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交响乐团招聘海外音乐家(2001)(1 / 1)

广州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广交”)团员的英语理解能力可能不足,但是今天早上,客席指挥克劳斯·威瑟(Klaus Weise)表达他对乐团的不满,说话已经相当直截了当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舞台上主持排练的他,虽然说着英语,但是语气和表情,与他的指挥棒一样清晰到位,相信每位团员都能感受到。

他们正在排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与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弦乐部无论是音高或节奏,都很稳固。可是,管乐却逊色得多。当天早上,两位双簧管手都病了,突然告假。乐团的音乐总监叶咏诗被逼得到处寻找临时乐手,在香港至广州的90分钟火车车程中,不停地打电话,求人襄助。

排练休息的时候,威瑟带点讽刺地问:“要吹大管的也告假,好吗?”

要是一切都依着计划进行的话,像这天排练的情况,很快就不会再发生了。从本月开始,7位从美国聘来的乐手,将开始他们在乐团两年的工作。他们之中,大部分的职位都是“客座首席”。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影响已经占首席岗位的本地乐手。这些“金发乐手”是去年3月份,在38名考试的音乐家中挑选出来的(考试地点正好是朱利亚学院)。他们的岗位包括大管、长笛、黑管、圆号与打击乐的客座首席,还有圆号的副首席和第三圆号。

这些新乐手的两年合约,包括除税后每月1500至2000美元的薪金(是本地乐手的3倍)、医疗保险、每年一次往返美国的机票,还有免费的宿舍(政府为了演艺团体新盖的高楼大厦,那里也住了不少舞蹈团的演员)。

交响乐团希望这些新血可以提升乐团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乐团的音乐风格,使它更有弹性。但是,叶咏诗与乐团团长余其铿都承认,他们希望广交可以在中国成为向西方专业精神学习的模范。

到现在为止,广交的现任乐手,都欢迎来自西方的新同事们。“有美国音乐家参与我们的工作,是一件大好的事”,25岁的长号手郭铮说,“我们可以交流排练心得。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多多学习”。

成立于1957年的广交,一直以来在国内的声誉,都被北京、上海乐团盖过。“**”时期,全国乐团都被解散,留在歌舞团里面的乐手,才可以继续他们的表演工作。广交跟其他乐团一样,在“**”后重组,除了一些老乐手返回乐团以外,也吸收了音乐学院年轻的毕业生们。

“在‘**’之前,演出团体完全不必为票房担心”,广交团长余其铿上月接受访问时说。但是,过去十年来,政府对它们的拨款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1989年,一直以来都是广交财政支柱的广东省政府,向乐团表明,广交要开始发展自己的财政资源。

在1997年,乐团正式接到通知,从今以后,力求自给自足。广交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模仿西方乐团的演出季,好让组织的运作更加务实。从前,要是没有举行音乐会的话,乐手就可以休假。现在,乐团编排了每年历时10个月的演出季。但是,演出季也有它的中国特色:西方乐团的演出季,通常是由9月至翌年6月。广交的演出季却从4月至翌年的2月,长假刚好在春节前后。

广交的第二步,是聘请了以香港为基地的指挥叶咏诗。出生在广州,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叶咏诗,1985年赢得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她是一位高雅时髦的女士,大胆地把艺术、普及、商业结合起来。她刚带领广交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歌剧《波希米亚人》广获好评,她也很喜欢提到,1994年在一场普及音乐会中,教导成龙指挥《威廉·泰尔》序曲的趣事。叶咏诗近期与流行歌手李克勤合作的唱片一出版,就已经在流行音乐榜中排名第二。

她这么多的曝光率,当然有助提升广交的声望。广州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也是革命的起源地。可是,它一直以来都不以文化大都会著称。余其铿解释广交的目标:第一是要在中国打出名堂;第二是要成为亚洲领先的乐团。

“我们的宗旨,是向中国人推广西方古典音乐。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要把演出水平提升到国际级”,余其铿说,他也是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因为古典音乐不是中国本土的传统,所以我们需要找来一些外援。”

可能因为这个城市留给人的印象,不像北京、上海那么充满文化色彩,所以广州积极地实行去旧迎新,毫无后顾之忧。“这些年来,我们工作的最大变化,是建立了固定的演出季”,黄锦穗说道。他在广交当第二小提琴手,已经超过30年了。“第二个大的转变,是选择了更多风格不同的曲目。”

一直以来,广交的主要曲目,是俄国作品。乐团当然也演出过不少中国作品,因为这是乐团的“职责与义务”。对广交的团员来讲,新的曲目反而是贝多芬、马勒、西贝柳斯的主要交响曲。这些作品是西方乐团最常演的曲目。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富有,观众水平也相对提升”,余其铿补充道,“但是,我们挑选曲目,还是不可以过分冒险,或者转变得太快。我们的观众,到现在还停留在学习古典音乐的阶段”。

广交的演出季之中,每个月都有两场纯粹古典音乐节目,总体安排都是序曲——协奏曲——交响曲模式。每个月还有两场普及音乐会,包括比较流行的中西经典曲目。叶咏诗估计,音乐会的平均入座率,大概在60%至80%之间。而每年的12月和1月——从圣诞节到春节的旺季——乐团经常接受邀请,为当地的商业与社会机构举行内部音乐会。

自从叶咏诗在1998年接管广交,乐团在香港与澳门巡演超过20场次。去年他们在韩国的巡演,得到当地的高度赞许。乐评人惊叹,广交的演出,比北京与上海的乐团还要出色。广交最近也创造了另一项壮举:刚刚夺得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冠军并且家在深圳的李云迪,凯旋后的第一场演出,即与广**作。过去几年,乐团也邀请了十几位来自西方的指挥家与独奏家,到这里献艺。

“乐团成员的演奏水平因此提高了不少”,广交的副团长张毅说,“所以,下一步,就应该是邀请一些长驻乐手来到我们中间”。

中国现在的10支全职乐团之中,只有4支聘用“国外”乐手,而他们很多都是国外留学后的海归音乐家,而且都是木管、铜管与打击乐手。广交早在1999年已经聘用了国外成员:从韩国来的首席圆号与来自新加坡的首席小号,他们俩亦是华人。

叶咏诗认为,保留在职的首席们,是为了缓解两批人收入的差距。还有,本年年底的内部演出将会很繁忙(乐团很有可能在一个月内举行超过30场演出),双首席的制度可以减轻团员的工作压力,关键时刻也会大派用场。

将到广州的7位乐手,必定会感到文化上的冲击(叶咏诗说,去年3月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这些问题:“广州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广州有地铁吗?”)。他们对住宿的问题好像一点儿都不担心——广交提供附有家具的住房,走几分钟就可以到排练场了——但是,语言沟通却令他们担忧。乐团排练时,通常只用普通话,所以不懂的,便要学。“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要靠坐在旁边的同事们提点”,叶咏诗说,“我们很希望新合约乐手,全都可以在约满后才考虑离开。这些乐手可以与其他人分享经验与心得,不单是音乐演绎与技巧,而是排练时应有的态度”。

广交将来可能面临矛盾与对立,尤其是外来者与本地人薪金的差距。但是,到现在为止,与我交谈的本地乐手都很乐观。“为了吸引其他人到中国来而多付出一点钱,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黄锦穗说,“这在体育行业里多的是。我们的乐团,也可算是一支庞大的足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