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过一首《咏乾陵》:“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上,坐落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这里有许多谜团围绕着它:它是唐朝关中十八陵中唯一避免被盗掘的陵墓,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空中拍摄到的乾陵怪圈,等等。这其中就包括所谓的六十一宾王像,它们又称六十一蕃臣像:在朱雀门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与真人同样大小的石人,衣着和身材各不相同。他们是谁呢?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以为这些石像是按照参加高宗葬礼的外国人或使者的形象制作而成的。北宋时,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游师雄曾经考察过这些石像背后的文字,并做了记录。经鉴别,如今有35尊石像的身份大体可以弄清。通过对这些石像身份的追寻,不仅纠正了人们的误传,而且还说明了唐朝统治阶级具有多民族成分的特点。这35人当中,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外国人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作为人质住在长安的诸属国的国王、王子。这其中至今字迹还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7尊。
在唐朝的外来人中,有许多是通过官方途径进入唐朝的。主要包括使臣、质子、贡人等。这些人有些是王室成员甚至国王本人,也有些是身居高位的外交使臣,有些是打着使节旗号的商人,更多的是作为贡品献给唐朝的各色技艺人或奴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