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1903—2011),广东兴宁人。1921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师从陶行知。1926年起先后在梅县师范学校、兴宁兴民中学、潮州金山中学任教。1930年至1932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从事教育心理学和国学研究。1933年至1946年,王越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和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8年赴香港地区参加新民主主义教授协会,从事宣传工作。1949年夏进入东江游击区,广州解放后,参与接管中山大学的领导工作。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务长。1956年任民盟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8月调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再任副校长。曾任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教育论文集》等。

王越一生敬仰陶行知,并以陶行知为榜样,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论陶行知与胡适》一文,选取近现代史上与陶行知有着紧密关系的著名人物胡适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试图解答陶行知与胡适在诸多相似经历的前提下为何却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文章分前后两部分分述胡适与陶行知,尽管梳理了胡适在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事迹,但多以批判为主,带有较为浓重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色彩。在陶行知研究这一部分,作者采取直接与胡适比较分析的形式,分析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与教育观点,就政治立场而言,陶行知关心平民、追求民主、支持抗战、拥护中国共产党,而胡适是站在陶行知政治立场的对立面的;就教育观而言,胡适笃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寄望中国多建立杜威教育理念指导的试验学校,而陶行知虽同为杜威学生,但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观,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