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朝统一南北(1 / 1)

隋朝的统一大业,其实始于北周武帝。早在灭北齐之后,北周武帝已经着手讨伐突厥,但最后死于北伐突厥的战事。因此,北方的安定,对于统一南方,解决后顾之忧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从西魏大统八年(542),突厥从连谷等地入内地起,这一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国北方政权产生威胁。北朝后期,东魏与北齐、西魏与北周,都争相与突厥交好,在“控弦数十万”[2]的强大武力支撑下,突厥获得了大量经济与政治上的好处。

隋文帝立国之始,北周千金公主怂恿夫君突厥沙钵略可汗为北周皇室报仇,自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到临洮(今甘肃岷县)向隋王朝北部边疆发起全面进攻,隋朝不得不修筑长城,巩固边塞。后隋朝实施反间计,采纳大将军公孙晟的建议,利用“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策略,激起突厥内讧,加上天灾饥疫,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强大的东突厥内部又分为十股势力。同时,隋文帝在军事上对突厥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在交涉中又进一步分化突厥,于是突厥各部显现衰落之势,不得不遣使求和,北周千金公主也自请改姓,隋文帝赐姓杨,改封大义公主,取大义灭亲之意。此后隋朝才能够得以专注于南方平陈之事。

灭陈之前,隋文帝首先把早已归顺的梁国废除。早在西魏攻破江陵、杀梁元帝萧绎以后,梁武帝孙萧詧被立为傀儡的梁朝皇帝,领有江陵沿江之地300里,成为西魏、北周的附庸,史称西梁。自隋文帝代周称帝,北朝和南朝的政权,同样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主体,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基本已经消失,后梁傀儡政权的存在便没有必要了。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征后梁主萧琮(萧詧孙,萧岿子)入朝于隋,至大兴后,隋文帝留琮不遣,并派崔弘度为江陵总管,将兵戍荆州,后梁亡国(历三主,共33年,554—587)。这是灭陈的第一个步骤。

在灭陈之前,隋文帝广泛征求文臣武将灭陈统一的策略,并逐渐形成了从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夹击陈国的作战方针。《隋书·高颎传》中,曾记载高颎曾进灭陈之策,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即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兵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隋书·崔仲方传》也记载崔仲方的策略:“今唯须武昌已下,蕲、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渡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水军鼓行以前。”以后隋文帝伐陈的军事措施,基本就是依据这些策略来谋划的。

开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下诏伐陈,列数陈后主的罪恶,《隋书》载有诏书指责陈朝“窃据江表,逆天暴物……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险,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蹙内外,劳役弗已。征责子女,擅造宫室,日增月益,止足无期,帷薄嫔嫱,有逾万数。宝衣玉食,穷奢极侈,**声乐饮,俾昼夜作。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自古昏乱,罕或能比。介士武夫,饥寒力役,盘髓罄于土木,性命俟于沟渠。君子潜逃,小人得志,家家隐杀戮,各各任聚敛……衣冠钳口,道路以目。”[3]对陈后主荒**无道、众叛亲离的状况有了比较清楚的描绘,这奠定了隋王朝灭陈的合法性基础。

同年十月,隋文帝下令伐陈,任命第二子淮南道行台(驻寿春)尚书令晋王杨广、第三子山南道行台(驻襄阳)尚书令秦王杨俊及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元帅。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总管王世积出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青州(治今山东青州)总管燕荣率水军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4]。隋文帝考虑到杨广缺乏军事经验,指定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帅府长史,尚书右仆射王韶为晋王元帅府司马,军中大事,都取决于高颎、王韶二人。此时陈国君臣,自恃长江天险,却并不认真设防。

开皇八年(588)十一月,秦王杨俊的军队屯据汉口,有渡江规取武昌、切断长江中流模样,牵制了陈朝上游的军队下援建康。同月,杨素也从永安出兵,沿峡而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5]。陈朝江滨的镇戍,不断被隋军击溃和占领,上游军事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隋军的手中。

开皇九年(589)正月,贺若弼利用陈朝下游江防的空虚,自广陵引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自横江浦(今安徽和县东南)渡江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矶),攻下姑熟(今安徽当涂县)。于是贺若弼自北道,韩擒虎自南道,以钳形攻势,夹击建康。钟山一战,贺若弼击溃了陈朝的主力军,韩擒虎也自新林(今南京市西南)直趋朱雀桥,攻入台城。陈后主叔宝被俘,陈亡。陈叔宝由军中押送长安,被隋文帝封其为长城公,但后主依然纵酒无度,经常大醉不醒,竟得以寿终。

燕荣自东莱郡(今山东莱州)傍海入太湖,取陈吴郡(今江苏苏州);行军总管宇文述也进克晋陵(今江苏常州)、会稽(今浙江绍兴)。

陈朝位于长江上游的军队,也大都纷纷解甲散兵,向秦王杨俊投降,只有湘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岳阳王陈叔慎(陈后主之弟)合众抗隋,兵败被擒,斩首于汉口。随后岭南诸州,也都相继归附于隋,于是陈朝全境皆平。从西晋在永嘉末年的崩溃算起,中国经历了270余年的长期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又复归统一。

隋朝灭陈后,将建康城邑宫室夷为平地,开辟为耕作农田,六朝故都无复昔日的豪华气象。为消弭民间的反隋武装,隋政权严令毁夺民间的盔甲、兵器,并向南方各州县派遣官员,检责户籍,百家置里长,五百家置乡正,建立国家对底层民众的直接控制。在思想领域,苏威奉敕巡抚江南,作“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儒家传统的五常之教)规定不分长幼都要诵读,否则要受到责罚。这些居高临下的思想强制措施,伤害了南方民众的感情,各种政治军事措施也触及南方士族豪强的权益。于是,在隋统一的第二年即开皇十年(590)十一月,原陈朝境内爆发大规模反叛,起兵者有不少是江南门阀大族,他们攻陷州县,对隋朝政府派来的官员抽肠割肉,发泄对统一政权的仇恨,僧俗人众也被严重骚扰,不少佛寺被梵毁。

面对这一形势,隋文帝命晋王杨广接替秦王杨俊为扬州总管,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南下平叛。平叛战争进行地很顺利,在隋王朝正规军的锋芒之下,各地叛军纷纷失败。岭南一带的平叛,则在地方酋帅冼夫人家族的合作下完成。叛乱的迅速平定也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img alt="" src="../Images/image158-1.jpg" /]

图5.2 隋炀帝像

值得关注的是,晋王杨广平叛后留任扬州总管,努力改变征服者的形象,亲密交往原南朝的佛教高僧,并在扬州总管任上,置王府学士百人,其中多数出身自梁、陈政权,借助这些声誉很高的文人,杨广成功笼络了人心,消弭了南人对隋王朝的对立情绪。杨广之后能够继位为隋炀帝,并长期前往扬州巡游,应该与这一经历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