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传奇取得的成就与发展的原因(1 / 1)

1.唐传奇取得的成就

唐传奇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唐传奇突破了六朝小说的桎梏,从此,小说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写作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和诗歌、散文一样屹立于中国文学之林。与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的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使得中国的小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在唐朝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传奇创作的作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唐传奇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反映了城市生活的繁荣复杂,把反对封建门阀制度与礼教压迫当作其基本主题。一些优秀的作品则往往兼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唐传奇多角度地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张力和个体情感的追求,作品大多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理想,以有限的文字生发出无限的波澜,以曲折委婉的情节打动人心、引人入胜。

唐传奇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已不只是对人物言行的简单叙述和对人物性格的粗线条勾勒,作者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霍小玉的多情刚强,李娃的热情练达,李益的自私无情,柳毅的侠义正直,张生的虚伪狡诈,虬髯客的豪放豁达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语言凝练流畅、生动传神,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有些作品更是善用诗歌化的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景,在描写景物和渲染气氛上,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惊奇情节、大胆想象以及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对后世小说、戏剧等的创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唐传奇中的不少人物故事成为了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这绝非偶然。

2.唐传奇发展的原因

唐传奇的产生与兴盛是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共同繁荣的结果。

首先,唐传奇的发展源于唐朝经济的高度繁荣。唐朝统一中国以后,长期以来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均聚集着各个阶层的人士,其中聚集人数最多的是市民阶层,这一阶层数量庞大,为了适应广大市民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在这类大城市中,汉族民间的“说话”(讲故事)艺术应运而生。这种“说话”的艺术又被佛教徒加以利用用来表演佛经故事以招徕门徒,于是“变文”得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而且由于市民阶层的数量众多,增加了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使得文化领域中出现大量描写和反映市民阶层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来揭露这种复杂性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与愿望。人们街头巷尾的话题往往都成了唐传奇创作的素材,反之,唐传奇所描述的奇闻异事也迎合了文人和市民阶层嗜奇猎艳的口味和需求。

其次,唐传奇的产生与唐朝发展完善科举制有关。唐朝科举取士,重视文学。在各科中,考试诗赋杂文的进士科最受重视。士人应试之前,常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称誉,扩大社会名声,为考中进士科创造条件,当时称之为“行卷”。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说:“唐代士人行卷,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19]这种毛遂自荐的投卷风气刺激了传奇的发展。

最后,唐传奇的发展繁荣与有唐一代繁荣的文化艺术密不可分。唐都长安是各路文人汇聚的大舞台,吟诗作赋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但也有很多文人是以“说话”为消遣的。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在某些唐传奇篇末,往往会注明文章的写作是由于朋友间的“说话”,如“昼宴夜话”(沈既济《任氏传》)“话及此事”(陈鸿《长恨传》)等。文士间流行“说话”风气,是促使唐传奇大量产生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唐传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到了晚唐时期,朝政混乱,藩镇割据,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破坏,唐传奇的社会基础也就逐渐丧失了。同时,由于一开始就掺杂了大量的宗教成分,如宣传鬼神迷信和宿命论,导致了唐传奇的思想意蕴比较单薄。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必然导致其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晚唐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唐传奇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就创作主体而言,唐传奇仍属于进士文学。唐传奇的创作主体既为文人,这一方面决定了其艺术水平比较高超,技巧比较成熟;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在内容上脱离生活,流于猎奇。总而言之,唐传奇虽然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唐传奇仍属于进士文学,与下层人民具有相当大的距离,唐传奇中并没有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也没有一个劳动人民的形象。至唐末,唐传奇生存发展的根基已经消失,其进士文学的本质决定了不可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任意为之的创作态度导致了大量恶作的出现,唐传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文言小说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直至清朝《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书大兴,文言小说终于复苏并且达到了顶峰。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 (清)莲塘:《唐人说荟例言》引洪迈语,见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3页。

[3]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0《杨炯传》。

[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02《宋之问传》。

[5] (清)姚鼐:《今体诗抄》序。

[6]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7] (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卷1。

[8] 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9]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4。

[10]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6。

[11]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12]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6《白居易》。

[13]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前集卷14《杜少陵九》。

[14]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171页。

[15]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95页。

[1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44页。

[1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50页。

[1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50页。

[19]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