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国鼎立:辽国、北宋与西夏(1 / 1)

辽国(907—1125)是以契丹族为主建立的国家,在前三国中建立时间最早,也是前三国中唯一与唐朝前后相续的国家。907年,也就是唐朝灭亡之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正式称帝,这标志着契丹国的开始。契丹国的建立拉开了10—13世纪中国走向三国鼎立的序幕,其历史影响并不在朱温开创的梁朝之下。916年,阿保机仿汉制称帝,建国号为“契丹”,年号为“神册”。[4]此后,辽国的国号在“契丹”与“辽”之间几经改复[5],因而,辽朝既可称为辽国,也可称为契丹国。辽国经历了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恭宗9位皇帝,共219年。辽国整合了中国北部,横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从今天中国版图来看,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全部,内蒙古、天津大部,河北、山西北部皆在辽国版图之内。

北宋(960—1127)承袭五代,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国家。960年,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以陈桥兵变的方式代周而立。尔后,宋太祖、宋太宗兄弟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统一了汉地7个割据政权,结束了汉地分裂割据的局面。被北宋兼并的7个国家是:后蜀、南平、南楚、南汉、南唐、吴越、北汉。[6]北宋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9位皇帝,共167年。北宋整合了中国汉族的主要区域,如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北平原大部。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视唐宋为此期中国发展的单一主线。

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建立的国家,在前三国中立国时间最晚。1038年,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位于西方,北宋以来皆称其为“西夏”,“大夏”之名反而少见于世。虽然建国最晚,但西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其实最早。早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既已占据夏州,继得封节度使、夏国公,并得赐国姓李氏。此后,李氏世代割据,虽未建国,但一直保持着政权的独立性。西夏经历了景宗、毅宗、惠宗、崇宗、仁宗、桓宗、襄宗、神宗、献宗9位皇帝,共190年。西夏整合了中国核心区的西北部,从今天中国版图来看,包括了宁夏、甘肃大部以及陕西、内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区。

前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是各方势力长期博弈的结果。契丹立国后,几度南下,意欲夺取中原。同样,北宋也曾两度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地区。在北宋与契丹40多年的拉锯战后,1005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辽双方最终签定了和平协定,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约定: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宋、辽互为兄弟之国,以地理方位,辽国称北朝,宋朝称南朝。[7]澶渊之盟一方面承认了两国平等对峙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两国之间100余年的和平局面。

南北对峙牵制了宋、辽两国大部分国力,广阔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为第三国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西夏王朝因此应运而生。西夏自称“西朝”,试图与南朝宋国、北朝辽国平等鼎立,虽未能得到宋、辽两国的承认,[8]但三国鼎立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在前三国鼎立格局中,宋、辽势力相当,地位平等,西夏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对辽、宋皆居臣属的地位。但是,西夏却起到了宋、辽两国之间平衡器的作用。在前三国中,辽国军队的战斗力虽然最强,但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是最强的,因此,在三边关系中,辽夏以合作为主,共同牵制宋朝的北伐或西征,宋辽、宋夏则皆以斗争为主。辽夏皇室曾两度联姻,建立起甥舅国的关系。在三国关系史中,辽夏互相支持对方的对宋战争或对宋外交诉求,彼此很少有冲突,而宋辽、宋夏皆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宋在三国外交中也常是受孤立一方。例如,元丰五年(1082),宋夏冲突再起,辽国专门遣使代夏向宋请和;[9]崇宁(1105)四年,辽国又专门遣使“为夏人求还侵地及退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