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叛军出兵后所向披靡,毫无准备的河北各州县完全无法抵御叛军的攻势。唐玄宗一朝重开边,边境常年发生战争,因此唐军主力全在边镇,而内地兵力空虚且久疏战阵,故而安史叛军进展极快。
而此时唐朝政府内部仍对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清醒认识。杨国忠得知安禄山叛乱后居然扬扬有得色,认为造反者仅是安禄山一人,手下将士未必真心归附,不久其内部必然叛乱,安禄山早晚会被手下杀死,因此不必担忧,这反而导致了唐朝政府贻误战机未能组织起有效防御。危急之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于是唐玄宗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派遣他至洛阳募兵抵御叛军。封常清到洛阳后旬日间募得6万人,拆断河阳桥准备抵御叛军。稍后,唐玄宗又以荣王李琬为元帅,前安西节度使名将高仙芝作为副手,在长安募兵。一方面,唐玄宗令高仙芝将飞骑、[img alt="" src="../Images/image247-1.jpg" /]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者共计5万人,出屯于陕(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南);另一方面,唐玄宗又赶紧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宗,罢免了和安禄山有亲属关系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改用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
十二月,叛军已经渡过黄河,攻陷荥阳等地。封常清屯兵于武牢与叛军交战,在洛阳新募的唐军不是叛军精锐骑兵的对手,封常清一败再败,先丢掉武牢而后洛阳也很快失守。如此一来,局势便更加危急,叛军已经对长安构成了实质威胁。封常清收拢败军后向关中撤退,在退至陕地时与高仙芝所领唐军汇合,二人商议后决定放弃洛阳一带而退守险要的潼关以据险防御关中。
攻下洛阳后叛军的攻势有所放缓。一是安禄山计划于洛阳称帝而放松了攻势;二是由于河北州郡此时纷纷起义,对安史叛军的后方构成了极大威胁。安史叛军攻势虽猛,但留下守备河北的军队却很少,加之叛军所行残暴,沿途烧杀掳掠,故叛军刚过河北,河北各州县就联合起义反对叛军。河北共十七郡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及其从弟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的号召下,共同起义结盟自保,合兵20余万,直接威胁到了安史叛军与范阳老巢的联系,大有将叛军阻隔在河南之势。感到形式不妙的安禄山急派史思明带兵进攻河北各地,史思明虽然攻破常山杀死颜杲卿,但很快就被自井陉相继而来的李光弼、郭子仪所击败。此时叛军形式急转直下,向前无法突破固守潼关的唐军,归途又被截断,一旦相持日久唐军的增援将包围叛军,安禄山虽然于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但并没有挽回局面。
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局面,唐朝政府却频出昏招。先是唐玄宗听信谗言杀死封常清与高仙芝,改用病退在家的前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抱病不能管理全军,部下各行其是,使唐军战力有所下降。哥舒翰到潼关后向唐玄宗回报:“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14]他继续采取封、高二人的坚守策略。然而唐玄宗又听信杨国忠的谗言,遣使催逼哥舒翰出击与叛军决战,这无疑是主动放弃了大好的战略局面。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屡受催逼的哥舒翰被迫率兵出关。六月初七,唐军与叛军会战于灵宝(今河南灵宝),中诱敌之计被伏兵打得大败,10余万唐军只剩8000,潼关防线随即崩溃。六月初九,哥舒翰被部下挟持投降叛军,安史叛军突破潼关直逼长安。在河北奋战的李光弼、郭子仪则兵败退入井陉,河北再次失守,自此唐军防御全面失败,战略上的优势瞬间消失,情况极度危急。
[img alt="" src="../Images/image249-1.jpg" /]
图8.2 杨贵妃墓
六月初九晚上,看不到潼关报平安烽火的长安开始意识到大事不妙,次日杨国忠建议逃往相对安定富庶的蜀地,获得了唐玄宗的同意。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率皇亲国戚、亲信近臣、妃嫔姬妾及杨国忠等大臣从长安出逃。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时,随行将士发生哗变包围驿馆,诛杀败坏国家的杨国忠及杨氏一族,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无奈只得同意,将杨贵妃缢死。事变之后,唐玄宗一行继续向南入蜀并在七月到达成都。而太子李亨则带领部分人马留在关中继而北上灵武(今宁夏关忠市)。六月二十三日,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