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穆宗后的削藩斗争(1 / 1)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因皇位继承问题,宦官内常侍王守澄和陈弘志合谋毒死了宪宗。宪宗去世后穆宗李恒继承皇位,为缓解财政紧缺的窘境,实行销兵政策,下令全国的军镇兵员人数每年削减8%。但是许多被裁撤的募兵因此生活窘迫,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朝廷处置藩镇不当又激起了卢龙军朱克融的兵变。田弘正(时为成德节度使)被王廷凑杀害,魏博节度使田布亦为史宪诚所害。宪宗将其平叛后,河朔三镇被迫接受中央委派的管内地方官员,可这些官员昏庸不堪,不尊重河朔士兵,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化,至此,“元和中兴”的短暂局面被打破,藩镇的割据势力又强大起来。

自从元和十五年刘悟在昭义掌权,昭义就一直由刘氏家族控制。刘悟在自治的平卢任职,于元和十三年(818)自请归顺朝廷,得到皇上的赦免和任用。之后又经历了世袭继承问题、“甘露之变”等事件。此时的朝廷已经具备与之前相比更为坚定的领导集团,准备进攻昭义,但遇到一些困难,于是成功说服成德和魏博从东边进攻昭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朝廷终于收归了昭义部队,将其指挥权下放到各州。昭义的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长庆元年(821),卢龙镇首先拘禁了朝廷新委派的节度使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唐朝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后成为惯例)。接着,成德军将王廷凑杀死了朝廷从魏博改派到本镇任节度使的田弘正(田兴)。朝廷迅速调集15万军队进行镇压,但15万诸道兵战斗积极性低下,无法战胜仅万余的叛军。次年,魏博也了发生叛乱,河朔三镇恢复旧态,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朝廷财力不振,不能长期用兵,遂停战,从此便不再打算收复河朔地区。

然而,朝廷对两个分裂出来的义武和横海的控制使其在河朔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虽然,朝廷对他们的控制有的时候会失败,但中央会任命许多新的官员去担任藩镇的节度使,这使得这些藩镇重新受到朝廷的控制。河朔一直以来都是削藩最重要的地区。宝历二年(826),李同捷在驻军的支持下谋求承袭父位做节度使的时候,横海出现了恢复自治地位的危险情况。这个时候皇帝新即位,所以朝廷直到一年后才开始对李同捷采取行动。本来,藩镇问题是朝廷较为容易处理的问题,可是对于河朔地区,即使只是面对一个势单力薄的藩镇,削藩也成了一个复杂、棘手而又费时的事情。在自治的三个藩镇中,幽州与中央比较疏远,魏博态度也不坚定,而成德自己最后又被宣布为非法。除此之外,魏博和成德还相互动武。最后,朝廷花费了很高的费用和极大的精力才于太和三年(829)恢复了对横海的控制。

此后,其他藩镇也纷纷效仿河朔三镇,专注于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出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泽潞节度使刘悟囚禁监军刘承偕,并将其赶走。从唐穆宗到唐懿宗末期,骄兵悍将争权逐帅的纷乱再度活跃起来,朝廷只能承认现状,不加干预。其中“会昌伐叛”则是一个例外。

会昌三年(843),刘从谏病重,由于担心自己的安危,与张谷、陈扬庭勾结,任用刘家子弟充任军中要职,又让亲信分别统领亲兵,妄图割据一方,效法河朔三镇。后刘从谏病逝,刘稹奏求朝廷命其为留后。唐武宗李炎通过与众臣分析,认识到由于昭义地理位置特殊,临近京城,遂无法实现割据。于是武宗下诏命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维持现状,保持独立性。刘稹遂公开与朝廷对抗。削刘初期,武宗先削夺了刘稹的官爵,然后开始派多道出兵联合讨伐。刘军全力抵抗,兵力被逐渐削弱,增援部队也被朝廷派发的联合军队击败。朝廷不断向泽潞派兵,虽有失败,但刘军毕竟势单力薄,实力被大大削弱。随后,河东都将杨弁发动了兵变,占据了太原,与刘稹相勾结,共抗朝廷。后期,刘军内部军心涣散,再加上刘稹的心腹高文端归降,为朝廷军队提供了机会。会昌四年(844)七月底,邢、洺与磁州相继归降。泽潞郭谊、王协杀死刘稹的亲信向朝廷请降。石雄率军攻入潞州,将郭谊、王协等人押送回长安。朝廷终于平定了泽潞之叛,收复了这个临近两京的重镇。

会昌元年(841)九月,卢龙又发生军乱,唐武宗以张仲武为卢龙留后,李德裕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很快平定了卢龙。不久,又发生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李德裕奉诏,派成德和魏博前去平定,经过艰难的战斗,终于取得了成功。唐武宗平昭义之乱是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这极大地提高了朝廷的威望,战后各藩镇重新遵奉朝令,唐朝得到形式上的统一。

唐僖宗后,各藩镇忙于相互兼并,扩大自己的地盘。黄巢起义期间,各镇都不服从朝廷的安排,只是表面上归朝廷管辖。之后彼此又进行了数十年的兼并战争,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战乱的局面。

[1]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7《艺文志》。

[2] (唐)元结:《元次山集》卷9《问进士》。

[3]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8《唐京城二》。

[4]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8《唐京城二》。

[5]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1《食货志》。

[6] (唐)杜甫:《杜诗详注》卷13《忆昔》注释。

[7]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7。

[8]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

[9]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

[10]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史思明传》。

[11]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06《外戚·杨国忠传》。

[12]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3上《奸臣上·李林甫传》。

[13]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

[14]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35《哥舒翰传》。

[15]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

[16]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

[17]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18]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

[19]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264页。

[20]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7《张说传》。

[21]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2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