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唐朝有过外交使节来往的“四番之国”近400个,其中“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300余国,开元年间尚存者还有70国。[10]这其中少数属于今中国境内周边各族建立的政权,大部分属于今天的“外国”范畴。早在贞观三年(629),中书侍郎颜师古就请画师作了《王会图》来表现使臣来朝的空前盛况。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高地上的麟德殿,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该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命名。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是万国朝拜宏阔气象的生动写照。
外国使臣及君主至唐,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接受皇帝的召见。唐朝对迎劳(遣专人慰劳)、戒见(遣专人通知召见日期)、奉见(正式召见)、受表(接受国书)、受币(接受礼物)、赐宴等都有烦琐的规定。外国使臣还参加唐朝廷组织的一些重大庆典活动。唐高宗麟德二载(665),参加封禅泰山活动中的外国使臣有波斯、天竺、罽宾、乌苌、昆仑、倭国及新罗、百济、高丽等“诸蕃酋长,各率其属扈从,穹庐毡帐及牛羊驼马,填候道路”。[11]玄宗开元十三年(726),参加封禅活动的,有大食、谢[img alt="" src="../Images/image271-1.jpg" /]、五天竺、昆仑、日本、新罗的侍子和使节,还有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乌浒之酋长等。[12]
使节还因位次发生过争执。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元旦,当时把外国前来朝贺的使节分为东西两列。西列第一位是吐蕃使节,第二位是日本使节藤原清河。这个日本人对把他排在第二提出抗议。唐玄宗便把日本使节排在东列第一位,把原来东列第一的新罗使节改在西列第二位。有些使节出于对唐朝及其文化的仰慕自愿留在大唐,甚至在唐朝娶妻生子。更为有趣的是,有些原本是外国来唐朝的使节,后来却代表唐朝出使本国。如新罗王族人金思兰出使唐朝,“恭而有礼,因留宿卫”[13]。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唐玄宗授以太仆卿赐同正员身份,出使新罗。实际上金思兰的出使是有其原因的。当时,渤海国国王大武艺遣大将张文休率军攻登州,唐玄宗遣归顺唐朝的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发幽州兵击之,同时派金思兰先归国发兵,攻其南境,两路夹击以征讨渤海,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派回出使本国。
有时使节还带着艺人同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南诏归服唐朝,骠国王雍羌也想内附于唐朝,曾几度遣使来唐朝献乐。贞元十七年(801),骠国王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率乐队和舞蹈家抵长安表演。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骠国乐》一诗就记载了骠国王子为唐德宗演奏骠国音乐的情形:“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白居易《骠国乐》)之后,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