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盛世辉煌——世界性的帝国(1 / 1)

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必会想起汉唐。在国外,有许多事物被冠以“唐”字。唐朝强盛时,声誉远及海外,海外各国因而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1]华侨自称唐人,正由于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华人的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最初,唐人街被称为“大唐街”。清康熙十二年(1673),词人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提道:“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2]后来,才在他人的描述中出现“唐人街”这个词语。清同治十一年(1872),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3]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4]“唐人街”是粤人华侨自创的。名字上除了“唐人街”,带有“唐”字的东西还很多,如七巧板传到欧洲时,西方人称之为“唐图”。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

唐朝所处的7—10世纪,欧洲尚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唐朝时,西欧国家刚刚进入封建社会不久。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它们的社会发展阶段都远远落后于唐朝。继之而起的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国家到了8世纪时才逐渐形成封建制。就东方而言,印度在戒日王时期(606—647)才实行了封建制;而日本直至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大化改新”,才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这些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已有几百年甚至1000多年的时间。

唐朝的长期统一也是当时世界少见的。在这个时期的欧洲,由于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来统治,造成了长期战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在东方,印度的戒日王于647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印度陷入了长达500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相比而言,唐朝则具有长时间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广大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英国历史学家威尔斯在《世界简史》里描述中国汉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5]

唐朝时的长安人口众多,异常繁荣。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指出:“唐代确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长安和巴格达一样,成为国际著名人物荟萃之地。”[6]唐朝时,长安全城分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把城市如围棋格一样分为整齐划一的108个方块,这些方块被称为坊。长安城内整体建筑布局规模宏大,雄浑壮观,这在当时全世界的都城当中,是极为罕见的。在长安居民当中,还有唐朝境内各少数民族成员和亚洲各国人员。中亚昭武九姓和吐火罗故地的胡人往往以使节或商人名义,寓居长安。8世纪中叶,波斯萨珊王朝被大食灭亡后,波斯王子卑路斯和他的儿子泥涅师,也曾在长安居住并先后客死长安。此外还有新罗、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和学问僧。

美国学者伊沛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说出:“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7]

其实一直到晚唐时期,中国统治者对世界还是很了解的。在莱奴德所编的《阿拉伯人及波斯人之印度中国纪程》一书的后半部分,是阿布赛德哈散的记录,这一部分成书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其中谈及阿布赛德哈散的朋友伊本·瓦哈伯。这位阿拉伯人在黄巢起义之前到了长安,并且见到了唐僖宗。唐僖宗告诉他,在世界上的君主中,唐僖宗所重视的仅有5个:伊拉克(即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国主,被称为王之王;大唐皇帝,被称为人类之王;突厥国王,被称为狮子之王;象王即印度王,被称为智慧王;希腊王,也被称为人类之王。“此五王者,乃全世界最尊荣之王。此外无能与之相匹敌。”[8]此段话虽有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如张星烺先生认为,哪里有中国皇帝承认阿拉伯王为世界第一,而自认为第二的道理。可能是瓦哈伯将谈话内容变更了,这样对作为阿拉伯人的他来说,显得更好听而已。[9]不过他们的谈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对世界的了解。这位在治国方面表现得较为昏庸的君主对世界还是较为了解的,而且似乎熟知世界宗教。他向瓦哈伯展示了皇家收藏的摩诃末(穆罕默德)、摩西、耶稣等各国圣人像,并对他们的事迹侃侃而谈,瓦哈伯被他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