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平(Benjamin C.Tsai),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年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一篇题为《从教育到政治:陶行知与大众思想》的学术论文。他以其清新的文风、丰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受到学界赞誉,被人们视为未来美国陶研界的中坚与骨干。
本书选取了他的这篇《从教育到政治:陶行知与大众思想》论文,该文论述了“大众思想与知识分子问题”“陶行知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观点”“晓庄:‘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及校外的政治活动”以及结论等五个问题。
《从教育到政治:陶行知与大众思想》一文,以“人民”一词的探讨开篇,抓住“人民”在现代国家机构中所处的矛盾位置,联系中国的大众思想家和早期改革家对人民的不同看法,引起下文对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大众思想家的论述。文章的架构十分巧妙,前言部分的论述堪称精彩,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其中包含政治学思想。对早期改革者来说,他们对“人民”的认识较为暧昧,一方面宣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需要被塑造成“新民”;另一方面又对民众的改造能力疑虑重重。和改革家不同的是,大众思想家大多持有民粹主义的观点,怀揣平等主义的理想,担负起了改造民众的责任。他们满腔热情,相信普通人民在推进社会和政治秩序发生革命变化方面具有天生的能力,主动接近乡间民众。
文章第一部分“大众思想与知识分子问题”,主要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对城市与乡村、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态度问题。文中提及鲁迅、李大钊、陶行知发觉此问题的敏感意识,李大钊有强烈的人民参与政治进程能力的民粹派因素,不单纯鼓动知识分子到村庄领导民众走向文明,还建议他们联合民众。到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和陶行知式的知识分子的大众思想已坚定地倾向于民众。此外,以顾颉刚、周作人为代表的民俗学者也表达了“新型知识分子应该向人民学习,同时引导人民”的态度。作者在这一部分注意把握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他认为共和革命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激进主义,这股革命热情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顶点,然而,共和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失败,加之城市范围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得许多知识分子转向民众开赴乡村,以求探索一条摆脱现代化困境的出路。
第二部分分四点论述“陶行知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观点”。第一,关于“‘伪’知识阶级”,陶行知不仅批评传统的知识分子及他们的知识系统,更对近代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知识颇为痛斥,认为这是中国八股文的替代品,同样空疏无用。他倡导乡村教育必须要有提高人民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实际目的。第二,关于“大众与语言”,陶行知把知识的价值归于对大众实际有用,他不赞成胡适的白话改革,认为这只是服务于小众群体,不利于大众接受,他所提倡的是建立一套基于本土方言的拉丁字母系统。第三,关于“与晚明哲学的对比”方面,作者认为陶行知与民粹派相呼应,探讨了陶行知和王阳明及泰州学派的思想共同处,并与杜威思想进行比照。第四,关于“生活教育”,作者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探索这一思想的形成因素。思想上,陶对杜威思想进行变革,他的大众思想主张行动必须来自于民众自身。行动上,他通过创办管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获得了实践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他的创办晓庄学校也标志着他想国家政治政策的转变”的观点。
承接上文的“生活教育”,蔡崇平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晓庄实践,包括晓庄学校的创建背景,办学特点,“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师生平等的关系,民主治校的办校理念,亲身实践的训练方法,密切与当地群众联系和重视手工劳动等。陶行知的办学实践以改造社会为最终目的,他的改革方案也深深影响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改革家。
第四部分基于陶行知对教育和政治关系的认识,蔡崇平认为陶行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终投身于民族抵抗和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如陶接纳各种不同政见,在政治活动中为学生辩护,为募集资金和唤起民众抗日意识奔走呼告,战后倡导民主与和平等。
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陶行知大众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动因,以及由教育改革到投身政治活动的理论支撑。作者在文章结尾评价陶行知:“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斗争。”
蔡崇平从中国现代社会的大众思想、知识分子心态谈到了陶行知的知识分子观、生活教育观及其办学实践活动,以宽阔的视野、凝练的语言、哲学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认真思考与审视了陶行知在现代中国的教育战线与政治领域中所占据的显著地位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