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持阶段(1 / 1)

天宝十五载七月初九,太子李亨到达灵武,并于七月十二日在诸将拥戴下继位称帝,是为唐肃宗。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并遣使入蜀通报。

此时的战局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长安失守,河北再次不保,唐军在各地各自为战暂时无力反攻;另一方面,叛军虽然攻破长安但锋芒已大大减退,安禄山等人又不思进取,“既克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15]。这样无论唐军还是叛军一时间都难再有所突破,战局走向相持阶段。七月底,郭子仪等人自河北回到灵武,唐廷稍有起色,重新谋划战局,一面由郭子仪、李光弼带兵分路出击,另一面则向回纥求援又加紧调集边镇援军,谋求收复长安。

此时由于河北、关中失守,唐朝政府的物资供应便几乎全部依靠江淮,因而阻挡叛军南下便显得尤为重要。唐将鲁炅布防于南阳、襄阳,张巡、许远则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到至德二载(757)十月,与叛军交战数百次,直战至全军覆没,这些保卫江汉的行动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支援了北方战事,为唐军最终收复两京,提供了物质保障。

叛军方面,安禄山自起兵以来,双目渐昏,至是不复睹物。又病疽,性情益躁暴,左右仆人小不如意,动加棰挞,或时杀之,遂至众叛亲离。至德二载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设计杀死,安庆绪继位为大燕皇帝,但他的威望、才能都无法和其父安禄山相比,在叛军中地位高、资格老的将领史思明拥兵于范阳不服调遣,安庆绪只得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来笼络他,叛军势力开始分裂。

唐军自唐肃宗继位后就开始不断努力,试图反攻收复两京,当时的战事对唐军十分有利,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带领下于各地不断取得胜利。至德二载九月,肃宗集结大军并借来回纥军队共15万人在广平王李俶和郭子仪带领下向长安发动进攻。安庆绪则调集10万人马于长安西北同唐军交战,结果安军大败,被唐军乘胜夺回了长安。唐军乘胜追击收复潼关,一举攻入关东。十月,唐军再败安军主力并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758)九月,唐军聚集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淮西鲁炅等九镇节度使兵马数十万人向邺城进攻。十月,唐军连败安庆绪包围邺城,安庆绪百般无奈只得向史思明求救。此时唐军人数虽多但并无统一指挥,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故而久攻不下。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增援安庆绪,与唐军交战,缺乏统一指挥的唐军被击败,迫使各节度使撤围退兵以自保。史思明成功解围,随后杀死安庆绪,于四月在范阳自立为帝。九月,史思明率兵南下再度攻陷洛阳,与李光弼对峙。

自乾元二年到上元二年(761)间,李光弼在洛阳附近布防与史思明展开拉锯战,两军之间互有胜负。上元二年二月两军大战于洛阳附近的邙山,唐军因布置失当被叛军击败,史思明进逼长安。然而就在史思明取得优势准备进军长安时却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承了帝位。史思明之死一方面使叛军错过了进攻的最好机会,也加剧了叛军内部的分裂,自此叛军便走向了衰落,唐军渐渐占据了优势,打破了相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