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昌盛如梦的城市文化(1 / 1)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繁荣昌盛,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缔造了繁华如梦的宋朝城市文化。回忆两宋都城胜景的《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均对繁荣的宋朝城市文化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描述,其所达到的文明高度令我们既惊讶又自豪。

瓦舍、勾栏的兴起,无疑是最能代表宋朝城市繁华的例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宋朝将城市户口单独定等列籍,称为坊郭户。坊郭户的出现,表明宋朝市民阶层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反映市民文化的种种娱乐活动,也从农村分散的小规模的演出形式,走向城市,变成有固定演出场所、专业性的、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种城市文艺团体,为市民进行多种类的文艺演出,从而将我国民间的百戏、曲艺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乃有瓦舍、勾栏的兴起,标志着演出场所发生跨时代的变化。善于瓦舍的定义,《梦粱录》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10]即固定的娱乐中心,游人、看客在其中来往,川流不息。又叫瓦子,瓦肆等。而勾栏则是瓦舍中不同专业艺人用栏杆组成的一些小的演出场所,有戏台、后台、观众席等。它借用我国古代大车车厢上的勾栏装置。每座瓦舍中都有勾栏,少的一两座,多的十余座。有时勾栏也可作为瓦舍的代名词。这里为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群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宋朝士大夫认为瓦舍为士庶**之所,是带有一定偏见的,虽然瓦舍中各阶层人都有,治安存在一定问题,但它的出现,还是标志着整个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有人说宋朝的勾栏就是妓院,这是一种误解。

宋朝勾栏,又有“勾阑、构栏、棚”等名称,是艺人的演出场地。勾栏设于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或者干脆简称“瓦”)之中,以歌舞表演为主。北宋首都汴梁城内,共有10个瓦舍,其中的新门、桑家、朱家桥、州西、保康门、州北等瓦子最为著名,是富贵之人常去的娱乐场所。桑家瓦子是这10个娱乐场所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个,其中设有50多座勾栏,勾栏内设象棚、莲花棚、牡丹棚、夜叉棚等戏棚,专门上演百戏杂剧,其中的象棚容纳人数最多,可达数千人。南宋国土面积虽小,在临安城内外却有17个瓦子,比北宋汴梁城多出7个。

两宋时期的瓦子,有的像相国寺一样,只是纯粹的商品交易场所。但更多的瓦子却和桑家瓦子一样,集歌舞表演和卖药、餐饮、剃头、书画买卖等行当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人们有时将二者合称为“勾栏瓦舍”。勾栏瓦舍中的娱乐节目可谓五花八门,除唱歌、跳舞、皮影戏、球技、杂技、木偶戏、说三分、武术表演等常规节目外,还有“弄虫蚊”(即驯化昆虫来做戏)、“商谜”(与别人商量出谜语)、“说诨话”(插科打诨讲笑话)、“合生”(指物题咏)、节目“杂扮”(化妆成各种角色)、“神鬼”(扮演鬼神或讲鬼神故事)、“叫果子”(模仿各种商贩的叫卖声)等不可胜数的绝活。这些节目或轮流登场,或同时开场,热闹非凡。

北宋时各地有名艺人,多到汴梁表演,至北宋末期,更是热闹非凡。这些节目的表演者,既有男艺人,也有女艺人。李师师、徐婆惜、张真奴、刘百禽等都是那时的当红艺人。但宋朝艺人的地位很低,跟今天艺人的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艺人的不幸,往往被当时的人们说成是“口业报”。勾栏瓦舍中的女艺人,同样也没能得到时代的眷顾。宋朝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在瓦舍中演出的艺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盛况空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艺术形式,也在宋朝城市文化中兴起,并对明清文化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说唱。它是通过语言和声腔的艺术感染,娱乐观众,包括说话、杂说和演唱。二是说话,即讲故事。讲故事的艺人称为说话人,讲故事的底本称“话本”。说唱内容包罗万象,讲说经书称“说经”,讲说参禅悟道的称“说参请”。三是小说与讲史。小说讲灵怪、胭粉、传奇、公案、神仙、妖术等事,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讲史类讲说历代兴废战争之事,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当时霍四究讲的三国、尹常卖讲的五代史非常有名。讲史在当时很受欢迎。讲史也说当代事,南宋就有人讲《中兴名将传》,讲岳飞等人;《大宋宣和遗事》,讲北宋亡国之事。杂说以机敏、诙谐的语言引人入胜。例如,学乡谈、背商谜,大多语言诙谐幽默,表演风趣,或让人捧腹大笑,或给人以讥讽警告。演唱类似现代多种声腔的大鼓、三弦等,有琵琶等乐器伴奏,演唱时有说有唱,内容以小说、平话等为主。

勾栏瓦舍的出现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大、以工商业为主的坊郭户壮大的结果,其中的娱乐活动呈现出3种新的趋势,反映了宋朝娱乐的走向出现的3种趋势。

一是商业化趋势。瓦舍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二者同步进行,故又称为瓦市。其中有卖药、卖卦、卖饮食、剃头、剪纸等,其中的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艺人的演出都是以挣钱为目的。

二是通俗化趋势。瓦舍中的艺人能满足不同阶层和职业的文化需求。以至勾栏不闲,终日团圆。例如,小儿听说书,说到刘备失败,往往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则喜畅快。可见艺人的表演何等通俗感人,宋朝通俗文艺的兴起,在娱乐文艺史上实现了从雅到俗的转型。

三是大众化趋势。瓦舍占地方圆数里,勾栏大者可容纳千人,游人、看客上自达官、下至平民,某些从前为上层独享的娱乐活动,如今成为大众的共同爱好。宋朝娱乐场所,除了瓦舍勾栏外,还有临时搭建的露台,寺院定期的庙会,街头巷口一些开阔地带,还有临时游动的艺人表演,这些同固定化的瓦舍,共同繁荣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此外,饮食文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着城市的繁华与民众间的文化交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南北方民众大量聚集到城市里,他们带来了各自地区的美食和饮食文化。宋朝城市中的饮食文化较之前朝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为其代表,对此,《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都城纪胜》等史籍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汴梁人以面食为主食,以各种肉类和蔬菜为副食,食品有200多种,具有北方特色。南宋迁都临安后,“都城食店,多是旧京市人开张”,故而,临安饮食既具有北方特点,又融汇了南方饮食的习俗,呈现出南北合流的特色,“南渡以来,凡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11]。

宋朝城市中的饮食有主食、从食之分,精美、丰富、奢华是其特点。宋朝主食花样品种很多,有饭食、面食、馄饨、米面等,从食则包括各种饼,馒头、包子和粥类。宋朝菜肴品种繁多,有下饭菜类、羹汤类、粉类、干菜类、凉菜类等。当时的烹调方法很多,还有诸多佐料,如盐、蜜、酒、醋、糖、奶、芥末、辣椒、花椒、豆豉、酱等,再加上精湛的烹调技术,一种菜可做成不同的风味。宋朝肉食的品类繁多,猪、羊、驴、鸡、鸭、鹅等皆可入馔。但是宋朝人普遍以羊肉为上品。当时北宋汴梁市场上每天都有商贩卖羊肉、羊头、羊肚、腰子之类肉食。由于羊肉需求量大,而供应却越来越不足,宋朝不得不从辽、金等处进口羊肉。南宋都城搬到南方以后,羊肉的消费量有了明显的减少。宋高宗时,“每日宰羊一口供应”,每年实计用羊1008口。同北宋相比,消费量大大降低。除家畜之外,还有各种野味,如貛儿、鹌、鹿、獐、黄羊等,制作品种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满足不同民众的需求。

宋朝城市中既有早市,也有夜市,各种小吃、从食不胜枚举。每天四更时分,卖烧饼、蒸饼、糍糕等点心的人便开始了一天的营生。汴梁夜市从食丰富,物美价廉。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12]。另外还有煎羊白肠、鲊脯、辣脚子姜、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经商之人和干公事的人因常常忙到深夜,有买宵夜的需求,所以有的饮食店或三更才打烊,或通宵营业,“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实于此故也”。宋朝夜市的繁荣,表明无论汴梁还是临安,都几乎是不夜之城。

宋人喜吃点心,“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13]。当时的点心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圆欢喜、骆驼蹄、糖蜜果实、果实将军、肉果实、丰糖糕、乳糕、镜面糕、韵果等都是为时人所喜爱的名品。此外,宋朝人饮料中还有果汁饮品和汤,而且有冷饮和热饮的分别。《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北宋时期开封城商贩所卖有药木瓜汁、水木瓜汁、冰雪凉水、荔枝膏等,皆用青布盖着,当街叫卖。《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期的果汁冷饮更加丰富,包括豆汤、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香薷饮、紫苏饮等。其中象“香薷饮”、“紫苏饮”等都是用草药熬制的清凉解暑汤。当时临安冬季里出售的“七宝擂茶”、“馓子葱茶”则属于热饮,它们是加了调味料的“怪味茶”,非宋人常饮之茶。

宋朝城市餐饮业相当发达。汴梁城的高、中、低档酒店,应有尽有,巨贾高官要山珍海味、排场富贵,贫下之家求食粗饱,皆可得到满足。而伴随着那些追求奢靡享乐之风的盛行,商家为了招揽客户,一些特殊服务便在城市餐饮业中产生,其中就包括在酒楼间,以歌舞卖笑寄生的妓女,酒楼欢笑之声,每夕达旦,“虽暑雨风雪不少减也”[14]。当时官府开设的官酒库,也利用歌妓来促进人们消费。每年九月,新酒上市,官府就让妓女裹花头巾为酒保给客人打酒。那些歌妓,穿着华丽,骑马在前,而少年狎客则争抢着持杯为她们劝酒。一时间“绣幕如云,累足骈肩,真所谓万人海也”[15]。宋朝城市餐饮业中娱乐服务的勃兴,导致社会风气的病态化、畸形化发展,使宋朝君臣对国家前途、命运更加麻醉和冷漠,难怪南宋士人林升感叹故国难复,国势不济,发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