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朔三镇(1 / 1)

可以这样说,在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过程中,河朔三镇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唐朝历史也因其而改变,因而,它也具有了典型特征。分析它的存在方式及状态或许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这一段藩镇割据的历史。

在政治上,从大的方面来讲,本藩镇的首领并不由中央派遣而是由本镇直接拥立。有时是父死子继有时是兄终弟及,但有时也会产生意外的情况,最典型的便是“牙将逐帅”。关于这一现象会在军事部分讲到。据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记载:魏博、成德、卢龙三镇前后历经57位节度使,唐朝政府所任者仅4人。[19]从小的方面来说,由于河朔三镇节度使是当地的实际意义上的最高长官,即使在州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属于藩镇的情况下,节度使依然可以施加自己的意志于各种政治人员的任命上。这种任命不仅包括州的官员,对于他自己的行政人员和军官也同样如此。

经济方面,治所取得的财政收入拒不上供中央,财政独立。无论名义上是否上报,他们只是征税并截留下来归自己所有。朝廷想要从他们手中取得收入,只能等待他们时有时无的上贡。而征税时,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的税目,另一方面则更直接地增加税率,以便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手工业、商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和实力,节度使可以直接参与到手工业、商业之中去,即便不去直接经营,也有方法去取得利润,如设置关卡等。通过手工业、商业活动,他们可以获得武器、马匹等军备产品以及军饷。

农业方面,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边镇通常掌握有大量的田地,这些田地,一部分来自屯田,另一部分来自节度使贵族阶层自己所掌握的土地。河北地区的气候也适宜粮食生产,大量的田地为他们提供了赋税和军食。

军事方面,节度使手握重兵和中央分庭抗礼。这也是河朔藩镇得以存在的核心。他们的军队大致由3部分组成:(1)牙兵;(2)常备正规军;(3)地方的团练民兵。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也随之难行,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开始政府不得不用召募方式来补充兵员。“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张)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20]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唐朝正式用法令形式实行募兵制的开始。节度使的正规常备军也正是这样募集而来的。

所谓牙兵即亲兵或者卫兵,唐朝时的牙兵就是用来保护节度使安全的私人军队。例如,田承嗣就曾招募勇武者2000余人,为牙兵,号外宅男,厚加赏赐,长令300人夜直州宅。总的来看,牙兵通常由以下几种士兵组成:节度使私人出资维持的士兵;名义上的养子;为节度使效劳并随他从一地调到另一地的“侍从”。由于牙兵有自己的利益且力量强大,当节度使违背了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可以变易主帅,即所谓的“牙将逐帅”。但这些牙兵仍有许多优点:使用费用低;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相对地作战勇敢。所以节度使都大量招募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