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组成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著有《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等,主编或参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学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对话录》《阳光教育实践行》等。
周洪宇通过30多年的陶行知研究,已经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方法论探讨再到体系的建构,都具有丰硕的成果。周教授研究陶行知的视角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而且以他宏大的国际视野,深入研究国外的陶行知研究状况,为加强国内外陶行知研究工作的沟通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目前陶行知研究领域重要的权威之一,发表陶行知研究论文近百篇,专著多部。
本书节选了他的四本著作,分别是《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人民之子:陶行知》和《陶行知研究在海外》。
在《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中,作者与传统的从教育角度研究陶行知的做法不同,另辟蹊径,以“开拓与创新”为主线,以“人物活动”为基点,以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为背景,从文化视角对陶行知一生的事业、思想和人格做了整体考察,不仅探讨了陶行知对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贡献,而且还从语言文字、大众艺术、科学普及、新闻出版、对外影响等方面,研究了陶行知对中国现代文化诸多领域的开拓与创建,提出了“陶行知是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伟人”这一最新论断。《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开辟了教育家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了陶行知研究的新观点,还在人物研究方法论上做出了新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比较、系统和心理分析综合研究法”。《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是教育史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一书为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学习、研究和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些微帮助。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系统分析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把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思想文化氛围里来认识、理解与描述,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土与域外的结合。
《人民之子:陶行知》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传记。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可以让读者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洗礼。《人民之子:陶行知》展现了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坚强不屈的民主斗士风貌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他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对处于社会大发展时代的我们仍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
在《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新编本)中,作者指出:纵观海外的陶行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海外陶行知研究的发展情况是很不平衡的。有的早已开展,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尚未着手;即使是在那些已有开展的国家和地区,进展有快有慢,不尽一致。但总的趋势是,研究陶行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研究队伍越来越大,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这表明陶行知研究正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第二,研究的重心正逐渐移向对象主体,移向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移向主体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与近年来国际学术思潮的走向是大体一致的。第三,研究的问题更为具体深入,研究者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一般性的介绍,而是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来加以阐发。第四,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不仅采用常见的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还运用了系统方法、结构方法、传播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等新方法,力求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所有这些都对国内的陶行知研究富有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