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沈洋于2007年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中获得金奖,从此平步青云。这个奖项令他与之前得奖的歌唱家们——包括布莱恩·特尔菲(Bryn Terfel)与德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平起平坐。但是,这位现年27岁中国出生的低男中音却告诉我,他音乐人生的转折点发生于比赛前数周,当时他参与蕾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的大师班。
“我选唱了舒伯特的《普罗米修斯》”,他回忆道,这首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界鲜为人知,在中国则更为冷门。就算弗莱明都承认自己不认识这首曲子(“毕竟这是一首男性的歌曲”,她笑着说)。于是他立刻选了另一首曲目,演唱《西蒙·波卡涅拉》中的一首咏叹调。“她对我说,‘你过于年轻,不适合唱这首曲子’,还有‘曲子要求的音色,对于你来讲过于凝重’——这些话,任何一位来自西方的老师都会说——但我回答道,‘不,老师说没问题的’。她反过来说,‘或者他特意地给你一个挑战哩’。我又加了一句,‘不,我现在正准备参加卡迪夫的比赛’。”
在那一刻,弗莱明不禁对沈洋那与生俱来、深思熟虑的天赋,还有他那1.9米的高个子感到好奇。接着,她在那个坐满500人的礼堂内与沈洋讨论比赛应选的曲目。到了最后,她问道,“你需要我帮忙吗”?沈洋才不过23岁,他顿时目瞪口呆。
“后来有人问我,‘你真的听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当然明白,但我只是个大学生,而她是歌剧天后。我可以说什么?‘请您留个联系方式,留个电邮地址好吗’?”但弗莱明很认真,她在中国的经纪人邀请了沈洋到纽约接受10天的集中训练;负责训练的人都是应聘于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家。
这个机遇改变了一切:集中训练不但造就了比赛结果,也为沈洋未来的发展铺了一条直路。赢了大奖之后,沈洋决定暂不回国(回去的话,立刻变成音乐界的大明星),而是选择到纽约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做起,慢慢吸收经验,在阶梯上逐步攀登。他入读朱利亚学院,后来被录取参与大都会歌剧院的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Lindemann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
“‘卡迪夫’之后,中国的演出商很想邀请我参与多种项目”,他说。其实,很多歌剧界前辈回到中国后,经常在高端的企业活动亮相,也频频出现在电视与商演之中。“生活必会很舒适;但说真的,我选择不回国是一件好事。”
来到美国以后,沈洋决定把自己的英文姓名合并为一(Shenyang),这样的话,姓氏的排序再不混淆。要是在网上的搜索器输入“Shenyang”的话,你会找到中国东北那个庞大的工业城市。
年少的沈洋在天津长大,从小就已经与众不同。他的父母都是歌唱家,一早为沈洋买好钢琴,但小孩子却十分抗拒,父母也没有强迫他。到了沈洋16岁时嗓子变声,他才开始喜爱歌唱,师从父亲的一位音乐学院的同学。19岁的沈洋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顾平教授学习。
“从那一年开始,我对待音乐这门课便认真起来,我更乐意收集乐谱与录音。在中国,很少人有这种嗜好”,他解释道,“中国人经常埋怨这里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是在过去10年,因为盗版唱片与DVD到处流传,我们其实享受很好的优势:我们拥有全世界古典音乐最好的资源,价钱更是世界最便宜的。只可惜很少人领会到怎样善用这个资源”。
到了美国以后,沈洋只相信正版商品了,而他的收藏已经增至3千多个录音,它们之中包括不同格式。我们见面的前一晚,他到凌晨5时还未睡,因为正等着易趣(eBay)网站的回复,看他竞投那些大都会歌剧院的老式录音是否成功。“在中国,大部分人聆听老式录音的时候,只会投诉效果不够好,但他们忽略了音乐的内涵。”他对老唱片的钟爱源自它们的历史性。“人家评论现场独唱演出,包括多明戈的音乐会,所用的标准却是家里收藏的录音。他们不明白录音只可以代表某一个历史时刻的某一场演出。你听了一千个录音以后,你就能掌握一个更好的、更宏观的看法。”
沈洋醉心的音乐远远超越了歌剧这个范畴,在亚洲,他推广艺术歌曲与纯音乐会形式的演唱曲目。“在中国,很多人只会专攻一种风格”,他说,“男高音只想演唱‘今夜无人入睡’,但是歌唱曲目多的是,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限制于普及的经典咏叹调”。对于沈洋,声乐艺术不单是打开嗓门这么简单。“蕾妮曾经教过我,最出色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来自德国与俄国,因为那两个国家有着最显赫的交响乐传统”,他解说道,“此后,我开始聆听很多乐曲。我钟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但我也很喜欢他创作的室内乐。至于舒曼的声乐作品,我发现我更喜爱他的钢琴作品”。
虽然沈洋在大都会歌剧院制作的《波希米亚人》中扮演科林(Colline),无论独唱部分或重唱部分的表现均备受赞赏——他在台上的伙伴包括安娜·涅特里布科(Anna Netrebko)与雷蒙·瓦格斯(Ramón Vargas)几位大明星,但沈洋一点都没有怯场——他在亚洲举行的演唱会之中,经常包括艺术歌曲。其实,在亚洲,艺术歌曲并非大众熟悉的曲目。我第一次欣赏沈洋的演出是在两年前,演唱会是香港艺术节的项目。当时,沈洋选了很有意思的、富有对比的曲目:舒伯特与沃尔夫选用同一组歌德诗词的艺术歌曲。
沈洋那种对音乐认知的好奇,令他对中国国内西方音乐发展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5月6日,沈洋将于上海大剧院演唱1919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这正是中国音乐史中的浪漫时期,结束的年份刚好比西方的浪漫时期晚了50年”,他说,“民国作曲家的音乐品味都很高,在某些方面比今天的中国作曲家要高得多。他们也熟知声乐技巧”。
最近,沈洋做出了一些决定。他本来被邀参与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的《中山·逸仙》,但他一早拒绝了,因为他已答应参与大都会歌剧院的亨德尔歌剧《罗德琳达》(Rodelinda)的制作,同台演出的包括恩师弗莱明。这个新制作更是大都会高清广播系列之一,也会发行DVD与蓝光光碟。还有,他的经纪人亚历克·特鲁哈夫特(Alec Treuhaft)(他也代理弗莱明)也推辞掉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邀请沈洋与巴伦博伊姆合作的邀约——演出《莱茵的黄金》中巨人法索尔特(Fasolt)一角。
“亚历克说,‘我拒绝他们不是因为你不可以演唱瓦格纳。我肯定你可以胜任,大家也会喜爱你的演出’”,沈洋说,“但他补充了一点,‘要是你现在接纳这个邀请,从今以后其他歌剧院或指挥就只会邀请你演出瓦格纳作品的演出’。任何一位歌唱家都渴望与巴伦博伊姆合作,在斯卡拉演出,把这桩盛事放入自己的履历。但我怎么可以放弃自己喜爱的亨德尔与威尔第?我很想有机会演出瓦格纳,但是我现在有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