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而联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通道。在这样广阔的地区里,这条通道当然不会仅由一条笔直的大道构成。实际上,它是一个由若干条道路东西相联,南北交错而形成的交通网。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行进的商队和商人使节,并不是固定地沿某一道一直走下去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理想的线路。这正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
(一)长安—兰州—武威—张掖—敦煌
西汉都城长安奠定了长安城发展的基础。由于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力经营丝绸之路、发展中西交通的封建王朝,所以西汉长安城也是丝绸之路开辟后,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座国际化的大城市。张骞出使归来后,西域和中亚、西亚、欧洲及非洲各国的使者、商客蜂拥而至,各国珍宝异货也贩运至长安。整个汉唐时期,长安城都是作为“赛里斯国”的都城驰名于丝绸之路的。各地的精美丝绸通过政府征调、国家税收以及商人转运的方式,经陆路和水路到达汉唐都城长安,踏上漫长的丝绸之路。各国使节在这里接受中原王朝的赏赐,将其中大量的丝绸运回西域。长安的西市是少数民族商人及外来客商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商人在这里大量出资购买丝绸,然后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中亚和欧洲,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其中不少西域的商人在长安定居下来,与汉人合伙经商。他们以积极的开拓精神了解市场行情,建立商业信誉,推销和转运来自东西方不同的商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集中于都城的各地丝绸,在长安实现了商品的初次分流。自此开始,商人们便将丝绸带上了漫长的丝绸之路。商旅携带丝绸在兰州的大震关接受检查后渡过黄河,当时主要的渡河工具是羊皮筏子。
在河西走廊地区,丝绸之路的第一大站是武威。武威在丝绸之路上具有贸易中继站、商品集散地和胡商商业活动基地的性质。时人的诗作中屡见描述其商业繁盛的诗句:“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温子升《凉州乐歌》)贞观元年(627),西行取经的玄奘在途经此地时,就目睹了丝路贸易的兴盛。他的记录中称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运送丝绸的商队经过武威,进入丝绸之路重镇张掖。这里也是西域诸蕃与中国交市的集中地,胡商在这里形成了与中国贸易的商业市场,并积极以张掖作为发展对外贸易的基地。
经张掖西行,即到达位扼丝路两关(阳关、玉门关)的敦煌。中原王朝一度在这里实行鼓励中外贸易的政策,保护胡商,禁止地方豪强对在这里进行贸易的胡商敲诈欺侮,建立胡商交市和过境贸易的各项制度,为自西域而来的合法商人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西域诸国的商人在敦煌短暂留驻,办理“过所”(即通行证)。敦煌也因此屯聚大量的丝绸和其他商品,一直呈现出国际口岸和丝路商业都会的特色。
(二)玉门关—高昌—焉耆—疏勒
运送丝绸的商队离开敦煌继续西行,就到达玉门关。这个于汉武帝时设置的关卡,有北、西两门,北门外就是疏勒河。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人、使者和僧侣们,通过这个关卡后就进入了丝路的绿洲诸城。高昌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商人在这个城市的商业区聚集,展示并出卖手中的货物,同时通过交换获取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中,有从东方贩运的丝绸,也有运自中亚和欧洲的象牙、珠宝等。这里的胡商和汉人合伙做生意,从西州、弓月城向龟兹贩运,商队有驼、马、牛等,载有汉鞍衣裳,百匹绢价财物,可见来往高昌的商队规模是不小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胡锦”在高昌市场上大量出现,如波斯锦、丘慈(龟兹)锦、疏勒锦等。这些胡锦的产地,有的在波斯、粟特地区和西域各地。有一些胡锦是中原按照胡商的要求生产的外贸商品,这类胡锦工艺高超,深受西域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欢迎,一度成为丝路贸易中的紧俏货。
位于高昌城以西的焉耆,地扼天山南北要道,物产丰富,适于农耕。良好的环境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过往的商贾和使者,在这里可以得到驿马、粮食甚至肉食的供应。
经过高昌,沿丝路中道向西南行进,而后抵达的疏勒是汉唐以来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之一,其经济也比较发达。丝绸之路开辟后,疏勒便成为通往中亚和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旅在这里休整分发货物,商业贸易十分繁荣。中原的商人携带锥刀、珍宝、黄金、彩缯到这里交换粮食以供军需,葱岭以西中亚地区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在疏勒建立据点,从中原贩运大批的丝绸、装饰品行销中亚各地。这样疏勒就成为中西物资交流的国际市场,也是丝绸之路南北道交汇之处的一大都会。
(三)阳关—楼兰—且末—于阗
丝绸之路中段的南道,各色商旅出阳关,经白龙堆沙漠的南缘到达楼兰。楼兰位于罗布泊西北孔雀河三角洲,扼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咽喉,对丝路贸易的繁荣做出过重大贡献。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古楼兰由军事屯垦的城市变为丝绸贸易的中继站。商旅络绎于道,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甚盛。交易的商品有丝、毛、棉织品、漆器、铜器等,在这里还发现了中亚贵霜王朝的钱币。
由楼兰向西南到且末,由且末往西,经过精绝即到达于阗。于阗即今天的和田城,是丝绸之路上十分繁荣的城市,也是西域的佛教中心。这里气候温和,适于农业,水利灌溉发达,本地即出产细毡,是西域地区的纺织手工业中心,养蚕缫丝业也比较发达。正由于本地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里的丝绸贸易也比较兴盛。作为中原丝绸输入中亚、欧洲的集散地,这里是西域最大的丝织中心,往来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还盛产精美的玉石,采玉成为于阗重要的行业之一。通过于阗由丝绸之路南道往来西域和中原的商人、使者,一直络绎不绝。玉制的礼器、祭器、乐器和装饰品,以及当时中原的丝织品、棉布、木器、铜器出现在于阗的市场上,成为中亚和西域各国喜爱和交换的商品。于阗在丝绸之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葱岭至南亚地区的道路,一直由其控制。据波斯史家记载,从于阗到契丹的商人,14日可至,沿途城村相接,行人无需伴侣,多跟随商队而行。
(四)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木鹿—地中海东岸
以丝绸为大宗商品的丝路贸易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文明的进步。丝绸之路沿线兴起的工商业城市,成为中西交流和文化交流网络上的连接点,成为商品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商旅进入丝绸之路西段后到达的第一个重要城市是碎叶。这里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多由一些临时性的遮蔽物构成,在这里交易的物品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皮革、漆器、铁器和金银器等,同时,玻璃器皿、宝石和各种装饰品以及中亚的土特产也在这里进行交易。
接下来抵达的城市是位于中国、波斯、印度、突厥各方的商路汇合之处的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首府)。这里输出西姆贡(一种银色织物)、撒马尔罕毛绒、铜质器皿、高脚酒杯等。来自东方的精美丝绸在这里也受到欢迎。携带丝绸的唐朝使团曾经占据了撒马尔罕迎接外国使者仪式的重要位置。粟特商人是这个城市居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诸国物产在此集散“异方宝货,多聚其国”[4],东西方不同的物质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并相互传播,撒马尔罕成为丝绸贸易的中转站和各种物质文化的大仓库。
布哈拉古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这里的街道以宽阔著称,路面用石铺砌,居民点密度很高。布哈拉周围近郊的肯沛城,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和贸易中心,这里的居民大多从事商业,他们经营着同中国的丝绸贸易,也经营着同伊朗等地的金银器贸易等,同时在同里海沿岸诸城市的海外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木鹿古城(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是丝绸之路西段重要的中转站,在丝路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经济十分繁荣。从中国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经过木鹿西行可到达安息,继而可至大秦。木鹿古城作为木鹿绿洲的中心城市,具有国际都市和贸易中心的地位。往来于此的各国商人,将他们自己携带的各种物品在木鹿进行中转交换,在西方人眼里绚烂无比的中国丝绸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绵绵不绝地被输送到需要它们的国度。
旅途奔波劳累的商队,在木鹿古城稍事休息后,继续起程出发西行,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抵达地中海东岸,最远至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