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唐诗(1 / 1)

(一)盛唐诗歌的发展

经过初唐近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到了唐玄宗即位,唐诗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开元、天宝之际,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大诗人层出不穷,佳作如林,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唐诗歌。天宝十二载,殷璠精选了自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以常建、李白、王维为代表的24位诗人的诗歌共234首(实际今存230首),取名为《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称他选择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6],殷璠所描述的这种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正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盛唐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其中无处不在的蓬勃气象,即所谓的盛唐气象。时代性格是不能脱离那个时代而独自存在的,因此盛唐气象的产生是与盛唐时代的出现息息相关。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朝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朝以后则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境界,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情感饱满,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将唐诗看作诗歌顶峰的信念,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后代诗人面对盛唐的璀璨光芒,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它,就是激烈地反叛它或声称忽视它,但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始终保持着其固定不变的中心位置,并规定着所有后代诗人的地位。

(二)盛唐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居家15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3人齐名。王之涣的诗作现在虽仅存6首,却有2首极为著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传唱千古。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3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3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足以证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2.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年(741)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贬谪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有名的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人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所以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空间,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留存下来70多首,几乎首首精彩,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大概是王昌龄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曾推许它是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实非过誉。

除了早年声名卓著的边塞诗外,王昌龄后来所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为题材的作品也十分出色。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的构思巧妙,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万分,韵味无穷。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中并未刻意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在不知不觉间显露无余。

3.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宰相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又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浑厚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是孟浩然所有作品中传唱最广的一首。诗人抓住春晨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盎然春意的酷爱。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清人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7],这首《过故人庄》正是绝佳的写照。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4.高适与岑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好的律诗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浑厚、境界壮阔的特点。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分别在即,却表达出昂扬奋发的雄壮之气,后两句更是词短意长,成为临别赠友的千古名句。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他曾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再赴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岑诗以边塞诗著称,多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以雄奇壮丽的风格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的边塞诗大都脍炙人口,而他的送别诗虽然不及边塞诗出名,却也同样写得十分出色。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描写眼前景致,却能道出人人心声,成为客中绝唱。

5.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中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王维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尤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在王维生活的最后10年及其去世后的20年间,他被认为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而到中唐诗人重新评价盛唐诗时,李白和杜甫被抬高至他们从未有过的杰出位置,王维则被排列于李白和杜甫之下,但他作为盛唐三大诗人之一的声誉仍然保持至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上面这首诗就是他17岁时的作品。这首诗写得非常朴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思念亲人的千古名言,打动无数游子离人之心。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朝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的这首《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他人演唱这首《相思》,听者无不动容。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大约40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8]

[img alt="" src="../Images/image310-1.jpg" /]

图10.1 李白像

6.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李白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他25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他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永王李璘幕下。及永王为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身陷囹圄,长流夜郎。后遇赦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李白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激赏,其诗犹如鬼斧神工,不拘一格,气象磅礴,冠绝古今,他对后代的影响也巨大无比。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意在表达诗人对人生几何的感慨,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自信的体现,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全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气势勃发,一泻而下,快船快意,令人神往。无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9]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4首,这是第1首。描写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不羁的性格。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同时又耐人寻味,无怪乎明人胡应麟赞它是“妙绝古今”。[1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逢时。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更是描摹愁绪的名言,千年传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被蘅塘退士评为“千古丽句”。[11]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感人肺腑,充满诗情画意。全诗写得新颖别致,语言流畅,美景与真情水乳交融,别有一番风味。

7.杜甫

[img alt="" src="../Images/image314-1.jpg" /]

图10.2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伟大基于1000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评判,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不但具备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而且能够推陈出新,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白居易在《读李杜集·因题卷后》一诗中写道:“翰林(指李白)江左日,员外(指杜甫)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全诗概括了李白、杜甫的生平特点,说明两位伟大的诗人都有着相似的沦落不遇。然而相比李白在世时即诗名远播,杜甫生前的罕逢知音就显得格外悲凉。杜甫诗歌的影响一直到他身后数十年才产生,但他的杰出地位一旦确立,他就成为中国诗歌的顶点人物,没有一位后代诗人能够完全忽略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的。诗人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末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当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到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家国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千古颂传的中秋名句。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渝州(今重庆市)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诗的前两句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的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诗的后两句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