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来的饮食文化(1 / 1)

大历十二年(777),宰相元载被代宗诛杀。在对其进行抄家时,抄出胡椒800石之多。按照现在的标准换算,近64吨。身为权臣的元载又不是开调料店的,储存这么多胡椒干什么?原来在唐朝胡椒并不像现在那样便宜和容易得到,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新修本草》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33]但是唐朝所用的胡椒,因气候的原因不适合栽培,都是靠进口。胡椒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西高止山脉的热带雨林,公元前4世纪已有栽培。我国最早引种胡椒是1947年由归侨自柬埔寨引进小叶种在海南琼海试种。1951年,归侨从马来西亚引进大叶种又在海南琼海试种。当时多供药用,亦用于食品调味。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就提到“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34]。看来胡盘肉只有用胡椒才地道。

除了胡椒之外,唐朝时还引进了一些蔬菜。比如我们现在经常食用的菠菜就是那时候引进的。菠菜原产伊朗,2000年前已有栽培。在唐朝时被称为波稜。贞观二十年(646),泥婆罗(今尼泊尔)国王那陵提婆遣使献波棱、酢菜、浑提葱。就这样,菠菜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由于它原产于波斯,方士称它为“波斯草”;由于其根赤,故俗名“赤根菜”;又因为其绿叶红根,宛如鹦鹉,又被叫作“鹦鹉菜”。人们对菠菜的性质也逐渐了解。在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中就曾指出菠菜能利五脏、通肠胃热、解酒毒。[35]菠菜在唐以后广为种植。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稜如铁甲。”[36]与菠菜一起传入中国的酢菜,其原产地就在尼泊尔,它的茎加香料﹑辣椒等腌制成咸菜,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榨菜。“浑提葱,其状犹葱,而味甘辛。”[37]

除了引进的新的植物外,外来的食品也对唐朝的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唐朝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38][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1.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2.jpg" /]是用油煎的发面饼。释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39][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也是一种胡食,是唐朝新传入的食品。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在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比较流行,长安就有许多[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肆、[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店专卖[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许多百姓都去店内食用,而一些大户之家自己也学会做[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有些还做得相当不错。其中广被人们提及的是韩约所做的“樱桃[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这种[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3.jpg" /][img alt="" src="../Images/image290-4.jpg" /]做好后,馅里的樱桃能够做到“其色不变”[40]。胡饼在唐朝被广泛食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成都的途中,杨国忠曾买胡饼,献与唐玄宗。大历十二年(777)的一天早晨,理财家刘晏在上朝前的路上,看到卖蒸胡饼处热气腾腾,就买了块放在衣服底下大嚼,边吃边走,还向同路人赞叹:“美不可言,美不可言!”被传为佳话。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文宗开成六年(是年正月初九改元会昌,841)“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41]。

在酒类上,唐朝有三勒浆和葡萄酒、龙膏酒等“洋酒”。

印度所产的3种著名果药——庵摩勒(余甘子)、毗梨勒、诃梨勒(柯子)已均为唐朝人所知。虽然这3种果药的主产地在印度,但用这3种果制作的名酒——三勒浆却是波斯酿造的。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看到大宛(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的国家“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的另一音译名称。汉朝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但是在汉朝,葡萄酒仍然是十分珍贵的奢侈品,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

东汉末年,孟佗给张让(“十常侍”之一,汉灵帝时大宦官)送了一斛葡萄酒,便坐到了凉州刺史的高位。可见当时葡萄酒是何等的珍贵。由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没有大面积推广,到了唐初,中原地区对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不甚了解。唐太宗破高昌时,除了引进了当地的马乳葡萄,还得到了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并对此进行改良。“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42]。

在唐朝,葡萄酒非常出名,有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来销售葡萄酒。在唐诗当中,葡萄酒屡屡被提及:“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对酒》);“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鲍防《杂感》);最著名的当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在长安,曾有大批胡姬当垆售卖葡萄酒。李白的作品中对胡姬即多有咏吟:“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细丽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李白《白鼻騧》)。最著名的当属《少年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唐顺宗时,处士伊初玄被召入宫,曾饮用过龙膏酒。虽然这种酒黑如纯漆,但能使饮用它的人神清气爽。这种酒是鸟戈山离国进献的。

英文中的糖“sugar”据说是来自梵文“sakara”。中国古代称蔗糖为石蜜。中国甘蔗的种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甘蔗只是榨汁饮用或直接食用,并未掌握制糖技术。甘蔗制糖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吠陀经》。而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在《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可见,当时还停留在榨取汁液的阶段。汉朝时,中国开始用甘蔗汁制饴,但制作工艺非常落后。在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就有“沙饧(一作沙饴)”[43]一词。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并加以改进,其品质已超过了印度。唐朝以后,中国的制糖技术更上一层楼。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红糖脱色技术,制造出了白糖,并将白糖制糖技术传回了印度。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而丝绸之路在唐朝异常繁荣,这不禁又使人回想起那曾经辉煌的岁月。丝绸之路在唐朝繁荣局面的形成,和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尤其是和当时唐朝的统一强大以及统治者注意经营管理所分不开的。笔者借用胡如雷先生的话来作为此讲的终结:“唐朝在发展经济、文化、密切民族关系和加强国际交往中,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鼎盛局面;唐朝后期的历史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开了端倪。唐代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44]

[1] (清)张廷玉:《明史》卷324《真腊传》。

[2]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1。

[3] 今美国圣弗朗西斯科。

[4] (清)志刚:《初使泰西记》卷1。

[5] [英]威尔斯:《世界简史》(修订本),卜仙元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

[6]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袁翰青、王冰、于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页。

[7] [美]伊沛霞:《剑桥插图中国史》,赵世瑜、赵世玲、张宏艳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83~84页。

[8]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69页。

[9]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769页。

[10]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4《主客郎中·员外郎》。

[11] (北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卷36《帝王部》。

[1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3《礼仪志三》。

[13] (北宋)王溥:《唐会要》卷95《新罗》。

[1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12《薛登传》。

[15] (唐)刘[img alt="" src="../Images/image274-1.jpg" /]:《隋唐嘉话》中。

[16] (唐)房玄龄:《晋书》卷32《孝武文李太后传》

[17]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9。

[18]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7《林邑传》。

[19] 转引自吴昌顺、梁捷:《让思想插上翅膀——吴老师谈语言运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0]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1回《观雅化闲游君子邦 慕仁风误入良臣府》。

[21]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

[22]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2下《环王传》。

[23]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2下《环王传》。

[2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2下《环王传》。

[25]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906《还至于阗国进表》。

[26]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8《如来性品》。

[27] (唐)杜环:《经行记·大食法、大秦法、寻寻法》。

[28]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9《谀佞》。

[29] [日]桑原骘藏:《隋唐时代に支那に来往した西域人に就ぃて》,见《桑原骘藏全集》第2卷,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版,第306~307页。

[30] (北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卷907《外臣部》。

[31] (唐)魏徵:《隋书》卷34《经籍志三》。

[32] (南宋)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七·医方》。

[33] (唐)苏敬:《新修本草》卷14《木部·下品》。

[34]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18《广动植之三·木篇》。

[3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7《菜部二·菠薐》引孟诜《食疗本草》。

[36] (北宋)苏轼:《东坡全集》卷9《春菜》。

[37]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976《菜部一·菜》。

[38]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45《舆服志》。

[39]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7。

[40]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7《酒食》。

[41] [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

[42]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3《南部新书丙》。

[43]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57《杂文部三》。

[4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