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唐诗歌的发展
7世纪前期,唐的统一促使南北文风从对立趋于融合。虽然唐在政治上是北朝的继承者,唐太宗个人却是南朝文学的热爱者,可以想见,受君主喜好的影响,南朝绮丽的宫廷诗风在初唐时期的文坛上必然盛行一时。对仗工整却流于雕琢,文采艳丽却毫无生气,这样一种南朝宫廷诗人的典型风格,在唐初诗人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之下,到了贞观、永徽之际,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代表着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并且形成了以他命名的一种诗风“上官体”。不过,由于宫廷生活的狭窄,宫廷风格日益变得矫揉造作、刻板严格,与此同时,和宫体诗风相对立的潮流得到了发展。随着诗人们越出宫廷诗所严格控制的题材和场合,诗歌的主题范围开始扩大,使得初唐诗最优秀的作品大都产生在宫廷诗之外。在当时,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中下层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与“四杰”同时和稍后,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沈佺期、宋之问二人的创作标志着律诗这一形式的成熟。陈子昂则是另外一位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他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形成了壮伟豪侠的个性风采,他对风骨的追求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并揭开了盛唐诗歌的序幕。
总的看来,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初唐诗歌的发展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正如学者所说,初唐诗比绝大多数诗歌都更适合于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孤立地阅读,许多初唐诗歌似乎枯燥乏味,生气索然。但是,当我们在它们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倾听它们,就会发现它们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活力。
(二)初唐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王绩
在唐朝名家辈出的诗人群体中,王绩(589—644)的成就算不上特别突出,但他却凭借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诗风在初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王绩一心仕途,历经波折却又难以显达,心灰意冷之余,他弃官归田,躬耕于东阜,以琴酒诗歌自娱。王绩的作品对世态炎凉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借此来化解心中的郁闷不平之气,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创造出宁静疏远的境界。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许彷徨和苦闷,是王绩最著名的代表作。如果只从创作的水准而言,熟读唐诗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我们将它置于南北朝以来的诗歌史中,在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数百年的华丽繁缛之后,《野望》的清新自然正好给人以久违之感,超越了它的时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开始酝酿,直到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佺期、宋之问60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2.“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褒奖可以证明“四杰”创作所达到的水准,亦可体现他们对后人的巨大影响。“四杰”身前即享有盛名,时人多认为他们必将飞黄腾达。然而不幸的是,王勃因渡海落水,受惊吓而亡,年仅27岁。卢照邻得了恶疾,久治不愈,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参与反对武则天的叛乱,兵败后下落不明,一说死于狱中。只有杨炯最终死在盈川县令的任上,算是得以善终。
关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座次问题,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四杰”个个才气横溢,其中王勃(650—676)年齿最轻,却高居四人之首,排名第二的杨炯就很不服气,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3]。当时的人也曾为“四杰”成就的高低有过一番争论。实际上,从年纪来看,“四杰”明显地属于两代人,王勃、杨炯二人的年纪相近,都比卢照邻、骆宾王二人要小得多。因此,杨炯考虑到自己年纪比卢照邻小,名字反在卢照邻前,或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同岁,名字却在王勃后,自然颇有不甘,所以说“耻居王后”。
此外,卢照邻、骆宾王二人的主要成就在歌行,而王勃、杨炯二人的主要成就则在五律。骆宾王的《帝京篇》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更为盛唐歌行的创作开了新生面。
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全诗描绘帝京长安的繁华,颇多壮词,显示出朝的强盛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提出了“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的居安思危的警示,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二句,突出帝京长安一代关塞之险与宫阙之胜,气势宏伟,艺术效果极佳,堪称名句,历来脍炙人口。
与“四杰”中的其他三人相比,王勃用仅27年的短暂生命,便能在文学史上为自己占有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天下奇才。王勃留给后人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堪称是千古佳句。同样地,王勃的诗歌作品中也不乏传诵千古者,如下面的这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也是王勃最能摆脱宫廷风格的一首诗。诗中慰勉友人,情深意切。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名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然能更胜一筹,传之千古。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一气呵成,意境旷达,一洗南朝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3.沈佺期、宋之问
“四杰”代表的是官微而才大,名高而位卑的寒士阶层,与他们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656—714)与宋之问(656—712)则是这一时期宫廷诗人的杰出代表。《新唐书·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4]他们深得武后的喜爱,在诗歌的格律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从而使六朝以来就开始萌芽的近体律诗,在他们的创作中趋于完全成熟与定型。但由于他们二人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过分亲密,使得他们在中宗复辟之后遭受外贬。晚年生活境遇的变迁也影响了沈佺期、宋之问后期的创作,他们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具有更为真挚的感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
先看沈佺期的一首早期的代表作品。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的题目原为《独不见》,属乐府旧题,但从形式上看,它已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作为早期的一首优秀七律,它不仅在章法上、字词上刻意求工,韵味也接近古体,清朝的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5]。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已经十年不归的丈夫。
与沈佺期不同,宋之问的诗作以写于贬谪途中的一首《度大庾岭》最为著名: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首诗写出了其去国怀乡之痛与贬谪蛮荒之愁,尽管他的被贬可说是咎由自取,但我们读这首诗,还是不能不为其真情所打动,这正是此诗特别值得注意之处。其次,诗的风格自然流畅,整个诗的结构颇为严谨,韵律上也是严整的五律,与王绩的《野望》相比,可以看到五律这一体裁的完全成熟。
4.陈子昂
身为与沈佺期、宋之问同在武后时期登上诗坛并且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661—702)的诗歌创作却呈现了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追求与风貌。陈子昂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出生于富有的家庭,勤奋好学。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唐高宗开耀二年(682),进士及第。唐高宗驾崩于洛阳,他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很欣赏他,拜为麟台正字,历官至右拾遗。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件。后辞官回家。县令段简以其家富豪,诬陷入狱,忧愤而死(也有人说是陈子昂得罪了武三思,因而被武三思命段简将其杀害)。
当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追求格律的新变时,陈子昂则表现出鲜明的复古倾向,主张复归风雅,推崇建安风骨,这集中体现为他所创作的38首《感遇诗》。虽然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相比,陈子昂在当时只是一个次要的诗人,可是在后人眼里,正是陈子昂远绍建安,下开盛唐。直到今天,他仍被看作为唐诗的第一个真正的重要人物与盛唐诗歌的开路者。无论如何,一首千古绝唱使得陈子昂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但由于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难耐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唐诗发展到陈子昂,题材更加扩大,感情更加博大,但陈子昂的诗歌也有一些重大的缺陷,这就是他的诗歌古朴有余而情韵不足,议论过多而意境美的创造则有所欠缺。这些不足说明了唐诗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必要,而弥补和超越这些不足则要有待即将到来的盛唐的伟大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