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在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商业之路上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是精美华丽的中国丝绸。当时的西方国家,常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即出产丝绸的国度。5世纪的亚美尼亚史家摩西在其著作《史记》中称远方的中国产丝甚丰,自上至下莫不身着丝衣。丝绸在西方曾一度价等黄金,成为一种表征身份与地位的奢侈品。各国对丝绸的大量需求及转口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刺激着丝路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隋唐时期的丝绸产地分布相比前代更加广阔。唐朝前期我国丝绸生产区域主要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北方均胜于南方,山东、河南、河北是这一时期丝织业发展的中心。到开元天宝年间,一些产自江南的高级丝织品,如广陵的锦、丹阳的京口绫、吴郡的方纹绫、越州的越罗、吴绫等,均已成为上贡中央的重要贡品。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发生自北向南的转移,江南丝绸生产技术有显著提高,丝织业的地位开始上升,同时巴蜀地区也保持着丝绸生产的雄厚实力。唐末五代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的转变趋势在唐宋之际表现得尤为突出,到宋朝这一转变基本完成。
隋唐五代时期的织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丝织品种繁多。有以产地命名的蜀锦,有以用途命名的半臂锦、被锦,有以色彩命名的绯红锦、白地锦,以纹样命名的小文子锦、六破锦等。这一时期,唐朝发明了利用多重多途纬线织锦花纹的纬锦织法,织锦中出现了明显的双层组织,织出了过去无法生产的宽幅、纹饰繁复的丝锦。夹金银丝、夹羽毛织锦也是唐朝的一大技术革新。绫、罗、纱的种类也很丰富。
高度发达的丝绸生产和高超的印染工艺不仅为历代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且支撑起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丝路贸易,并促使其不断发展达到**。丝绸这种商品,不仅是一种货币的等价物,也是一种价值尺度,而它本身也一度作为一种货币而存在。唐朝一度“钱帛兼行”,绢帛往往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各地的丝织品,通过政府征调、国家税收以及商人转运的方式,经陆路和水路到达汉唐都城长安,踏上漫长的丝绸之路。
在中国的丝和丝绸未传入欧洲前,希腊、罗马人缝制衣服的主要原料还是羊毛和亚麻。当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中国丝绸传入欧洲后,由于穿着舒适、美观,很快得到当地人民的赞赏和欢迎。中国丝绸在西方被认为是最上等的衣料,但由于丝绸生产的成本较高,再加上商人居间垄断,沿途各国关卡重课,以致中国的丝绸运到欧洲后,竟与黄金等价。最初,即使在当时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罗马,也只有少数贵族妇女穿着丝绸,以当炫耀。后来,丝绸制的服装逐渐成为欧洲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他们对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罗马元老院就曾多次下令禁止国民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方所需的丝绸主要仰赖于中国。但中国丝和丝绢运销欧洲却主要是通过沿丝绸之路上一些亚洲国家或民族的转运来实现的。这些国家或民族在中西丝绸贸易中起到了转运和居间的作用。中国的声望和文明以丝绸等商品为标志,沿着丝绸之路远播中亚、西亚和印度、欧洲等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