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朝的建立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自称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乃汉太尉杨震之后,实际上极为可能是入关后改籍攀附的。杨坚五世祖为杨元寿,北魏初任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乌兰不浪土城梁)司马,后遂定居于武川。杨坚祖父杨桢,以军功升至建远将军。北魏末年,因六镇起义失败,柔然进逼,杨桢遂随六镇兵民迁徙至河北,后被杀。杨坚父杨忠,初为尔朱氏将领,后为独孤信得力部将(独孤信祖父独孤俟尼,北魏初也居于武川镇),后随独孤信逃奔梁朝,西魏初年又与独孤信从梁朝返回长安。杨忠英勇善战,曾参加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西魏时期,随宇文泰在关中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宇文泰组织府兵,成立府兵统帅部,这支府兵即以武川镇军官为骨干而组织起来的,独孤信是府兵统帅部八柱国之一,杨忠以军功成为府兵统帅部十二大将军之一,西魏恭帝初年(554),被赐鲜卑复姓普六茹氏,北周代西魏建国之后,杨忠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是关陇军事贵族统治集团主要成员之一。
[img alt="" src="../Images/image151-1.jpg" /]
图5.1 隋文帝像
杨坚是杨忠的长子,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在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寺出生,小名那罗延,译意是金刚力士。自幼为女尼智仙抚养,后入太学,辟召为官,杨忠死后,杨坚袭爵随国公。杨坚夫人独孤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信的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长子)的皇后,第四女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子李昺的妻子,也就是后来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杨坚长女杨丽华,嫁给皇太子宇文赟,即后来的北周宣帝。
杨坚在周宣帝时,官至大司马、大前疑,位望极其尊贵,是当时关陇贵族统治集团后一辈中的重要人物。如此以来,杨坚也受到北周皇室的特别关注,重臣王轨曾对周武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1]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对杨坚同样心存疑虑,致使杨坚为求自保一度寻求地方上的外州刺史,只是因为杨坚病足,加之宣帝在位不到两年,于大象二年(580)五月突然发病,丧失语言能力,宠臣郑译、刘昉等首谋引杨坚入宫。杨坚稍作迟疑后,旋即在夫人独孤氏的鼓励下,入宫辅政。北周宣帝病逝后,幼子周静帝即位,杨坚假称受遗诏辅政,以都督内外诸军事名义掌兵权,并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实际掌控着政权。至此,北周的国家最高权力,已经完全落入杨坚之手。
杨坚的执政,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疑虑,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逐渐爆发。杨坚初入东宫辅政时,人情**,于是由卢贲等人陈兵守卫、维护杨坚安全。但最大的一次反对行动,来自地方一些有实力的总管。宇文泰外甥上柱国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上柱国益州总管庸国公王谦以及静帝宇文阐的妻父郧州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等相继起兵,反抗杨坚,京城还有周室诸王为内应。杨坚利用关中的府兵,派遣韦孝宽、王谊、梁睿等为元帅,分别率兵讨伐,消灭了尉迟迥和王谦,并迫使司马消难逃往南朝,平定了三方叛乱。同时,杨坚又把北周武帝诸弟如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明帝子毕王宇文贤,武帝子汉王宇文赞等都杀掉,尽灭宇文氏之族,完全掌控了国家政治局势,并逐渐使之稳定下来。
早期支持杨坚辅政的官员,除了当时任丞相府长史的郑译、丞相府司马刘昉之外,还包括丞相府属李德林、丞相府司录高颎、丞相府典宿卢贲、内史大夫柳裘、内史中大夫皇甫绩,以及韦暮和杨坚族子杨惠(杨雄)等人,包括了关中、山东的一些高门和军事贵族。此外,还有像柳裘等这样世仕江左和江陵沦陷后才入关中的士人,反映出北方在经历十六国和北朝长期战乱动**与民族融合之后,普遍希望恢复汉族主持政权的心态。于是,在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代周称帝,正式受禅,建国号为隋——杨坚原封“随国公”,他厌恶“随”字有“走”,便去“走”为“隋”。建元开皇,定国都于长安。第二年,因长安旧城制度狭小,便在长安城东南20余里建造大兴城(包括了今西安市区和城东、南、西一带)。3年后,正式迁都于大兴城。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杨坚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代北周,站稳脚跟,还因为北周本身的权力基础比较薄弱。宇文氏的自相残杀使得统治集团损失了大量优秀人才,北周宣帝即位后又倒行逆施,也大大削弱了北周皇室的威信。北周武帝灭佛,引起了广大信教民众的反感,而杨坚从小生养于佛寺,与佛教的特殊关系使他能够赢得广大信众的支持。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杨坚取代宇文氏统治北朝,也是符合历史趋势的。
首先,北朝经过六镇起义后,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进程,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如果由中原地区汉家大族即门阀士族大地主来进行,基本是完成不了的,如果完全由鲜卑勋贵来完成,也会有一些落后的东西被保存下来。只有像杨坚一族那样,既在中原站稳脚跟,成为中原大族,又曾久居边塞六镇,具有鲜卑化特征,并主动改革落后民族的东西,统一北方最为合宜。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等代表的关陇士族,正好具备这些条件。
其次,组成北朝及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是关陇贵族地主集团,这一地主集团自宇文泰任西魏宰相起逐渐成型,既包括了原六镇勋贵,又包括关陇河东的世家大族。杨坚之父杨忠,就是这一统治集团的骨干,杨坚也是这个统治集团的后起之秀,由杨坚来建立政权,从人、地两方面来说,也是非常适宜的。
最后,北周武帝在改革府兵制度以后,大量招募汉人为兵,占府兵半数,这导致府兵的鲜卑化成份逐渐减少,汉化的成分逐渐加重,从而府兵统帅部的实际权力也会有所变化,即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的汉族地主会比鲜卑勋贵更为重要。杨坚之父杨忠既属汉人,又是府兵统帅部早期统率府兵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在北周宣帝任命他为大司马之后,又掌握了发调府兵的实际权力。于是,北朝军政大权落入杨坚之后,隋王朝代北周而立,更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的了。
当然,也应该看到,北周、隋、唐三个王朝的创建者,其实都属于关陇贵族地主统治集团的成员,也是府兵统帅部成立前期的高层。北周是鲜卑勋贵而处于汉化进程之中,隋唐统治者则是鲜卑化了的汉族地主分子。他们又都互为裙带姻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杨坚建立隋王朝的过程,基本上是比较顺利的,并得到了不同阶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