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唐诗(1 / 1)

(一)中唐诗歌的发展

盛唐诗固然是唐诗的典范,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是由中唐首次把盛唐变成后世景仰的典范。伟大的杜甫也是由于中唐诗人对他的推崇才获得今天这种重要地位。中唐正是以盛唐为标准和思想背景来看待自己,在风格和主题上,中唐诗远比盛唐诗纷繁复杂。中唐既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宋朝以后的许多新变化,都是在中唐首肇其端的。在盛唐之后,中唐诗歌以其不同于以往的新鲜之处让人惊叹。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相对处于低潮,后期则重新出现繁荣景象。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10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与“十才子”同时期的元结、顾况等人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继承了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等的边塞诗,则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形成了两大诗派,分别是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他们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从而扩大了诗的领域,他们标榜“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人,他们的诗对后代也有不小的影响。

(二)中唐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十才子”中又以钱起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钱起与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郎士元齐名,史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又与刘长卿并称为“钱刘”。“十才子”的诗歌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细节、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之风。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本诗是古代应试诗中屈指可数的佳作。试帖诗有种种规定,往往限制了士人的发挥。钱起却在此诗中,以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鼓瑟的神奇力量。尤其是末尾二句,《旧唐书·钱徽传》称之为“鬼谣”,读来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2.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平坎坷,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五言长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刘长卿最著名的一首五绝,文字干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却又散发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之气。

3.韩愈

[img alt="" src="../Images/image320-1.jpg" /]

图10.3 韩愈像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愈位列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最能体现韩愈文学成就的无疑是他气势磅礴的古文作品。但韩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朝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韩诗七律中的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但以赋法为诗,又辅以散文句式,俨然是韩诗的本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大多是那些以雄伟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而这首《早春》则写得清新、富于神韵,几乎是盛唐人的口吻,在韩诗中别具一格。

4.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人。与韩愈一样,柳宗元最高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古文,但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即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之冠,短短四句营造出一个与世隔绝、纤尘不染的境界。历代诗人对此诗无不交口称绝,古今画家也竞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5.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元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元稹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甫,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便于读者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在唐朝,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朝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首二句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尤其为人所称颂。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惠丛)的组诗,他们结婚时,元稹生活贫困,妻子却毫无怨言。韦丛早逝,元稹十分悲痛,写下了不少悼亡诗。这组诗语言浅近,不夸张,不矫饰,直抒胸臆,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

第1首是追忆生前。先写爱妻甘于贫寒,再写如今富贵却不能与之共享,突出“悲怀”二字,可谓至性至情,有力动人。

第2首主要写身后的纪念伤怀,起笔自然,毫不做作。接着写人亡物存,触目生悲。反复吟诵贫贱相交,情真意切。末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是为世所熟诵。

第3首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末二句运用鳏鱼的典故,愿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清苦相守之恩。情痴语挚,感人肺腑。

6.白居易

[img alt="" src="../Images/image323-1.jpg" /]

图10.4 白居易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讽谕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最有名的作品当属《长恨歌》,诗中对玄宗迷恋女色而荒废国政的行为多有批评,这首诗在当时流传极广,可谓妇孺皆知,而白居易却未曾因为指摘君王受到惩处,足见唐朝诗人创作的自由正是保证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除此之外,白居易的闲适抒情之作,更加博得当世与后人的喜爱与传诵。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是其诗歌的最大特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白居易16岁时的作品,题目上有“赋得”二字,可见是为准备应付考试的习作。据说,诗人这年始自江南入京,拜谒名士顾况,当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顾况不禁大为赞赏,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并广为延誉。[12]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正如顾况所言,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对形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寓情于景,写出了融融的春意。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迎来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大部分的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而这首《花非花》却显得很朦胧,在白诗中颇为另类,别具一格,值得细细品味。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混乱,朋党之争激烈,他自求外任。这首诗写秋江景色,格调清新,自然有趣,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远离朝廷纷争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这首诗写的是与友人刘禹锡“闲饮”,却隐含着饱经沧桑的身世之感。全诗言简意赅,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显示出白居易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