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南北朝道教的成熟(1 / 1)

道教经三国两晋的发展,教义、教派都得到一定的发展,道教信徒对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促使上层化教派上清派和灵宝派的出现。但民间道教仍是下层民众用以反抗社会不平的旗帜,从汉末以来一直没有断绝。汉代传入的佛教也已发展壮大,并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中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宗教之一。道教需要进一步的改造以符合上层统治阶层的利益才可能应对佛教的冲击。南北朝时期,北方有寇谦之,南方有陆修静、陶弘景先后对道教进行了整理和改造,使道教走向成熟。

(一)寇谦之与北方道教

寇谦之(365—448),字辅真,生活的时代大概是十六国后期到北魏初期。十六国时期北方处于诸政权更替争夺的混乱局面,道士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寇谦之先祖是秦雍豪宗大族,世奉天师道的信仰。《魏书·释老志》记载寇谦之为南雍州刺史寇赞之弟,自小好仙道,所修为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却历年不见效果。直到遇到成兴公,引导他入华山、嵩山修炼。

魏晋以来的天师道组织混乱、道士贪图财物和**之风盛行。旧天师道中存在着一些流弊,如祭酒道官的世袭制度导致不肖子孙不能精进,违科犯约,浊乱清真;治病的租米钱税制度容易造成祭酒任意索取财物;**被滥用为**之术。

寇谦之要对道教进行革除和整顿,便假托太上老君下降授权给他整顿道教,《魏书·释老志》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寇谦之在神瑞二年(415)十月乙卯日遇见大神,自称为太上老君。跟寇谦之说,自从天师张陵去世以来,地上缺少典职之人,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只有嵩岳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才任轨范,十分适合作天师。因此下降来授予寇谦之天师之位,并传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此经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现在运数应出。太上老君要求寇谦之宣传他的新科之诫,“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34]。

寇谦之以新天师的身份和《新科之诫》对道教进行改革,旧法“尽皆断禁,一从吾乐章诵诫新法”[35]。寇谦之整顿道教的内容主要有:一是除去旧法的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要交纳纸30张,笔1管,墨1挺,以供治表救度之功;二是革除房中的黄赤之法,更修清异之法,与道同功;三是改革祭酒世袭的做法,诸道官祭酒实行简贤授明;四是制定戒律和斋仪,利用佛教戒律的形式,加入忠、孝、仁、义的内容,斋仪有奉道授戒之仪、三会之仪、禳灾除病仪、求愿收福仪、忏过解罪仪等,具体的做法都有详细的规定。

北方道教经过寇谦之的整顿和改革,显现出更为成熟,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被称为新天师道。寇谦之为扩大道教的传播,北上投奔当时势力最强的拓跋魏政权。初见北魏太武帝时并未得到重视,寇谦之转而结交崔浩。崔浩出身北方第一高门清河崔氏,为儒学世家。崔浩以恢复魏晋儒家礼法为己任,对方术也颇感兴趣,修服食养性之术,因而师事寇谦之,受其法术。在崔浩的推荐下,寇谦之受到太武帝的重视,并开始信奉道教,在京城东南建造天师道场作为寇谦之宗教活动场所。太武帝还亲自到道坛,受符箓,此后成为惯例,北魏历代皇帝即位都到道坛受符箓。由于道教得到北魏统治者的支持,“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36],道教在北魏时代都十分兴盛。

北方除了寇谦之改造后的新天师道,还出现另一个道派即楼观道。楼观道奉春秋时代的尹喜为祖师,活动的范围在陕西周至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的得名是因为尹喜故宅叫楼观,这是道士们为了显示自己教派的源远流长而假托尹喜,实际上楼观道渊源于魏晋,形成于北魏太武帝时期,是道教改革中出现的道派。魏晋之际的梁堪到楼观师事郑法师,梁堪弟子王嘉,在十六国时期较有名气,受到前秦苻坚、后秦姚苌礼遇。王嘉传孙彻,彻传马俭。道士尹通师事马俭,之后因道术精进,名声开始传开,四方闻名。北魏太武帝闻其名,派人送去香烛以建斋行道,自此四方闻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在北魏统治者的支持下,楼观道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北方的道教大宗,其鼎盛时期是在北周、隋及唐初。楼观道士的修炼方术博杂,并不特别注重某一方术,符箓、金丹、服食、导引等都通晓。

(二)陆修静、陶弘景和南方道教

继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改造之后,南方天师道的改革者是陆修静(406—477)。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和吴兴区部分)人。出身江南四姓之一吴郡陆氏,从小学习儒家经典,但性好道术。他精研各类道书,探究教义,非常勤奋。后来离开家庭妻子,入山修道,托身玄极。他四处寻访异人,搜集道书,名声远播。得到宋文帝、明帝的礼遇,陆修静借此扩大道教的影响。晚年居于建康北郊天印山(方山)的崇虚馆,于宋后废帝元徽五年(477)去世。

陆修静师承不明,他融合了江南各道教派别,把民间道教改造成为奉三洞经书的官方化的新道教。陆修静著作丰富,保存至今的不多,主要收藏在《道藏》中。陆修静对道教的贡献在于对道教组织的整顿、制定斋仪和创立道教典籍分类法。

江南道教同样存在着组织混乱、科律废弛的情况,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对道教的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一是严格道官依功受箓、按级晋升制度,道官的升迁应以德行为标准,以免道官祭酒任用非人。二是严格三会日制度,即每年的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所有的道民都要到各自的治师处集会,由治师向道民宣讲科戒和传布指令,不得饮酒食肉,喧哗言笑。会后道民回家要向未参会的家人传达科禁威仪。三是严格宅录制度,宅录即道民把全家的人口数登记于册。四是会日这一天道民要向本师申报家口录籍,登记或注销本户人口,并交纳命信(敬神的信物)。

制订斋仪方面,陆修静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基础上,融合灵宝斋、上清斋、洞神斋,吸收儒家礼法和佛教的三业清静理论,提出一套九斋十二法的斋仪,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涂炭斋,共12种。每种斋法的具体仪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形成了道教完整的斋醮仪式,为后世所沿用。

开创道教经籍分类法。道教发展到南朝,已有众多的道经,但分散各地,真伪混淆。整理道教经籍是道教面临的重要任务,陆修静经过多年对道教经书的收集,对道教经书进行整理编目,编撰《三洞经书目录》,可惜现已失传。据其他文献记载,陆修静编撰的道经目录总共著录道家经书以及药方、符图1228卷,其中1090卷已流传于世,138卷尚未传出。陆修静整理道教经书时创立了三洞四辅12类的典籍分类法。三洞为洞真、洞玄、洞神,四辅为太玄、太平、太清、太一,共7大部类,三洞每部又分为12类。7大部主要是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道教经书。

三洞经是道教的主要经书,洞真部是《上清经》,洞玄部是《灵宝经》,洞神部是《三皇经》。四辅是以四组道书辅助三洞真经,“《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业;《太玄经》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37]。

12类是陆修静编《灵宝经目》时提出的12种品类,《灵宝经》的12类,一为本文,二为神符,三为玉诀,四为灵图,五为谱录,六为戒律,七为威仪,八为方法,九为众术,十为记传,十一为玄章,十二为表奏。后来12类名目也用于三洞经书,分为36小类。

三洞四辅的道书分类,把不同道书分为高低不同等级,修炼不同道书的道士的等级也不同,修上清者最高可以成圣,修灵宝者成真,修洞神或太清成仙。三洞四辅12类的典籍分类为为后世所沿用,隋唐之后整理道书都使用这种分类法。

陶弘景(456—536)是继陆修静之后南朝道教的又一位改革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江南士族,生于刘宋孝建三年(456)。自小好学,他10岁时得到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开始有养生志,曾师兴世馆主孙游岳。他17岁便以才学闻名,与江敩、褚炫、刘俣称“升明四友”。陶弘景年青仕宦期望40岁能做到尚书郎,不料仕宦不顺,36岁才做到奉朝请(六品官),怏怏不得志。于是,他便决定退出仕途,隐居江苏句容的句曲山(茅山),号华阳隐居。陶弘景虽隐居茅山,但对世间政治却一直十分关注,齐梁交替时,为萧衍夺取齐政权出谋画策,并援引图谶定下国号为“梁”。萧衍建立梁朝后,给予陶弘景极大回报,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并请他出山为官。陶弘景婉拒了做官的邀请,但萧衍遇到吉凶征讨大事,都要派人前往咨询,每月都有书信来往,被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此外萧衍还派人送去炼制丹药所需的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品,在茅山为陶弘景修建朱阳馆,营建太清坛。虽然后来萧衍崇信佛教,但对陶弘景一直宠遇不减。陶弘景不仅得到萧衍的宠信,其他王公贵族对他也是十分敬异。当时许多著名的士族文人如沈约、江淹、任昉、萧子云等人都成为他的门下弟子。梁武帝大同二年(536)陶弘景在茅山去世,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陶弘景博学多才,著述丰富,涉及经学、文学、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炼制,与道教有关的著作有50种,重要的著作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本草集注》等。陶弘景年轻时所师从的道士孙游岳是陆修静的弟子,属上清派。陶弘景后来到江东各地名山,访谒道士、真人,搜寻散失的上清经诀。隐居茅山后,撰写大量有关上清派的道书。《真诰》对上清派的源流及传授做了神话般的叙述,剔除神话的内容,该书保留了大量道教流传的历史资料。书中提到许多早期道教经书,记述了具体的修行秘诀和方术,是上清派教义的集大成者。

陶弘景在发展上清派教义方面表现在对修炼方法的总结,他的著作《养性延命录》系统阐述了道教的养生论,要实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必须神形修炼相结合。养神方面要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也就是要少思寡欲。人有七情六欲,不可能完全断绝,但要有所节制,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清静无为,少思少虚,自然会延年益寿。炼形方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饮食是生命所需,人不可一日无食,但也不能饮食过度,暴饮暴食。饮食要清淡,熟食,食后要适当步行。人也要有适当的运动,久坐久卧和过度劳作都对身体无益。《服气疗病篇》和《导引按摩篇》中介绍了行气和导引的方法,是养生长寿的重要内容,是养神炼形理论的补充。养生和药物密不可分,人总免不了生病,需要药物的治疗,陶弘景所著《本草集注》是他在药物学方面所做的贡献。

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还在于他构建了道教神仙信仰体系。道教在形成过程中,制造了众多的神灵,有天神、帝君、星官、山川鬼神、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历代帝王将相、秦汉以来的方士等,都成为道教信仰的神灵,将近700多名神灵,诸神灵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显得非常杂乱无序。陶弘景为此编撰《真灵位业图》把道教的神仙群,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众仙,以图谱形式列出,以7个等级排列,每一级有一名主神位列中间,左右分列其余诸神。第一等级的主神为元始天尊,共29位神;第二等级的主神为玉晨玄皇大道君,共104位神;第三等级的主神是太极金阙帝君,共84位神;第四等级的主神是太清太上老君,共174位神;第五等级的主神是九宫尚书张奉,共36位神;第六等级是三右禁郎定录真君茅固,共173位神;第七等级的主神酆都北阴大帝,共88位神。《真灵位业图》把道教庞杂无序的神仙初步系统化,形成等级分明神仙谱系,实际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的反映。

陶弘景学识渊博,对道教各方面的知识都造诣很深,在茅山隐居几十年,当代名士都与之交游,使四方之士慕名而来,茅山成为南方道教的中心。陶弘景所传经法仍是上清派,因为他的影响巨大,弟子众多,使茅山成为上清派基地,形成了上清派的茅山宗。陶弘景之后,茅山宗历代宗师也是人才辈出,使茅山宗一直久盛不衰。

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促使道观的兴起。早期道教的宗教活动的地方有道治、静室,一些道士为寻仙访药,往来名山仙洞,东晋时期出现道士于山中立精舍,道馆开始出现。南北朝初期,大量道馆(观)兴建,著名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建馆,即简寂观。崇信道教的帝王也为道教徒兴建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的道馆,如宋明帝在京城为陆修静建崇虚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道场于京城东南,齐高帝为褚伯玉在剡县建太平馆、在茅山为薛彪之立金陵馆、为蒋负刍建宗阳馆,梁武帝在茅山为陶弘景立朱阳馆,为许灵真建嗣真馆。北朝虽没有具体的道馆修建记载,但文献中有“馆舍盈于山薮,伽蓝遍于州郡”[38]的说法,伽蓝指佛教寺庙,与之对应的是道教的馆舍。盈于山薮说明当时道教馆舍的数量之多。南北朝时期的道馆是道士居住修炼与进行宗教活动相结合的场所,道士们在道馆过着集体的生活,很多道馆都拥有地产和馆户。大量道馆的修建,相关的戒律和管理制度也随之出现,各个教派都制定了戒律和清规,以约束、规范道士的行为。南北方道教馆舍的大量兴建,是道教发展成熟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