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赐和朝贡贸易
汉唐与西域的丝绸贸易,是作为一项国策与团结边疆的兄弟民族,维护帝国的统一,开拓西域的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连的,并影响着外交活动。丝绸往往成为封建政府用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力的外交工具。这样,赏赐便成为丝绸流向西域和中亚、西亚、欧洲及非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西域和中亚一带的国家则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获取更多的丝绸。赏赐和朝贡虽然具有十分浓郁的政治意味,却可以说是封建时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以及西域和中亚、西亚、欧洲及非洲各国交往中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
西汉匈奴势力强大,政府无力做出有效的抵抗,采用和亲政策的同时,每年送给匈奴贵族大量的丝绸,以换取边境的相对安宁。唐朝初年的形势也与此相似。当时,东突厥横行西北,西突厥控制西域,威胁唐朝。唐初贫弱,只好赠送子女玉帛给突厥贵族,以换取边疆安宁。汉唐时代,中原王朝在夺取西域,开通丝路的过程中,为了政治或军事的需要,对西北各族的丝绸赏赐为数颇巨。
朝贡贸易则是中原王朝相对强盛时期,周边各族和西域国家派遣使者携带珍奇异宝来到中原,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丝绸等物品。汉唐时代强盛之时,对前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大量的丝绸也就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域。
(二)互市贸易
互市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边境城市,由中原官吏监管的贸易市场,由各国商人进行自由贸易,其中有官方的贸易也有民间的贸易。对于官方的互市贸易而言,这种贸易形式与朝贡贸易有所不同,其经济意义胜过政治意义。中原王朝虽然通过互市满足封建贵族对奢侈品、皮毛、珍奇的需要,但互市中马、牛、羊的输入始终是大宗的,输出品中有时有种子、铁器等,但仍以丝绸为主。
在古代社会,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丝绸换取马匹是互市贸易的主要内容。唐朝边关互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等,都有频繁的互市贸易,以丝绸换取战马的情况甚多。同时,民间的互市贸易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繁荣。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欧洲及非洲的商人,在边境的互市地点与中原的商人进行商品交换,再将所得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转运,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三)民间贸易
汉唐时代,除了国家控制的互市以外,商人的贩运亦是丝绸运往西域和中亚、欧洲的一种重要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通初期,鉴于使臣能得到合法的保护,因此西域商人往往冒充使臣的名义前来贸易。当中原王朝保护商人的贩运时,东来西去的商人就越来越多了。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这里时常能见到突厥、回纥、大食、波斯甚至东罗马帝国的商人,他们主要贩卖珠宝香药,收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运往欧洲。唐朝诗人张籍的诗句“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丝绸贩运的情况。长安西市中聚集着相当多的粟特商人和波斯胡。这些粟特商人在长安“殖货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5]善于经营的胡商非常活跃,他们到长安周边的城市售卖珠宝,在长安西市买卖货物,同时经营饮食业和高利贷,获利甚丰。安史之乱后,丝路暂时阻塞,在长安尚有胡商4000余人,有的留居达40年之久。除长安以外,河西地区的主要城市,几乎都能见到胡商的足迹。唐朝政府对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征税,以充安西四镇和北庭的经费。西域各国的商税收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来自对这些商人的征课。
唐之后的两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在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市贸易。但到了明清时期,丝路贸易已开始由国际性贸易转向国内区域性民族贸易,无论规模还是开放程度,已远远无法与汉唐时代相比拟。绵延2000多年的丝路贸易开始走向衰落,曾经辉煌闪耀于亚欧大陆的漫漫丝绸之路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