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廷册立之藩镇(1 / 1)

朝廷新设立的藩镇大致上也可以分为3种:边疆型藩镇、中原型藩镇以及东南型藩镇。这些藩镇和叛镇有很大区别,由于是朝廷有目的设立,所以它们大都遵守朝廷号令。

安史之乱时,叛军势大,唐玄宗于是命令中原地区“分命节帅以扼要冲”,意思就是让一些将领把守重要的关键的军事地点来防卫叛军。这个措施在叛乱结束后也并没有取消,而那些“节帅”就逐渐成为了新的藩镇势力。这是中原型藩镇的一个来源。其另一个来源就是朝廷的专门任命。这种类型的藩镇主要有以下几个:汴宋、武宁、忠武、河阳、泽潞、义成、河东、陕虢、河中、山南东道等。

边疆型方镇的前身是开元、天宝时边疆节度使中朔方、河西等镇,设置最早。唐王朝疆域辽阔,和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邻近,所以经常会有少数民族入侵的状况发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5)为了戍卫边防,设立了许多节度使藩镇,主要可以分为西北方镇和西南方镇。西北方镇的代表为:凤翔、邠宁、鄜坊、泾原、振武、天德、银夏、灵武等。西南藩镇主要包括山南西道、西川、东川、黔中、桂管、容管、邕管、安南、岭南等。

我国东南地区在唐朝时就已经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地区,东南地区的赋税收入和唐朝的根基息息相关。为了严格把控这一地区,中央很早就在此设立了防御、团练、节度使等,后来也不断演变成为了藩镇。这一藩镇主要代表有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等。

倘若藩镇仅仅就是这样的存在,看起来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难以应对的,但是当时的政府,当时的藩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