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属于全世界的[1](1 / 1)

踏着秋草丛生的小路,

来到夕阳招摇的伟人的坟墓。

您——黎明倒下去的人啊,

请接受我奉献的一束花朵!

野花烂漫,覆盖着墓地,

林园深处一片静寂。

日落西山,暮色正浓……

人们在黄昏的层林中肃立,

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我来晓庄瞻仰陶行知先生墓时写下的一首诗,表达我对陶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我曾先后两次来晓庄访问,第一次是1957年,第二次是1979年,现在(1981年12月)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我是应中国教育学会邀请,专程来华考察陶行知研究工作的。

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那时我作为一个日本士兵,正在中国的洞庭湖南部岳阳县。战争结束了,我们放下了武器。不久,等我到了汉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街头书店发现了陶行知主办的《民主》星期刊。纸张不好,但内容很吸引人。这是我第一次读到陶行知的文章。以后我开始找陶行知的诗歌、文章来读,对陶先生的思想越来越了解,对他的人格和精神也越来越钦佩。当时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我曾经是一个日本的士兵,停战回国后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怎样才能为建设和平民主的新日本、为日中友好做些努力呢?我觉得,把陶行知介绍给日本,让日本也搞和平民主教育,这一定会有利于日本和平民主新道路的。我相信这一点,所以我决心坚持从事研究陶行知的工作。

我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曾使我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不知道该怎样生活,该走怎样的道路。这时,陶先生的一生启示了我,教育了我。陶先生始终置名利地位于不顾,到劳苦大众之中去,一心为工农服务。他为大众办教育,为大众写文章、写诗歌,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应该走这样一条道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

我非常推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只谈一点。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喊出了“救救孩子”呼声。比鲁迅晚生十年的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儿童才能,开发儿童智力。他推行“小先生制”,要求解放儿童思想,发挥儿童的才智。让儿童做社会的小主人。他不愧为“救救孩子”的勇敢实践者。陶先生提倡儿童解放,是为了达到大众解放,达到民族解放,最后达到世界人民的解放。陶先生的目标是远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心中不仅有中国,而且有全世界。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当然,我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只要在宣传陶先生思想的工作上做一点贡献,我就感到十分荣幸了。

日本人民热爱陶行知。在日本,有很多人了解和爱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兵库县有一位小学校长叫东井义雄,他长期坚持研究和宣传陶行知的思想,并在自己学校里进行实践。静冈县有一位户冢廉老先生研究陶行知很早。他在主编《父母与儿童》报纸上积极宣传和提倡“小先生制”,影响很大,曾推广到好多县。当然,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一样,“小先生”的内容也不一样。针对日本学校对学生自由发展有压抑现象,“小先生”运动要求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提倡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解放儿童的精神,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这些主张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由于《周恩来选集》日文版的出版,发行量很大,而书中有四处提到陶行知,所以有更多的日本人认识了陶行知的伟大。相信陶行知先生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希望中日两国人士在研究陶行知方面加强联系,相互促进,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谱写新的篇章。

(汤翠英 辛国俊 整理)

[1] 原载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研简报》,198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