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流传除了通过翻译佛经之外,对于下层社会来说更多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传述,尤其是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的佛、菩萨以及善恶报应的灵验、感应故事。在民间传播的佛教信仰中,主要有弥勒信仰、观音菩萨信仰、弥陀净土信仰等。
东汉时流行的《道行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已有弥勒信仰的内容,但弥勒信仰的流行是在西晋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弥勒下生经》,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成佛经》等大量有关弥勒信仰的经书之后。弥勒信仰中以往生兜率净土的信仰最为盛行,弥勒信仰的兴盛的表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数量众多的弥勒造像。祈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为自己及家庭成员祈福,希望得到弥勒的保佑。
观世音信仰,观世音也译为光世音,唐以后因避讳称观音,是大乘佛教中的菩萨之一,具有神异的能力,可以救众生于危难之中。《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若有众生,曹亿百千姟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得解脱,无有众恼。”遇到困厄或灾难,只要念观世音,便可得到观世音的解救从而得到解脱,甚至想求得儿女只要敬拜观世音菩萨也可得到,这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相当有吸引力,所以传播非常迅速,获得众多的信徒。佛教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很多是通过因果报应、神异应验的故事形式进行,这在《太平广记》中多有记载。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深奥的佛教教义难以理解,通俗的应验故事更具感染力,传播效果更好。
弥陀净土信仰,三国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弥陀信仰传入中国,十六国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推动弥陀信仰的传播,逐渐流行,东晋慧远在庐山与众多名僧名士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开净土宗之端,被后世奉为初祖。南北朝的昙鸾对净士信仰起到推动作用。净土信仰在南北朝十分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简易可行,不需要理论论证,只要心中念佛。对于佛徒的最高追求目标,成佛,《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成佛不需要艰苦的修行,只要心里念佛,便能作佛、成佛,往生安乐净土。现世的人生景况难以改变,但通过念佛在死后去往极乐的净土世界,这对生活困苦的普通民众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力。
禅法的流行。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梵文禅那,意为静虑。禅定为佛教三学之一,是宗教修行的基本功。禅有大小乘的区别。汉末安世高把小乘禅法介绍到中国,其译《阴持入经》提倡以戒、定、慧三学克服各种惑业,其中慧是根本,以慧绝断痴、爱,以非常、苦、非身、不净对治身、痛、意、法,这便是四静虑或称四禅,最后脱离轮回生死,证得涅槃。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介绍禅法,以出入息来平定心情,控制自己的意识,是中国最早的禅法。三国时的康僧会进一步以四禅、六事进行概括。四禅指数息、相随、止、观4个修习阶段。四禅加上还、净,便为六事。支谶对大乘禅也有介绍,但禅法尚未大明,至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大乘禅法始为流行。汤用彤先生认为汉晋所流行的禅法有4类:一曰念安般,二曰不净观,三曰念佛,四曰首楞严三昧,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禅定。
罗什的禅法,由释道生、释慧观等人传到南方,释慧观主张渐悟、释道生主张顿悟。东晋释慧远比较看重禅法,曾派弟子去西域求禅经戒律,佛陀跋陀罗到建业授法,昙摩耶舍到江陵弘禅法,所以晋末宋初南方禅法颇盛。然南方看重义学,宋后南方禅法衰落。北方禅法则十分盛行,凉州作为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通道,在晋末是北方禅法最盛之地,众多的禅僧都曾驻于此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于嵩山少室为佛陀禅师立少林寺,成为禅僧聚居之处。此后禅法盛行于北方,北方沙门重修行,轻义学,不以讲经为意。跋陀弟子以释慧光和僧稠最为著名,深得北朝诸帝的信任和重视。北魏禅师以菩提达摩影响最大,称为中国禅宗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