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柏轩 深思熟虑的青年指挥(2009)(1 / 1)

香港——时移世易,今天一切都改变了。多年前,年轻的助理指挥们往往都徘徊在台侧,等着他们的“伯恩斯坦”机遇(伯恩斯坦于1943年临时代替突然因病缺场的布鲁诺·瓦尔特,在没有任何排练的情况下带领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因为音乐会在美国公共电台现场直播,便使他一夜成名。这件事到今天还是乐坛佳话)。现年27岁的香港管弦乐团助理指挥苏柏轩,最近因为艾度·迪华特因病缺场演出也临时上阵,但庆幸的是,因为时间还算充足,乐团还赶得及重新印刷海报与宣传单张(值得一提的是,迪华特从前是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但苏柏轩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机会却待之以平常心。这位年轻指挥的事业平步青云,但不像什么火箭那么突然冒起,更贴切的比喻,应该说像一架稳稳上升的升降机。这个演出季,他被聘任为首届杜达梅尔指挥学员(Dudamel Conducting Fellow)。

去年秋季,苏柏轩受聘于香港管弦乐团,其前他刚夺得2008年年度米特罗普洛斯(Mitropoulos)国际指挥大赛的三等奖。在香港管弦乐团任职不久,他又成为有史以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普罗科菲耶夫比赛中最年轻的一等奖得主。在比赛中令评审刮目相看的是其台上的领导能力,这与每天单调冗长的工作模式所要求的技能全不一样。这位年轻指挥家处事平易近人,一点儿都不装腔作势。在指挥的音乐会以及他主持的电台广播节目里,他深受观众欢迎,是一位公众人物。在香港这个传媒敏感度极高的地方,苏柏轩显然享有绝佳的优势:他看起来比真实年龄要小,于是,他的言行显得老成持重。

听着他追忆自己在香港、新加坡与台北度过的童年,还可以想象这个富有好奇心的小孩子把父母的音响器材弄来弄去。他的童年经历正是符合亚洲地区特点的典型模样:父母都不是专业音乐家,但他们喜爱古典音乐;从4岁开始,小柏轩学钢琴;他最初的音乐演奏经验,则源自教堂唱诗班。

往后接受的高等教育,令苏柏轩这位富有天赋的大学生有机会发掘自己的兴趣,令其音乐造诣更为成熟,“我钟情于美国的大学教育”。这位耶鲁大学毕业生到现在,仍在香港与纽黑文(New Haven)两个城市居住。“大学时期为我提供了时间空间以及童心,逐步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犯上一些错误,也让我遐思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根源。世上罕见的是在一个小小面积里拥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沸腾的思想,伟大的音乐近在咫尺……大部分的音乐学院都没有这种环境。”

苏柏轩在大学主修比较文学,但在空余时间,他拥有那广泛的音乐兴趣包括指挥萨尔费尔乐团(Sayville Orchestra)以及耶鲁学院歌剧团(Opera Theatre of Yale College),他更参与耶鲁学院古乐团(Yale Collegium Musicum)的演出,经常弹奏古键琴且兼任指挥。在接任香港的工作前,苏柏轩在世界不同地方工作,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乐团(State Hermitage Orchestra)已经建立了持久的合作关系,并创办了中国黄山国际音乐节。这个项目原是耶鲁—中国音乐交流计划之一。

苏柏轩一直投入教育工作,令他成为香港管弦乐团本年度9月20日演出的最佳人选——这场演出,是香港管弦乐团与香港演艺学院的合作计划。在过去5个演出季之中,迪华特带领学生排练与演奏他最擅长的曲目,从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至理查·施特劳斯。每一年计划的尾声,是一场乐团与学生联袂演出的音乐会。本年度的计划名为“W计划”,正好应和管弦乐团最近对于瓦格纳的热衷。

音乐会的上半部分中规中矩。苏柏轩担纲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的指挥。半场休息后,是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音乐的浓缩版,由亨克·德·弗利格(Henk de Vlieger)为荷兰电台爱乐乐团改编,当年特别为迪华特而作。迪华特的影子当然令人胆怯,何况大师于两周前乐团演出季拉开帷幕的音乐会之中,带领乐手演奏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与“爱之死”。

大家都知道那两场截然不同的瓦格纳演出——学生参与的木管组与铜管组当然比不上专业乐手——但是,整体来说,苏柏轩带领的演出捕捉了瓦格纳的风格与风采。演出也包括幕后的铜管,只可惜他们的演出效果真的不够理想。如果是一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乐团,默契顿时变得脆弱。虽然那一刻令人觉得诧异,但幸好只是一小段落,没有影响整体效果。瓦格纳的音乐继续顺畅地前进,再也没有其他“意外”。

“我们没有觉得一丁点儿疑惑或犹豫”,几天后,乐团团长约翰·哈丁(John Harding)回忆道,“柏轩是我遇上的年轻指挥家之中最自然、最有天赋的一位。他拥有敏锐的直觉,待人接物左右逢源,受到各方的喜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带领的排练很有效率,指挥技巧十分清晰,没有像其他指挥家般喜欢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那种喋喋不休令不少指挥(无论任何年龄)迟早要下台。每一场演出都看得到他日趋成熟,而他从犯错到纠正过来的速度很快”。

香港提供给他很多学习的机会。迪华特或其他客席指挥与香港管弦乐团排练的时候,苏柏轩参与其中,专注乐团的表现以及声部之间的平衡。但是,在本年度的演出季,他也带领乐团演出接近30场音乐会,其中大部分是教育性或公益性的推广活动(苏柏轩接任助理指挥一职的任务,包括重新评估及更新多年来被忽视的教育与推广项目)。接下来的演出季音乐会系列(2010年3月),包括苏柏轩指挥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以及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独奏:赵静)。

其前,苏柏轩将与多位指挥大师合作。他们包括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与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等,这些机会属于为期一个月的杜达梅尔指挥学员计划,是洛杉矶爱乐乐团崭新的项目。苏柏轩也会带领两场年轻人音乐会。苏柏轩现在聘用了哈里森·帕洛特(Harrison Parrott)经纪公司,也是代理张弦的经纪人公司。这两位青年指挥家在中国媒体中经常都被相提并论。

正是这一类种族性的热情与推动,将影响到苏柏轩未来事业上的抉择。到了现在,已经有不少本地观察者鼓动他接任下一届香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迪华特的合约将于2012年期满)。但是,同样是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的指挥黄大德,当年被聘任的一大原因,正是因为他在香港出生,只可惜后来他带给乐团一连串的麻烦。另一位前任管弦乐团助理指挥叶咏诗曾是小泽征尔的门生,后来领导香港小交响乐团十分成功,尽管她的国际形象失去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苏柏轩深知亚洲观众这种对于“同胞的热诚”十分诱人,但他坚持现在的职务与他更宏观的未来计划可以同步进行。“香港管弦乐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乐团,因此我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识别大家共享的文化核心”,他说,“从那一点启程,还需要创意与想象,降低古典音乐与这里社会‘相异’的差距。亚洲社会不像欧洲,没有几百年的西方音乐历史渊源”。

以上应该就是训练指挥——无论是中国或任何民族——的最佳途径。“我很期待拥有自己的乐团,面对乐团独特的艺术性与社会性挑战”,他说道,“最终的兴奋感是一样的——在观众面前展示曾经深入探讨过的音乐作品,无论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还是首次发现古典音乐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