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来的医学及药物(1 / 1)

1981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等6人组成的中国传统医学考察团到印度访问。他们在印度北方城市贝拿勒斯向传统印医研究所的上百名印医专家播放了由中国考察团带来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中国医生做“金针拨白内障”手术的情形。当印度专家们看完此片后,热烈鼓掌,持续不断。因为中医所采用的这种技术原本来自印度,曾被称为“金篦术”。

“金篦术”又称“金篦决障术”,是一种治疗白内障的技术,后来这一技术在印度失传了。而此刻它却经中国医生之手得以复活,并重新传回印度,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印度传统医生高兴的事。这种技术起源很早,在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中就有“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抉其眼膜”[26]的说法。“金篦术”在唐朝非常有名。著名诗人杜甫就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杜甫《谒文公上方》)的诗句。刘禹锡也曾向在唐朝的印度人求医。他在《赠眼医婆罗门僧》诗中就写道:“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当然,也有治疗失败的情况。鉴真东渡之前,便因暑热之故患有眼疾。当时有胡人自称能治疗眼病,鉴真便让他去治疗,结果因治疗失败而导致双目失明。许多学者认为,该名胡人就是游历唐朝的天竺医师。

除了天竺医师之外,大秦的医师也是善于治疗眼疾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曾描述大秦医师的高超医术:他们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有的能在病发之前感知发病的预兆,有的能够开脑取虫。[27]唐高宗的侍医秦鸣鹤,针灸技术娴熟。当时唐高宗李治患有风眩,头痛目眩不能视。秦鸣鹤诊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用针刺头部微出血,即可痊愈。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听到后很生气,说:“此可斩!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28]唐高宗认为医生诊病论疾,不可加罪,且头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鸣鹤便用金针刺唐高宗百会及朏户穴微微放血,唐高宗当时就得以复明。有的学者根据秦鸣鹤的医术手段与大秦的医生相似以及唐朝往往以国名为姓,判断秦鸣鹤有可能为大秦人。[29]此外,中亚的康国也曾向唐朝献“眼药瓶子”。[30]

除了医生外,一些药方也随之而来。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唐以前有12部外来医学著作:《龙树菩萨药方》、《西域诸仙所说药方》、《香山仙人药方》、《西域波罗仙人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婆罗门诸仙药方》、《婆罗门药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乾陀利治鬼方》、《新录乾陀利治鬼方》、《龙树菩萨养性方》以及收有外来药方的《四海类聚方》。[31]唐朝又传入了《吞字贴肿方》、《龙树眼论》。[32]

唐朝有大量药物从海外传入中国。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成书的《新修本草》(《唐本草》)载药850种,其中新增添的114种药中,有许多是外来药物,如由天竺传入的豆蔻、丁香,大秦传入的乳香,波斯传入的青黛。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有个花间派词人名叫李珣。他的先祖就是隋朝来到中国的波斯人,其父随唐僖宗入蜀。除了擅长诗词外,李珣还精通医药。因为其波斯祖先以及家族曾经从事香料贸易。他对外来的药物非常了解,并撰写了《海药本草》一书。该书共有6卷,载入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外来药,在明确记载其产地的药物中,产于南海的有32种、岭南10种、广南10种、波斯15种、大秦5种、西海5种。可惜的是,该书在南宋末年就佚失了。由赖傅肱《蟹谱》、唐慎微《证类本草》等书的征引,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

当然一些消极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唐太宗相信婆罗门僧那罗尔娑婆寐的长生之法,命他依照其天竺国的“仙方”配制长生神药,哪知服用之后,居然暴疾身亡。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婆罗门卢伽逸多也曾受诏合制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