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男中音凯旋(2013)(1 / 1)

“土生土长男孩今天功成名就”、“明星胜利归来”这种头条新闻在中国特别容易受到注目,但是这种故事与28岁的低男中音沈洋还不是完全吻合的。今年8月份,他将首次担任《费加罗的婚礼》的主角,地点是北京国家大剧院。

在很多人的眼中,天津出生的沈洋,从他夺得2007年英国广播电台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金奖以来,一直都稳步前进。因为夺得金奖,沈洋的声誉可以比美布莱恩·特尔菲与德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但是,要是只用中国歌剧迅速发展的背景来看,沈洋的进度好比冰川一般慢慢挪动。

“‘卡迪夫’以后,我可以立刻回国,也可以赚一大笔钱”,他说。他描述多位中国歌唱家无论参加商演、亮相电视节目、教授声乐的收入,比任何西方的歌唱家要充裕得多。

回顾一下,沈洋当年选择旅居美国,在朱利亚学院深造,后来参加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继续学习,获益匪浅。在纽约,他有机会磨炼自己,在《唐璜》与《波希米亚人》的歌剧制作中扮演配角;过去几年在中国,沈洋这位上海音乐学院高才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交响乐音乐会与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这类演出所需的日子与歌剧相比,省时得多(但是,他也承认,要吸引中国观众,要推广艺术歌曲音乐会,十分吃力)。

当沈洋在西方的歌剧生涯循序渐进地展开时,中国的歌剧发展也在突飞猛进。自从2008年,当国家大剧院于首个演出季委约中国作曲家郝维亚为普契尼的《图兰朵》加上新的尾声,西方歌剧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国家性的重点项目。国家大剧院在过去4年举行了年度歌剧节,演出包括本土制作,也有来自国外的巡演剧目。国家大剧院现在带领着本土观众,在欣赏与识别歌剧艺术方面负担起指导性的工作。

“国家大剧院曾多次邀请我参加歌剧制作,但是,直至《费加罗》才真正落实”,沈洋解释道。去年,因为他已经签约参与大都会歌剧院制作的《罗德琳达》(更有机会与蕾妮·弗莱明同台演出),他拒绝了黄若的新歌剧《中山·逸仙》的世界首演——作品最终只在香港首演,因为北京的演出被迫取消了。于是,沈洋首次在中国的专业歌剧制作中的演出,是在去年10月份北京国际音乐节所举行的,金湘于1987年创作的《原野》中。

当然,费加罗这个角色非同凡响。尽管音乐上具有高度的挑战性,沈洋也承认,真正的挑战将会是某种程度的文化差异:他要扮演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理发师,但又想表现出一些中国北方的特征。“田浩江曾经在访谈中这样说:每当演出一个歌剧角色,他就开始运用欧洲人的眼光与心态对待事物”,他说,“我的观点不一样:我认为当你面对角色的时候,你得尽量保存自己的个性。这就像货币兑换一样:你可以随便在附近找个兑换点,但汇率肯定不划算。你应该不断去探索,直到你找到一种可以保留自己原有币值的方法”。

其实,莫扎特的歌剧从很早开始便受到中国观众喜爱。“这部歌剧事实上是一个添加音乐的话剧。人物与情节的发展容易把握,歌剧里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美妙旋律。”沈洋承认,在过去的日子里,在他的脑海中已多次浮现演出费加罗的场景。

“我第一次碰上布莱恩·特尔菲,我们俩在大都会歌剧院后台的化妆室里。那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在大都会演出费加罗这个角色”,沈洋回忆道,“就在那个小房间里,他告诉我从今以后再不演这个角色了。当时,我摸不清他的意思。谁会愿意从今以后罢演这个伟大的角色?在观众的心目中,费加罗是特尔菲的标志性角色。他对我解释,因为年龄越大,嗓子也越来越厚重,所以很多人希望他接演瓦格纳的歌剧——直至演出当天,我真的从来没想过这些道理”。

“到了最后,他对我说,‘何况,现在轮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