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1 / 1)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通过海上航行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发生了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从今天华南地区出发的海上航线已经形成规模,《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从岭南地区沟通东南亚的航路。从日南(今属越南)、徐闻(治今广东徐闻附近)和合浦(今属广西)等地出发入海,航行5个月左右,到达“都元国”;再航行大约4个月,到达“邑卢没国”;继续航行20多天,到达“谌离国”;在谌离国登陆,步行10多天,可达“夫甘都卢国”。在“夫甘都卢国”继续乘船,航行2个多月,抵达“黄支国”,黄支国的风俗和海南岛相似,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有丰富的特产,从汉武帝以来,多次遣使贡献。从黄支国乘船继续航行,还有“已程不国”,到了这里之后,汉朝自己的翻译人员就不再前行。返航的航程,从黄支国航行8个月抵达“皮宗”,再航行2个月回到汉朝的日南、象林地界。

这条航路上的地名,经学者考证,大致都在今天马来半岛、缅甸、印度次大陆沿海各地。[6]可见在西汉时期,中国的海船就承载着中国的使臣、商贾穿行于中国和印度次大陆之间。

东汉灭亡之后,一直到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往来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