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时期,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相当发达。当新罗统一朝鲜之后,它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20],真不愧君子二字。唐时的新罗国,就有君子国之称。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21]新罗继承三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中国唐朝的文化,形成了相当发达的民族文化。
新罗首先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中央效仿唐朝尚书省设执事省,总理国政,下设位和府(掌管人事)、仓郡(掌管租税)、兵部(掌管兵马)、左右理方府(掌管律令)、例作府(掌管工事),与唐朝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能基本吻合。此外,还仿照唐朝的内侍省设置内省,仿唐朝的御史台设置司正府。
在学制上,新罗仿照唐朝置国学。新罗神文王政明二年(682),新罗在中央创立国学,即仿唐制的太学。国学内设置国子司业、博士、助教,所使用的教材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昭明文选》等。景德王六年(747),国学改为大学监。
新罗也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840年(新罗文圣王二年),唐文宗开成五年,新罗回国的留学生和其他学成回国的人员多达105人。新罗还广泛吸取唐朝民俗的风采。真德女王时,采用中国章服之制。此外新罗的姓氏制度与民间节日,也都具有浓重的中国痕迹。新罗时期的佛教,也在中国佛教的直接影响下形成。
新罗有很多人能够写流畅的汉文,如新罗学者和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多年,还在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他在中国10余年中,写有大量诗文,可惜多数已失传,只有20卷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收在《四库全书》中。他的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
新罗的士人,喜爱唐诗,尤其是白居易的诗,还会根据白居易诗歌独特的风格,辨别出真伪来,可见他们在中国文学方面造诣之深。新罗古代没有固定文字,5—6世纪的时候,汉文在新罗逐渐流行。随着半岛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新罗神文王时代的薛聪发明了古代的韩文“吏读”,这是汉字以新罗语音标表记,汉文以新罗语判读的方法。吏读的创始,使得会解读中国九经的朝鲜半岛学者也出现了,这对以后朝鲜半岛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由于新罗的文字和汉文很接近,因此新罗士人也重视汉文的书法。
需要说明的是,朝鲜半岛的古籍都是以汉字来记载的,当时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贵族才配使用汉字。现在朝鲜半岛所使用的文字是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和集贤殿的学者们制定并公布的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该文字是由11个元音和14个子辅音组成的表音文字(通过拼写,扩大至21个元音,19个辅音)。这种钦定文字颁布之时,称为“训民正音”。
在唐朝沿海很多城市有“新罗坊”,接待新罗人的旅店叫“新罗馆”,有的地方设有“勾当新罗所”,说明新罗人在中国的确实为数很多。
在两国交往过程中,不少物产、药材、手工业品和书籍也得到交流。早期的新罗虽有饮茶之风,但茶叶区主要从唐朝进口。到了兴德王二年(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新罗人才把中国的茶树移植到新罗。时隔不久,新罗就茶树成林了。新罗吸收了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并加以提高和改进,以后的高丽书籍以印刷精美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