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教经书(1 / 1)

道教经典东汉时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河上公章句》等。随着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兴盛,道教需要更多的经书扩大传播以抗衡佛教,因此,道教信徒不断改编前代道书。魏晋时有《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是魏晋方士所编制的符箓图书,内容涉及召神劾鬼、堪舆、卜问吉凶、治病除灾等。两晋之间有葛洪的《抱朴子》,经过东晋时期的发展,更多的道教经典出现,并促使新的道教派别产生。这一时期主要的经典有《上清经》、《灵宝经》,由此而形成上清派和灵宝派。

《上清经》是由一组经书组成,据南朝陶弘景《真诰》记载在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太岁甲子,由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予弟子琅琊王司徒杨羲,使作隶字写出,杨羲后传许谧及其子许翙。南岳魏夫人即魏存华,是西晋司徒魏舒之女,任城人。她自小好道,经常别居闲处。奉父母之命结婚后生有二子,当儿子长大后,即斋于别寝。她拜清虚真人为师,真人授其《太上宝文》、《大洞真经》等经。北方战乱渡江南下,年83岁,托剑化形而去。《上清经》托魏夫人授予杨羲,实际上可能是杨羲等人所编撰。《上清经》中的一些篇章在魏存华时已出现,在《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上清经述》都提到魏存华从清虚真人王褒接受《上清经》,但清虚真人是汉代人,与魏存华并非生活于同一时代,是假托古仙人所作。魏夫人还从上真景林夫人得到《黄庭内景经》,是天师张道陵传授给她的治精治鬼法。从此《上清经》才流传行于世。杨羲假托魏夫人下降授以《上清经》,后又以之传授给许谧及其子许翙。许翙之子许黄民在其父去世后收集杨羲、许谧、许翙3人所写经符秘箓,在亲戚间传布。从《上清经》流传过程来看,应该是杨羲、许谧、许翙等人不断改造而成。

由奉行修持《上清经》产生了道教内部一个新的派别即上清派。上清派的形成与天师道密不可分,是天师道分化的结果。被上清派奉为祖师的南岳魏夫人担任过天师道祭酒,杨羲曾得到许谧的推荐做了公府舍人,曾从魏存华长子刘璞处得到《灵宝五府》。杨羲与许氏关系密切,许谧是丹阳句容人,出身士族,即道士许迈之弟,都曾师从鲍靓,是世代奉道的家族。上清派的开创者都出身士族,是他们对民间道教进行改造而成。

《上清经》的内容繁杂,包含道教的众多道术,如金丹服食、导引、召神伏魔等。但最为重视的是存思守一法,是上清派重要的修炼方法。人体身上各部位都有神灵驻守,其中三丹田最为重要。三丹田指上、中、下一处丹田,上丹田在眉间入3寸,中丹田为心,下丹田在脐下3寸。人们通过存思固守身上各神,即可开生门,塞死户;另外还配以诵经念咒,叩齿、咽津等方法,即可治病长生,甚至飞升上清名列仙籍。上清派的另一经典《黄庭经》的内容与《上清经》相似,也是主张以存思之法镇守身上各部位的神以达到长生久视。总之,上清派比较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不重视符箓服食,主张通过炼神而炼形。

灵宝派与上清派大致同时出现,信奉修持的是《灵宝经》系列的经书。《灵宝经》中的《灵宝五符》,东汉袁康《越绝书》里记载:“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山,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31],传说大禹治水时得到神人传授,后来把它藏在洞庭的包山,这说明在东汉时可能已有灵宝符出现。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提到《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袟》3篇仙术,春秋时代吴王伐石得之。不过这都是道士们的杜撰。《云笈七签》记述了《灵宝经》的传授世系,提到“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32]。葛孝先即葛玄,《三洞并序》则是说葛玄传郑思远,思远传玄从弟葛奚,奚付子葛悌,悌付子葛洪。但这传授世序在葛洪《抱朴子》里并未提到。因此,《灵宝经》的一些篇卷可能在汉末以来已有流传,但真正形成系统应从葛巢甫开始。“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33],葛巢甫是葛洪的从孙,后传任延庆、徐灵期。汉末以来的流传《灵宝》经符经过葛巢甫等人的增添构造,已形成系统,灵宝派另一经典《度人经》也大致出现于这个时候。从此之后“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影响日广,形成一个新的道教派别。

灵宝派也受到天师道的影响,修炼方法注重符箓科教,《灵宝五符经》上卷讲存思服气,中卷为服食草木的药方,下卷是吞服或佩带符箓以辟邪。但更强调斋仪,灵宝派认为斋戒是立德之本。灵宝派和其他派别不同之处还在于它认为修炼不仅是个人得道成仙,应该“普度一切人”。如果只顾自己修炼,不念度人;不行大乘之法,只好乐小乘之法,只能成为地仙,无法成为天仙。灵宝派度人的大乘思想产生于晋末,显然是受到当时佛教的影响。灵宝派把修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灵宝派有三合成德的理论,三指道、德、仁,只有三者相融合,才能得道成仙,灵宝派还制定戒规不得乱语和论及世务。

上清派和灵宝派都是经过对民间道教改造形成,比较符合上层社会,更有利于传播。道教新经典的出现,是道教发展过程的需要,丰富了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从而又促进道教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