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朝与当时“汉字文化圈”以外国家的交流(1 / 1)

一、西行求法

在古印度有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叫“那烂陀寺”,“那烂陀”意译为“施无厌”。据佛教传说,此地原本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也曾路经此地说法。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阿拉伯人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一本书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并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而那本指导遗址发现的书却是中国人所著,那就是由唐朝高僧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

一提起玄奘法师(602—664),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人妖不分、胆小懦弱的唐僧。但这仅仅是神话小说中的虚构,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不是如此。他是一位虔心求法、胆识过人、意志坚强的高僧。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贞观元年(627),他请求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但是心意已决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25]。玄奘经过九死一生,横越玉门关外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莫贺延碛,攀越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沿途在热心民众、高昌国王[img alt="" src="../Images/image283-1.jpg" /]文泰、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下,经过中亚、阿富汗,于贞观三年(629)夏到达了印度北部。贞观五年(631),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在此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50部经书的10名高僧之一)。

贞观十年(636),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周游印度,到处求学。贞观十五年(641),玄奘在羯若鞠国首都曲女城见到戒日王,并受到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并邀请了五印度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度,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随后,玄奘婉谢了戒日王等印度国王和众多僧俗百姓的恳切挽留,决意回国。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在历经千难万险,西行求经18载之后,终于在46岁时回到了长安,受到朝廷和百姓的热烈欢迎,出现了“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的情景。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他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几年间他译出了多部经书,并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于五天竺。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显庆三年(658),他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致力译经。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逝世,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其墓地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后几经辗转,现今被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县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处寺院分藏供奉。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创立了唯识论,是唯识宗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并传播和发展了印度的五种性论和因明学。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我国新疆、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唐朝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义净7岁时,父母送他入齐州西南40里的土窟寺,少年时便仰慕法显、玄奘等西去天竺求法壮举。他精于佛律,并参习摄论宗、唯识宗、俱舍宗各派理论,对大乘教义情有独钟。为了求经学法和瞻仰佛迹,便决定西去天竺。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在长安曾和处一、弘祎等相约西行,但这些人因种种原因没能同行。只有他于翌年十一月间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这时只有他的弟子善行相随。他们海行20天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后来善行因病返国,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经末罗瑜(后改隶室利佛逝)、羯荼等国,于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梨底国,和另一位住在那里多年的唐朝僧人大乘灯相遇,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其后,他们一同随着商旅前往天竺瞻礼佛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30余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11载。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他归途中经过室利佛逝,在那里停留两年多,从事译述。直到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他才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抵达洛阳时,义净等人受到热烈的欢迎。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他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重归南海传》记述了他在印度和南海25年的丰富见闻,其中包含了这些地方许多佛教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翔实资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除记述南海求法高僧事迹外,兼有经济、风俗及航程的记载,实为当时及后来研究南洋诸国的重要资料,是后世史家研究唐朝国际交通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在佛教方面,他翻译出多部佛经,并编有《梵语千字文》,以帮助中国僧人学习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