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记》共三卷,主要记述了恺撒与庞培作战的经过。全书从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与元老院之间的往来交涉讲起,一直到恺撒追击庞培到埃及,卷入埃及的王室纠纷为止。现将《内战记》各卷的内容梗概分述如下:
第一卷共八十七小节,主要讲述恺撒与庞培派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战争经过。
随着高卢战争的结束,恺撒与元老院和庞培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一次由执政官召开的元老院会议上,恺撒的政敌西庇阿提出了让恺撒在规定时间内遣散军队的动议。这一动议立即得到了大部分元老的支持。作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部分元老私欲作祟。此后,元老院又在罗马颁布紧急戒严令,宣布恺撒为罗马人民的公敌,并授权庞培在全意大利征召新兵、征索武器,准备向恺撒开战。
恺撒为了保卫自己的声誉和尊严,号召第十三军团的士兵们起来与敌人战斗。在得到士兵们的支持以后,他就立即发起了对元老院的战争,并很快占据了意大利北部的若干城市。在恺撒的快速进军面前,元老院和庞培显得一筹莫展,只得匆匆下令撤离罗马。不久,他们便逃至南部的布隆图辛(又译“布隆狄西乌姆”)港,准备从这里乘船前往希腊。恺撒闻讯后,便立即带领已经增加的六个军团前往追击,准备在布隆图辛消灭庞培在意大利的主力。但因庞培有大量的舰队控制海港,所以未能成功。公元前49年3月17日,庞培及其余下部队全部撤离意大利,到达巴尔干。这样,恺撒便不费一兵一卒,刀不血刃地占据了意大利半岛。
恺撒在占领意大利之后,并没有迅速渡海去追击庞培,而是先派自己的亲信去夺取庞培派占领的撒丁和西西里两岛,解除庞培派对意大利的威胁。然后则亲率大军前往西班牙,与庞培派在西班牙的主力作战。
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恺撒遇到了马西利亚(今法国马赛)人的使者,他们向他保证他们将在内战中保持中立。但不久他们又违背诺言,公开站在庞培派一边。恺撒对此十分气愤。他决定从海陆两方面包围该城。恺撒的围困并不能很快奏效。为了节约时间,他决定将围攻马西利亚的任务交给他的副将特尼博尼乌斯和布鲁图斯,自己则继续向前赶路。
当时,驻守在西班牙的是庞培的三位副帅,他们总共拥有7个军团的兵力。恺撒到达西班牙后,首先在西科里斯河和金伽河之间的一块空地上扎营。起初,恺撒在这里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甚至出现过被洪水和敌人包围的困境。后来由于埃布罗河以北的五个西班牙公社的帮助以及恺撒军士兵的勇敢,才使他转守为攻。
庞培军在自知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凯尔提贝里人那里转移,因为那里有他们很强的后备力量。但是行动灵活的恺撒却切断了他们通向那里的道路,并成功地将其包围在一座水源短缺、行走困难的荒山上。庞培军在数天得不到水和粮食的情况下被迫向恺撒军投降。恺撒并没有粗暴地对待这支军队,而是以礼相待,在征求大部分被俘士兵的意见后,下令将他们解散,让其回家与家人团聚。
第二卷共四十二小节,主要讲述恺撒的部将特尼博尼乌斯、布鲁图斯和库里奥与庞培派将领在马西利亚和阿非利加作战的情况。
马西利亚在恺撒离开后,继续受到了他的部将特尼博尼乌斯和布鲁图斯的围攻。庞培为了打破恺撒军对马西利亚城的围困,决定派那西狄乌斯带领一支由16条船组成的舰队前往救援。马西利亚居民在获悉这一消息后,万分高兴,他们迅速派船与那西狄乌斯的救援军会合,并在附近的海域与恺撒军发生了一次大的海战。在战斗中,马西利亚的水手士气旺盛,作战勇敢,曾屡屡挫败恺撒军的攻击,但后来终因增援军配合不力而败北。
海战结束后,攻防双方都开始将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恺撒军积极制作攻城器械和攻城塔楼,并迅速将其投入攻城的战斗。
马西利亚人企图用石头和火来摧毁恺撒军的攻城器械,消灭攻城的罗马士兵,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们便纷纷派出代表向恺撒军求饶。恺撒的副将们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决定停止对该城的围攻。但对方却丝毫不讲信用,他们乘恺撒军放松警惕之机,突然冲出城门,纵火烧毁了恺撒军花了几个月时间建筑起来的攻城设施。马西利亚人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围城将士十分气愤,他们决心用最严厉的手段来惩罚马西利亚人。
与此同时,驻守在远西班牙的庞培派将领瓦罗企图以远西班牙为根据地,组织力量与恺撒抗衡。但他的摊派和搜刮政策立即遭到了当地城镇居民和罗马侨民的反对。瓦罗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向恺撒投诚。西班牙的战斗至此暂告一个段落。
在西班牙战事结束以后,恺撒带兵返回罗马。在途中,他接受了马西利亚人的投降,并看在这一城市古老的声名和面子上,饶恕了它。
从第二十三小节起直到本卷结束,主要讲述库里奥在阿非利加与庞培派将领作战的情况。
与恺撒在西班牙跟庞培派将领作战的同时,他的部将库里奥则在阿非利加与庞培军战斗。最初,库里奥利用士兵们的忠诚和勇敢,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因为库里奥求胜心切,轻易地将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拉上战场,与一支较强大的敌军作战,结果是鸡飞蛋打,全军覆没。库里奥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三卷共一百十二小节,主要讲恺撒与庞培在希腊作战的情况以及恺撒追击庞培至埃及的经过。
恺撒在离开马西利亚以后不久到达罗马。在罗马,他以独裁官的身份主持了公元前48年度的执政官选举。待执政官选举一结束,他便交卸了独裁官的职权,匆匆前往布隆图辛,准备去希腊与庞培进行决战。
庞培利用一整年没有战争和不受敌人干扰的空隙时间,积聚兵力,搜刮钱财,积极备战。
恺撒冲破了庞培的海上封锁,成功地将部队带到巴尔干半岛。不久,他便抢占了俄利古姆和阿波罗尼亚两城,获取了大量的军需粮草,接着恺撒又马不停蹄向北进发,企图乘冬季夺取希腊重镇迪拉基乌姆。迪拉基乌姆是庞培的军需重地,如被恺撒占领,对庞培极为不利。因此庞培在得到报告后,就立即率军救援。
在迪拉基乌姆城附近,双方发生了数次战斗,结果皆以庞培的胜利而告结束。但是庞培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胜利消灭恺撒,相反却改用拖延战术,给恺撒提供了较多的备战时间。
与此同时,恺撒的部将安敦尼在恺撒的一再催促下,成功地突破了庞培军在海上的严密防守,在希腊的利苏斯登陆。不久,恺撒与安敦尼两军会合。
恺撒军和安敦尼军的联合增强了恺撒的力量,但恺撒的处境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形势仍很严峻。海上运输线被截,士兵也因连战皆败而士气消沉,尤其是给养困难严重地威胁着这支队伍的生存。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处境,恺撒大胆地决定向帖撒利亚转移。恺撒认为:这样,既可以诱使庞培远离军需重地,使其失去有利的一面;又可以使自己得到一部分援军和军需粮秣,转为有利。经过数天急行军后,恺撒率部到达帖撒利亚。庞培没有识破恺撒的计谋,误以为他在败退,因此率军紧追不舍。不久,双方在南帖撒利亚的法萨鲁斯(又译“法萨卢”)对阵,并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决战,史称“法萨鲁斯战役”。
决战前夕,庞培及其部下皆因先前的胜利而冲昏头脑,认为此战必胜无疑,以致许多将领在决战前所考虑的并非决战本身,而是决战后自己应得到的荣誉和财产。然而,会战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恺撒军英勇善战,势不可挡,一举击败了庞培的骑兵,并对其两翼步兵形成了包围之势。在恺撒军的猛烈攻击下,庞培军纷纷溃逃。庞培见大势已去,便带领少数侍从仓皇逃跑。
恺撒在处理一些急务后,立即率兵追击庞培。当他追踪庞培来到埃及都城亚历山大里亚时,获悉庞培已经被杀。恺撒在亚历山大里亚登陆,企图调解埃及国王们之间的矛盾,但却遭到了托勒密国王部属的反对,他们带军围攻恺撒。于是就爆发了亚历山大里亚战争。
恺撒的《内战记》至此结束。
在编辑《内战记》这一著作时,人们常常将《亚历山大里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和《西班牙战记》这三篇小《战记》收在其中,作为恺撒《内战记》的续篇。中译本也不例外。下面就简单评述一下这三篇《战记》的基本情况。
《亚历山大里亚战记》很可能出自恺撒的部下赫尔细乌斯之子。这篇《战记》从恺撒进入亚历山大里亚后卷入埃及王室的内争写起,叙述了在击败年轻的国王托勒密及拥护他的那批宫廷权贵后重新安排埃及王位等重大事宜,此外还叙述了同时或稍后在小亚细亚、伊庇鲁斯和西班牙的军事行动,直讲到恺撒征服本都国王法尔那克斯为止。原书虽然不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那样叙述生动、文笔简洁,但前人都认为它的叙述清楚扼要,文字也很通顺流畅,是三篇小《战记》中最好的一篇。唯一的缺点是对恺撒这一派维护之处太多,对于恺撒与克里奥帕特拉之间的暧昧关系只字未提。
与《亚历山大里亚战记》相衔接的是《阿非利加战记》,本篇作者不详。有人认为它是阿西尼乌斯·波利奥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篇作品出自盖乌斯·奥皮乌斯之子,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本篇主要记述恺撒从东方回到意大利,后又带着一支力量极为单薄的军队在阿非利加登陆,打败集结在那里的庞培余党西庇阿、加图、拉比努斯、阿弗拉尼乌斯以及支持他们的努米底亚国王尤巴等人,收复阿非利加行省,并把努米底亚改为行省的经过。
这篇作品详细地记录了部队的行动日程以及士兵的心理状态,具体细致地描写了阿非利加战事的经过,但对整个战局的记述往往有轻重失当和主次颠倒之处,而且文字重复的地方也较多。如在九十多节文章中竟有三十节以上用“与此同时(interim)”开头。但不管怎样,它仍不失为一篇记述翔实、清晰可读的信史。
叙述内战中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恺撒一生中最后一次战役的是《西班牙战记》。这篇战记的作者已无法查考,很可能是恺撒部下的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老兵或百人队长。它主要叙述庞培的余党在阿非利加失败之后,逃到西班牙和当地叛军结合在一起,奉庞培的两个儿子为首领,再次对抗恺撒,以及恺撒又一次带兵进入西班牙与他们作战,并将其最后击败的经过。人们历来都认为《西班牙战记》不但是这几篇《战记》中最差的一篇,而且也是所有拉丁古典作品中最差的一篇。只因为作者是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记载比较可信,而舍此以外又再无其他记述这一战争的作品,这才附在别的《战记》之后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