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结(1 / 1)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周期性时空转换中,唐朝人持续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拍。而属于岁时节日丰富多彩的内涵、凄美动人的传说、新鲜绚丽的娱乐活动,使人们得以借助一年里这些特殊的时日抛却平日里的拘束,表达深藏在内心的情感。都市的繁荣对节庆活动的丰富有相当的影响,唐朝的长安、洛阳、扬州等都市为大规模的节庆娱乐活动铺设出炫美的舞台。同时,不断发展的手工业也使节庆物品为民众所拥有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人的岁时节日开始从禁忌、祓禊、禳除等中解放出来,在增添了更多具有娱乐成分的习俗之后,唐朝的岁时节日更趋向于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但无论上古历法的规定,早期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余音,还是中古时代盛行的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都为唐朝岁时节俗的扩展和丰富增添了多彩的因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南北习俗的整合,域外文化的汇集,生活在唐朝的人们日常生活里种种细微的变化无疑是各种复杂的地域、时空和文化因素互动融合的结果。而在户外举行的节庆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开阔的交往空间,节庆活动本身的开放性也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唐朝的岁时节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现着与前朝的不同凡响。从唐朝起,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走向一定程度的自由化和世俗化,古代中国从依赖血缘获得特权的贵族社会向强调平民和庶人个性的市民社会转变,人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自我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日常生活层面,每一个体在现世生活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其交往、娱乐和活动的空间逐渐扩大,丰富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途径和条件日益增多。借着几缕微光,我们从浩瀚的史料里探寻到一条条蛛丝马迹,勾画出唐人岁时节日里的生活图景,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侧面更真切地走进唐朝的宫廷、城市、乡村,还有那个时代真实的民众心态。

[1]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异苑》。

[2] (唐)魏徵:《隋书》卷62《柳彧传》。

[3] (北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7《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4] 《英藏敦煌文献》卷4《诸杂斋文范本·十五日》。

[5] (北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卷181。

[6]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7] (北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卷60《帝王部》。

[8]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4《百枝灯树》。

[9] (北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7《观山灯献徐尚书》。

[10]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26《犯夜》。

[11] (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65《温庭筠》。

[12]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1《秋夜吟》。

[13] (北宋)蒲积中编:《岁时杂咏》卷7《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

[14]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南班宫》。

[15]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拔河》。

[16]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2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版,第292页。

[17] (战国)庄子:《庄子》卷9《盗跖》。

[18] (晋)陆翙:《邺中记》。

[19]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20]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卷69上《辇下岁时记·钻火》。

[21] (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09《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

[22] (北宋)王溥:《唐会要》卷23《寒食拜扫》。

[23]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卷69上《辇下岁时记·钻火》。

[24]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张敖撰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一卷》。

[25]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3《半仙之戏》。

[26]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3《三月事宜》。

[27]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卷16《寒食·击球戏》。

[28] 黄怀信、孔德立、周海生撰:《大戴礼记汇校集注》卷2《夏小正第四十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29] (北宋)曾慥:《类说》卷10《端午日采艾》。

[30]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8《支动》。

[31] (唐)徐坚:《初学记》卷4引《续齐谐记》。

[32]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

[33]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孝经援神契》。

[34]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35] (北宋)李昉编:《文苑英华》卷120《五丝续宝命赋》。

[36] (唐)李商隐:《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3册《为荥阳公端午谢赐物状》。

[37] (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98《赵州参军妻》。

[38] (北宋)王溥:《唐会要》卷35《书法》。

[39]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5。

[40]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

[41]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6《杜亚传》。

[42]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25《武陵旧俗》。

[4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

[44] (北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155《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