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获奥斯卡奖回国后的传媒风波(2001)(1 / 1)

“我离开了你们,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作曲家谭盾面对着观众说。他站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当天的音乐会,一票难求。“在这里,感觉像回家似的。”其实,这一场音乐会最有意义的,不是谭盾字面上的“回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这是一次衣锦还乡。这位湖南出生的作曲家,1978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念书。自从他在1986年移居纽约之后,回国起码有好几次了。但是,谭盾现在在世界各地备受瞩目,作品也在各大音乐厅举行首演,他是来自中国的音乐人之中,最负盛名的一位。可是在他的家乡,作品演出的场次却寥寥可数。

从10月初开始,谭盾启程展开这一次“回家”的旅途。在上海,他出现在青年总裁组织(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举行的周年会议上,也在澳门国际音乐节亮相,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卧虎藏龙》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是把奥斯卡得奖电影音乐重组的多媒体作品;除了现场音乐演出以外,还配上李安与监制詹姆斯·沙姆斯(James Schamus)特别剪辑的录像。在澳门,音乐会还包括了谭盾的“水乐协奏曲”,让观众听到从几个大盘子制造出的丰富的滴水、泼水、击水的声响。这一套节目把谭盾严肃与普及的作品并置,也是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出重头戏。在北京,谭盾指挥的正是中国首都新创立的、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国爱乐乐团。所以这一场演出,可算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北京在中国的地位,犹如伦敦之于英国或纽约之于美国”,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上周在一次谈话中,郑重声明,“这里的观众很挑剔,乐评人则更加残酷”。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这套曲目在上海与澳门的音乐会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都是起立鼓掌欢呼的——在澳门,可能因为周润发在观众席中,场面更为热烈——但是,北京的观众听罢演出,好像只是有礼貌地拍拍掌而已。乐评们也好像不太了解谭盾为什么把普及和前卫的语汇拼在一起,这一种独特的曲目编排,令他们疑惑不已。

到了第二天,真正当头棒喝的经历来临了。当天下午,谭盾出席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访谈栏目的录像过程。开始时,节目进行得很顺利。但是经过了大概30分钟的客套话之后,主持人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出来——指挥家兼乐评人卞祖善,他一直以来都狠批谭盾的音乐。“我没听到暴风雨的力量……我也没有听到眼泪般的哀伤”,卞祖善这样说,其实是在嘲弄谭盾所描述的“水乐协奏曲”。他还说,谭盾“不是演奏……是玩音乐”。卞祖善滔滔不绝,说了整整10分钟尖刻无情的话,主持人与谭盾都没有机会插嘴。后来,谭盾突然站起来。“卞老师,我至少读过十几篇你批评我的音乐的文章。我没有回答过一次,我今天也不愿意回答一个字……因为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是完全不可能沟通的。”作曲家说罢,一个箭步就离开电视台了。这一个突如其来的举动,使节目监制目瞪口呆。

这些年来,谭盾的音乐在美国曾遇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但是美国乐评人的反应,远远没有那么极端。谭盾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还是一首学生作品,于1983年在德累斯顿赢得威伯奖,这位年轻人因此成为1949年来,首位夺得国际奖项的中国作曲家。可是,这首作品不久之后在反对“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批评,使谭盾出国的计划遇到阻力。可是,一个人的成名,也可以带动一切的变化,尤其在今天的中国。自从谭盾得到奥斯卡奖以后,他的地位当然提升了不少。今年夏天,他也接受了邀请,担任北京2008申奥项目的形象大使(image ambassador)。

中国人有一句很实用的成语,就是“树大招风”。在香港,反对谭盾的声音从1997年纪念回归的委约开始。本年度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谭盾虽然夺得最佳原创音乐奖(《卧虎藏龙》),但是因为他没有出席,台上的司仪也趁机嘲弄一番。本年5月,广州作曲家宁勇公开声言,说自己的作品在《卧虎藏龙》中被盗用,谴责谭盾(他的作品《丝路驼铃》是电影中沙漠片断的来源音乐[source music],与电影原创音乐全无关系;宁勇与电影制作公司的纠纷不久就平息,谭盾并未牵涉在内)。

现在,谭盾的音乐在中国流传不广,原因与政府认可与否并无任何关系,主要的障碍是缺乏有效的分销。他的早期音乐作品,有不少写给民乐团的,中央音乐学院乐团也会经常演出(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的排练中,谭盾亲自执棒,指挥学院的民乐团)。他近期的作品,却很少有机会在中国演出。一位本地的指挥家解释道,因为谭盾要求由他自己指挥这些作品,他的指挥费用很高,中国乐团付得起的没有几个。

在录音方面,谭盾作品的唱片之中,只有《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在中国广泛流传。到现在为止,唱片的销售量是6万张——虽然与中国的人口不成比例,其实成绩已经不俗,因为这里太容易找到盗版唱片了。谭盾的其他唱片,全都是国际引进版,所以进口的数量只限于几千张而已。上周,谭盾安排了把这些唱片送给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也特别举行了捐赠仪式。“谭盾这位作曲家,是我们学院的光荣”,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说。他与谭盾当年在母校是同学。“新一代的作曲家们都奉他为偶像。”

学生们也同意这个说法。“他是一位英雄”,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学生说,她当天也坐在《国际双行线》录影棚的观众席上。当我问她,谭盾是一位中国或是美国作曲家的时候,她笑了一笑,说道:“他是一位全球作曲家。”现在,谭盾发现自己变成不少人攻击的目标:行内人有嫉妒他的,也有说他的作品可能牵涉政治因素的。有些中国媒体则利用他们有限的自由,做出不负责任的报道等。但是,因为作曲家有触动观众的能力,所以直到现在,他还是拥有广大民众的支持。

倘若他当天没有立刻离开北京电视台,他会看得到卞祖善受到别人质疑的情景。经过一位香港女士一番质疑之后,卞祖善承认,自己其实没有亲眼看过很多经他批评的作品的演出实况。后来,其他在座的观众也发表支持谭盾的言论。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女士,宣称谭盾接受奥斯卡奖时的讲话,令身为华人的她觉得骄傲。一位作曲系学生热情地辩解多媒体艺术:他还表明,《卧虎藏龙》协奏曲激励他探讨录像艺术的潜力。另外一位观众发言,谭盾致力于寻找新的声音与创造新的乐器,值得表扬,谭盾这位作曲家是“优良的革命家”。

可是,谭盾的心绪,已经朝着长沙去了。今天晚上,在这个距离他出生地不远的城市,谭盾将带领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同一台曲目。革命家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