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兼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结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发动叛乱,自范阳起兵,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7],席卷河北各地,兵锋直指洛阳。
安禄山,出身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是有中亚粟特人血统的少数民族,通晓胡汉等多种语言,为人“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8],有军事才能,长于应变。安禄山初时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麾下偏将,后以功累迁至平卢兵马使。因其多有战功且善于巴结,故自天宝元年(742)起安禄山又屡得晋用加封,“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9]。次年又晋为骠骑大将军,至天宝十载已兼制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天宝十三载又拜尚书左仆射,至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已是身兼三镇,手握10余万大军。可谓权势滔天,无人能比。
[img alt="" src="../Images/image245-1.jpg" /]
图8.1 史思明墓出土的铜坐龙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10],与安禄山同是出身营州之杂胡,同在张守珪麾下,为安禄山亲信密友,两人多年交厚。史思明本名窣于,因在天宝初年(742)入京奏事时博得唐玄宗喜欢故得赐名“思明”,安史之乱前累迁至平卢(镇柳城,今辽宁朝阳)兵马使。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原因:一大原因是唐朝内部的腐败和安禄山同杨国忠等人矛盾的激化。唐玄宗晚年怠于政事,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相,朝政败坏,外戚横行,大臣各结朋党排挤异己,政治严重腐化。李林甫虽精于政事,然而为人奸险,人称“口蜜腹剑”,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疯狂打击排斥异己,把持朝政;杨国忠则不学无术,凭外戚身份钻营上台,专事搜刮民脂民膏,又不通朝政,其“性疏侻捷给,硁硁处决枢务,自任不疑,盛气骄愎,百僚莫敢相可否,官属悉苛督句剥相惎。又便佞,专徇帝嗜欲,不顾天下成败”[11]。李林甫、杨国忠二人又相互排挤,遂致朝政大坏,纲纪不修,政事废弛。而精于世故的安禄山于其中浸**多年,他对唐朝繁华之下的腐朽有深刻的认识,看似强盛的唐朝实则不堪一击。这大大助长了他叛乱自立的野心。
安史之乱爆发的另一大原因是杨国忠对安禄山的排挤打压。安禄山的发迹同李林甫有着密切联系。开元年间多有以节度使入相者,李林甫害怕儒臣以方略积边劳,回朝任宰相,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于是建议以骁勇善战的蕃将担任边镇之节度使,“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12],因此大批少数民族将领得以执掌边镇大权,身兼三镇的安禄山即是此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安禄山又与李林甫交好,凡奏事必先使人过问李林甫,可视为李林甫之一党。杨国忠上台后排挤打压与李林甫一党之人,而手握重权的安禄山首当其冲,杨国忠于唐玄宗处常常声称安禄山欲反,企图借皇权除掉安禄山或逼反安禄山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的安禄山遂于天宝十三载入朝奏事后“疾驱去,至淇门,轻舻循流下,万夫挽繂而助,日三百里”[13],从此便诈病不再入朝,加紧准备叛乱,此时叛乱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了。
久有异志的安禄山早在叛乱前的10余年间就开始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天宝九载(750),唐玄宗给予安禄山铸币权,在上谷郡置五炉以铸钱,这为日后的叛乱奠定了物质基础。天宝十一载,安禄山借朔方节度副使阿不思业护所部败于回纥之机兼并其余部,将大批精锐骑兵招至麾下,“兵雄天下”。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兼任闲厩、陇右群牧使,于是便利用职权挑选马匹送往范阳(镇蓟县,今北京)作为战马的储备。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安禄山所控制的东北三镇之军事实力已经超过其他边镇,更是远强于疏于战事的地方州县。
安史之乱的进程可大致分为唐军防御阶段、两军相持阶段和唐军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