案》,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24期,1936年2月16日。

鲁家:《“小先生”与“俞子夷先生”——一个小先生辅导员的答复》,载《生活教育》第3卷第3期,1935年5月1日。

张宗麟:《学园制的乡村师范》,载《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1期,1936年5月16日。

满力涛:《科学化的生活教育》,载《生活教育》第3卷第12期,1936年8月16日。

肖三:《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载巴黎《救国时报》1936年12月12日。

曹孚:《中国教育的生命线》,载《浙江教育》第2卷第2期,1937年2月。

王洞若:《〈生活教育论集〉外言》,1937年2月5日作,载《生活教育论集》,生活书店1937年4月版。

王洞若:《生活教育到国难教育之理论上的联结》,载《生活教育论集》,生活书店1937年4月版。

王洞若:《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载《战时教育》(旬刊)创刊号,生活书店1937年9月25日。

毛泽东:《在边区国防教育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4月11日。

邹韬奋:《令人兴奋的报告——记陶行知先生海外归来谈话》,载《全民战线》第31号,1938年10月20日。

王洞若:《生活教育的涵义》,载《战时教育》第3卷第11期,1939年。

王洞若:《生活教育运动和生活教育社》,载《战时教育》第4卷第9期,1939年5月。

刘季平:《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奠基开路——告生活教育的同志》,载《生活教育通讯》,1939年9月。

汪达之:《我自新旅来》,载《战时教育》5卷7期,1939年12月10日。

刘季平:《论生活教育同志的使命》,载《生活教育通讯》第6期,1940年1月。

戴伯韬:《生活教育发展史纲——为纪念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而作》,载《战时教育》第5卷第10期,1940年3月。

白桃(戴伯韬):《生活教育》,载《中华教育界》第28卷第9期,1940年。

延安新教育学会编辑部:《〈行知教育论文选集〉序》,1942年3月10日作,载《行知教育论文集》。

徐特立、范文澜:《延安新教育学会致函陶行知先生庆祝生活教育社十五周年》,载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3月15日。

《生活教育社十五周年》(社论),载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3月15日。

张健:《生活教育是什么?——为生活教育社成立十五周年纪念而作》,载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3月15日。

徐特立:《再论我们怎样学习》,载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程今吾:《教育的本质》,载《新教育体系》,重庆时代印刷出版社1944年版。

李公朴:《怎样办社会大学》,1946年1月28日作,载昆明社会大学编《社会大学》,昆明北门出版社1945年版。

周恩来:《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1946年7月25日作,载《人物》,1980年第四辑。

郭沫若:《痛失人师》,1946年4月26日作,载1946年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郝士英:《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7月26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继承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社论),1946年7月27日作,载重庆《新华日报》。

《永远的衰思——悼陶行知同志之丧》(社论),载重庆《民主报》1946年7月27日。

《从陶行知先生说起》(社评),载《新民晚报》1946年7月27日。

《发展生活教育——敬悼陶行知氏》(社评),载上海《文汇报》1946年7月27日。

程本海:《发扬晓庄精神以纪念老夫子》,1946年7月27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胡风:《对陶行知二三理解》,1946年7月27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陆诒:《等于泰山崩》,1946年7月2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尤在:《报人陶行知》,1946年7月2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陶宏:《我和我的父亲》,1946年7月2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陶城:《爸爸去世前后》,1946年7月2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周新民:《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7月29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李维汉:《对民人忘了自己》,1946年7月29日作,载江苏陶研会编《纪念陶行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

郭沫若:《读陶先生的最后一封信》,1946年7月30日作,载《文汇报》1946年8月2日。

郭沫若:《陶行知先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1946年7月30日作,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周建人:《判断坚决,信念坚定》,1946年7月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郑振铎:《敢说敢做的大教育家》,1946年7月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胡愈之:《陶行知活在马来西亚》,1946年7月29日作,载江苏陶研会编《纪念陶行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

远芃(李鹏):《陶行知先生与育才学校》,1946年8月15日作,载《晋察冀日报》1946年8月15日。

戴受莲:《陶行知博士》,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陈家康:《陶行知的思想路线》,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张申府:《这打击得了民主运动么?》,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马寅初:《痛悼陶李二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梁漱溟:《悼念陶行知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江问渔:《我对于行知先生逝世后的感言》,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三男:《敬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育才文学组同学:《陶校长与文学组》,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秀和、家贺:《陶校长与音乐组》,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高嘉:《诗人陶行知》,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潘道皑:《发扬光大陶故先生的教育理论》,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方与严:《教人民起来做主人》,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青家:《我所知道的陶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许士骐:《陶行知先生的事业及其生平》,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平洁:《悼念新音乐的保姆》,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端木蕻良:《追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景宋(许广平):《痛悼陶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唐现之:《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吴似鸿:《陶行知先生给我的印象》,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吴耀宗:《陶行知先生给我的印象》,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丁十:《在止于人民的幸福》,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林焕平:《创造天才》,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沈百英:《知行与行知》,1946年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陈烟桥:《陶行知先生及育才学校》,1946年8月1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曹建培:《我所仰慕的陶先生》,1946年8月1日作,载《解放日报》。

史良:《吊行知同志》,1946年8月3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柳湜:《记最后一夜——回忆陶行知先生》,1946年8月12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陆定一:《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林伯渠:《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徐特立:《陶行知的学说》,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乔木:《拿什么来纪念陶先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张仲实:《悼创造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钱俊瑞:《一化巨人陶先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

陆璀:《痛悼陶行知先生》,载《大众日报》,1946年8月14日。

茅盾:《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冯乃超:《大公无私的人——陶先生的一个特点》,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翦伯赞:《纪念陶先生,学习陶先生》,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罗叔章:《敬吊行知先生》,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余之介:《愿大家承继陶行知先生伟大的精神遗产》,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傅彬然:《陶行知先生论读书》,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明道:《民主教育的导师》,载《读书与出版》,1946年8月15日。

李解:《我和行知师》,1946年8月15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艾芜:《陶行知先生印象记》,1946年8月16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孙铭勋:《生活教育的发祥地》,1946年8月17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余之介:《认识陶行知的思想与奋斗》,1946年8月20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苏永扬:《哭陶师,谈创造》,1946年8月21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罗克汀:《陶行知的哲学思想——仅以此纪念陶行知先生》,1946年8月2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茅盾:《我们有责任使他们不死》,载《周报》第48期,1946年8月。

丁浩川:《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北方文化》,1946年8月。

徐特立:《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说》,载延安《边区教育通讯》,1946年9月1日、12月1日。

操震球:《高山仰止悼陶师》,1946年9月10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罗坚:《陶先生与戏剧运动》,1946年9月11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邓初民:《略论陶行知主义》,1946年9月1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张友渔:《略论陶行知先生的政治思想》,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9月18日。

何其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学说》,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9月18日。

翦伯赞:《我和行知先生》,1946年9月18日作,载《陶行知先生纪念集》。

陆静山:《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1946年7月29日作,载江苏陶研会编《纪念陶行知》。

吴玉章:《回忆陶行知先生》,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9月22日。

吴涵真:《我和陶行知先生》,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9月22日。

黄齐生:《社会大学的我见》,载《社会大学》,昆明北门出版社1946年版。

毛泽东:《抗战教育的“知行合一”》,载《群众》,1946年第12卷第2期。

李维汉:《陶先生不死》,载《群众》,1946年第12卷第2期。

吴晗:《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回忆》,1947年5月24日作,载《纪念陶行知》。

沈钧儒:《一切着眼于救国》,1947年6月20-23日讲,载《纪念陶行知》。

陆维特:《陶行知先生不朽》,1947年7月31日作,载《纪念陶行知》。

邰爽秋:《武训与陶行知》,载《文汇报》,1947年8月12日。

陈鹤琴:《近百来的大教育家》,载《生活教育》第4卷第7、8期,1947年9月。

方与严:《生活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载《生活教育简论》,上海教育书店1950年版。

翦伯赞:《记古圣寺》,载《生活教育》丛刊第1辑,1948年3月15日。

刘清扬:《纪念行知先生逝世两周年》,1948年7月20日作,载《纪念陶行知》。

孙铭勋:《从行知诗歌看教育》,1949年作,载《孙铭勋教育文选》,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千家驹:《假如陶行知先生还活着——纪念生活教育运动二十二周年》,1949年3月9日作,载《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

张宗麟:《跟着时代前进》,1949年3月10日作,载《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

张劲夫:《从他身上吸收光和热》,1949年7月14日作,载胡晓风等编《生活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吴锦璋:《向伟大的人民师表学习——纪念陶行知老师三周年忌辰》,1949年7月24日作,载《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

李信慧:《陶行知崇拜马克思》,载《新闻报》,1949年7月25日。

余之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大公报》,1949年7月25、26日。

满力涛:《祭陶行知先生》,1949年7月作,载《行知研究》,1985年第4期。

刘季平:《造成教育思想上一个伟大的革命》,1949年7月作,载《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

戴伯韬:《学习陶行知先生》,1948年7月作,载《纪念陶行知》。

程今吾:《坚持抗日民主教育的旗帜——纪念陶行知逝世三周年》,载《中国青年》第12期,1949年7月。

董纯才:《一个人民教育家所走的路》,载《东北教育》第1卷第4期,1949年。

张健:《略谈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与事业》,载《东北教育》第1卷第4期,1949年。

白韬:《教学做合一的新发展》,载《山东教育》第3号,1949年8月。

张劲夫:《纪念陶行知先生》,载《新教育》(沪)第1卷第5期,1950年。

马侣贤:《忆陶师,话育才》,载《新教育》(沪)第1卷第5期,1950年。

何忠:《忆晓庄——纪念陶行知先生》,载《广东教育与文化》(沪)第1卷第3期,1950年。

徐化麟:《陶行知与新民主主义教育》,载《广东教育与文化》(沪)第1卷第3期,1950年。

关道明:《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载《广东教育与文化》(沪)第1卷第3期,1950年。

张寿祺:《我们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些什么》,载《广东教育与文化》(沪)第1卷第3期,1950年。

方与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学说及其诗歌》,载《天津教育》(沪)第1卷第4、5期,1950年。

张文郁:《生活教育是进步发展的》,载《天津教育》(沪)第1卷第4、5期,1950年。

孙瑜:《编导〈武训传〉记》,载《光明日报》,1950年2月26日。

陶宏:《我看了〈武训传〉电影》,载《光明日报》,1950年2月26日。

董渭川:《由教育观评〈武训传〉》,载《光明日报》,1950年2月26日。

陈鹤琴:《介绍〈古庙敲钟录〉(陶行知先生的一部教育名著)》,载《活教育》第6卷第2期,1950年2月。

流池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察哈尔文教》第2卷第4期,1950年。

张惠人:《晓庄23年》,载《光明日报》,1950年3月23日。

江林:《〈武训传〉丑化了劳动人民》,载《新民报》,1950年3月31日。

戴伯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载《解放日报》,1950年7月20日。

《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纪念陶先生逝世四周年》(社论),载《人民教育》第1卷第4期,1950年7月。

张宗麟:《学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光明日报》,1950年7月25日。

邹荫章:《循着陶行知的道路前进》,载《活教育》第6卷第6期,1950年9月。

戴伯韬:《看了〈武训传〉之后的意见》,《新闻日报》1951年1月1日,载《大众电影》第14期,1951年1月1日。

马侣贤:《〈武训传〉观后感》,载《大众电影》第14期,1951年1月1日。

陈贻鑫、吕长春等:《育才学校师生谈〈武训传〉》,载《大众电影》第14期,1951年1月1日。

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载《文艺报》第4卷第1期,1951年4月25日。

杨耳:《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原载《文艺报》第4卷第2期,1951年5月10日,后由《人民日报》1951年5月16日重新发表。

《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社论),载《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

李士钊:《我初步认识了崇拜与宣传武训的错误》,载《光明日报》,1951年5月30日。

戴伯韬:《歌颂武训是原则性的错误》,载《光明日报》,1951年6月1日。

胡绳:《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载《学习》第4卷第4期,1951年6月1日。

李一氓:《清除武训一类错误教育思想》,载《人民日报》,1951年6月2日。

罗慕法:《我不同意李士钊先生的检讨》,载《光明日报》,1951年6月5日。

杨耳:《评武训和关于武训的宣传》,载《学习》第4卷第5期,1951年6月16日。

何其芳:《驳对于武训和〈武训传〉的种种歌颂》,载《学习》第4卷第5期,1951年6月16日。

范文澜:《武训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载《人民日报》,1951年7月6日。

董渭川:《武训问题给我的教训》,载《光明日报》,1951年7月12日。

《我们对于陶行知先生颂扬武训的看法——晓庄学校讨论武训辑要》,载《教学生活》(宁)第1卷第3期,1951年7月。

葛天民:《武训精神与陶行知先生》,载《新教育》(沪)第13卷第5期,1951年7月。

钱俊瑞:《从讨论武训问题我们学到些什么?》,载《人民日报》,1951年8月27日,《人民教育》第3卷第5期,1951年8月。

姜乐仁:《评“小先生制”》,载《人民教育》第3卷第5期,1951年8月。

潘逸耕:《学习批判“武训精神”,检讨我的教育思想》,载《桂林文教》第1卷第4期,1951年10月。

须养本:《批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万能”观点》,载《教育通讯》第7卷第3期,1951年10月。

董纯才:《我对陶行知先生及生活教育的认识》,载《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1951年10月。

戴伯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认识的初步检讨》,载《人民教育》第3卷第6期,1951年10月。

刘季平:《略论陶行知先生的哲学观点》,载《人民教育》第4卷第1期,1951年11月。

张健:《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哲学观点》,载《人民教育》第4卷第1期,1951年11月。

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几个问题的商榷》,载《人民教育》第4卷第2期,1951年12月。

张凌光:《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载《人民教育》,1952年1月号。

凯旆:《“教学做合一”的批判》,载《人民教育》,1952年1月号。

袁舒白:《我对萌芽学校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的看法》,载《教育通讯》,1952年2月号。

林木:《评“古庙敲钟录”》,载《人民教育》,1952年2月号。

须养本:《关于对“生活教育的我见”一文的补充意见》,载《教育通讯》,1952年3月号。

王泰然:《关于陶行知先生以教育改良社会的思想》,载《人民教育》,1952年3月号。

张宗麟:《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和我的初步检讨》,载《人民教育》,1952年3月号。

张健:《略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阶级性》,载《人民教育》,1953年5月号。

张守中:《我对实践教育的认识和检讨》,载《东北教育》,1952年5月号。

陈之平:《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检讨》,载《人民教育》,1953年8月号。

赵加钧:《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一点认识》,载《人民教育》,1953年8月号。

陈友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遗产是新中国教育学的源泉之一》,载《文汇报》,1956年10月16日。

陆雍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载《文汇报》,1956年11月16日。

张文郁:《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载《文汇报》,1956年11月21日。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个问题》,《文汇报》,1957年2月7日。

梁忠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载《文汇报》,1957年2月7日。

邓初民:《在中共中央统战部民主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载《文汇报》,1957年6月2日。

邓初民:《我们必须对陶行知先生给以重新评价——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十一周年》,载《人民教育》,1957年7月号。

张宗麟:《关于陶行知先生》,载《人民教育》,1957年7月号。

戴伯韬:《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学术月刊》第1期,1958年1月。

邓初民:《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载《安徽史学通讯》第2期,1958年3月。

乐嘉:《试谈陶行知先生的评价问题》,载《安徽史学通讯》第2期,1958年3月。

严钝:《陶行知先生二三事》,载《安徽史学通讯》第2期,1958年3月。

马数鸣:《给评价陶行知先生提供一点参考》,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杨刚:《对陶行知先生哲学思想的初步探讨》,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彭云生、冀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高启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初步探讨》,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杨寿南:《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一些看法》,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方与严:《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午5月。

王琳:《关予陶行知的教育事业》,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吴耀宗:《关于陶行知先生评价的两点意见》,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凌汉如:《试论陶行知先生评价》,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陶行知先生评价问题(座谈会摘要)》,载《安徽史学通讯》第3期,1958年5月。

望之:《对陶行知先生评价问题的一些意见》,载《安徽史学通讯》第5期,1958年9月。

戴伯韬:《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载《安救史学通讯》第6期,1958年11月。

程志宏:《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载《安徽史学通讯》第6期,1958年11月。

徐远瑛:《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初步批判》,载《安徽史学通讯》第6期,1958年11月。

周辛:《我对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说的看法》,载《安徽史学通讯》第6期,1958年11月。

赵文衡:《陶行知先生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载《安徽史学通讯》第1期,1959年1月。

宗志文:《陶行知》,载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1卷,中华书局1978年8月版。

汪文风:《教育史话·重庆社会大学》,载《人民教育》,1979年1月号。

毛礼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进步作用》,载《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许涤新:《陶行知在反动派的迫害中致死》,载《百年心声·中国民主革命史话》,三联书店1979年3月版。

李桂林、赵家骥:《试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载《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

舒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内蒙古教育》1979年第5期。

胡同炳:《怀念陶行知先生在晓庄》,载《江苏教育》1979年第5期。

吕长春:《从创办“育才”看陶行知教育思想》,载《文汇报》,1979年7月22日。

段力佩:《学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上海教育》1979年第8期。

马崇褥:《怀念陶行知先生》,载《上海教育》1979年第8期。

李凌:《回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育才学校音乐组谈起》,载《人民教育》1979年第9期。

郑清士:《陶行知先生二三事》,载《安徽教育》1979年第11期。

营恩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辽宁教育》1979年第11期。

邓菱:《周总理与育才学校》,载《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79年12月。

原育才在渝师生:《育才学校的诞生与成长》,载《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79年12月。

陈鹤琴:《生活教育社的发展》,载《行知研究》1980年创刊号。

张文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上海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

俞华:《深切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教育研究丛刊》1980年第1期。

徐仲林、李定开:《一所民主抗日的学校——育才学校概况》,载《西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须养本、王思清:《全面正确评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1期。

胡小明:《要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2期。

陆诒:《我所认识的陶行知先生》,载《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周扬:《要重视陶行知的研究》,载《教育研究》1980年第4期。

张文郁:《陶行知传略》,载《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

陈鹤琴:《要继承陶行知先生未完成的事业》,载《行知研究》1981年第3期。

操震球:《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载《江淮论坛》1981年第6期。

史臣铨:《陶行知的教育学说》,载《陕西教育》1981年第10期。

祖德、伯英:《陶行知和“小先生制”》,载《浙江教育》,1981年第10期。

杨应彬:《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南方日报》,1981年10月13日。

张永峰:《陶行知的儿童诗》,载《重庆日报》,1981年10月16日。

贾培基:《陶行知是党的战友》,载《重庆日报》,1981年10月16日。

李能寿:《从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争鸣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育才》第1期,1981年10月17日。

鲍义来:《珍贵的友谊——记周恩来同志与陶行知先生》,载《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日。

徐扬:《陶行知先生的童少年时代》,载《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7日。

许宗元:《重读陶诗祭陶师》,载《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8日

陈鹤琴:《陶行知先生的精神鼓舞我前进》,载《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8日。

段力佩:《纪念陶行知先生》,载《文汇报》,1981年10月18日。

高士其:《陶行知先生对我的鼓舞和帮助》,载《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8日。

王越:《缅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广东省教育学会编印《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九十周年专辑》,1981年10 月 18日。

邓颖超:《纪念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大会开幕词》,载《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胡愈之:《纪念陶行知同志,大力普及人民教育》,载《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陶晓光:《回忆父亲陶行知》,载《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张秀熟:《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载《四川日报》,1981年10月19日。

黄明:《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革命思想 贯彻党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载《四川日报》,1981年10月19日。

陈允豪:《通俗、明朗、赤诚——〈行知诗歌集〉读后》,载《人民日报》,1981年10月 30日。

张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华中师院高教会编《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1981年10月。

刘若曾:《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华中师院高教会编《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1981年10月。

华中师院高教会陶研小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管窥》,载华中师院高教会编《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1981年10月。

柳之榘:《陶行知与杜威不同——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关系三论》,载《教学研究》 1981年第7期。

劳山人:《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遗产》,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晋启生、仲兰村:《陶行知与南京安徽公学》,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刘心村:《陶行知与胡适》,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江晨:《从陶行知在安徽的教育实践看他的教育思想》,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杨桥:《回忆重庆社会大学——从“民主讲座”到“社会大学”》,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张国良:《我所知道的陶行知》,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高越:《陶行知和育才学校》,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康庄、宁冰:《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载《教学研究》1981年第7期。

江荻:《回忆育才学校》,载《教育研究》1981年第11期。

李楚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上海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1年11月。

周彼:《育才学校的文艺活动》,载上海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1年11月。

杨应彬:《永恒的怀念》,载《羊城晚报》,1981年12月3日。

张劲夫:《学习陶行知损己利人的高尚精神》,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操震球:《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献身精神,为促进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邵仲香:《由一张照片所想到的——陶行知冯玉祥及“联村自卫团”》,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马朋人:《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革命的理论》,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胡同炳:《陶行知与儿童自动学校》,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丁右涵:《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彻底革命精神——忆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的一段生活》,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夏德清:《社会大学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载《行知研究》总第4期,1981年12月。

屈伸:《陶行知教育思想初探》,载《吉林省教育学会会刊》,1981年12月。

夏德清:《陶行知和社会大学》,载《教育研究和实验》1982年第1期。

唐淑:《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载《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孙传华、徐曼华:《陶行知的人民教育思想和实践》,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陈本铭:《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评价》,载《福建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陈隆高:《关于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个问题》,载《杭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邵祖德:《从实用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载《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笫1期。

李定开:《试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载《西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须养本:《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几个原则问题》,载《学术研究》1982年第2期。

夏德清:《陶行知生年质疑》,载《长江日报》,1982年3月12日。

夏德清:《陶行知生于1892年的又一佐证》,载《长江日报》,1982年3月18日。

任白戈:《学习陶行知为人民服务献身革命的精神——在四川省纪念陶行知诞生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陶行知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晓肇:《认真研究内行知教育思想》,载《陶行知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黄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载《陶行知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李文奎:《“教学做合一”并非“从做中学”的变种》,载《陶行知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谭风:《陶行知先生谈“创造”》,载《甘肃教育》1982年第5期。

王德威:《新安旅行团在抗日战火中办刊》,载《文物天地》1982年第5期。

王琳:《晓庄学校史稿》,载《江苏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5辑。

陶晓光:《我的父亲陶行知》,载《文物天地》1982年第6期。

史保生:《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载《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6期。

董宝良:《陶行知和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6期。

戴自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遗产》,载《幼儿教育》1982年第7期。

李德馨、轩辕轲:《关于陶行知民主教育的评价》,载《教育研究》1982年第8期。

杭苇:《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行知研究》总第5期,198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