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汉末三国的发展,道教流传的范围更广,然而这时期道教教派林立,杂乱无章,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理论的总结。两晋之间的葛洪对道教的神仙思想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总结,促使金丹派的最终形成,为道教在社会上层的进一步传播奠定基础。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出身江南世族,世代官宦。他的父亲葛悌,曾在孙吴、西晋朝为官,葛洪13岁时,他的父亲死于邵陵太守任上,家道从此中落,生活陷入贫困。葛洪一度“饥寒交迫,躬执耕穑”,读书所需的纸笔,靠伐薪贩卖换来。16岁开始读儒家经书,博览群书,据他在所著书《抱朴子·外篇自序》说其“于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除儒家经书和诸史书之外,对星书、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都曾有所涉及,但唯独对神仙导养之法最感兴趣。不惧险远,到处请教。师从当时的道士郑隐学习炼丹秘术,得到郑隐的器重,授予丹书,“然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9]。葛洪曾自述其师承可上溯到汉末的左元放。左元放即左慈,为汉末著名方士,善道术。在天柱山得到神人传授金丹仙经,后避乱来到江东。葛洪的从祖葛玄师从左元放,得到授予《太清丹经》3卷、《九鼎丹经》1卷及《金液丹经》1卷。郑隐是葛玄的弟子,又从葛玄处得到传授经书。葛洪师从郑隐,得其传授。
西晋末年,时局动**,葛洪四处流移,后南至广州,停留数年,师从鲍靓,鲍靓以女妻之。鲍靓据说曾得到仙人传授《中部法》和《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江东安定后,葛洪返回家乡,于35岁写成《抱朴子》。晚年至广州罗浮山修炼,“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10],终老于此。
葛洪著述丰富,现存的有《抱朴子》、《神仙传》和《肘后要(备)急方》,其中《抱朴子》对道教的影响最大。《抱朴子》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神仙丹药、禳邪避祸、养生延寿等,被现代学者认为“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11]。《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葛洪曾师从郑隐和鲍靓,但其思想更多是受到郑隐一派的影响。葛洪从郑隐处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及《金液丹经》,对历代神仙道术进行整理总结,促使道教丹鼎教派的形成,对道教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位被列到三张之后。
葛洪反驳了当时对神仙是否存在的质疑,认为前人所记载的仙人有70多位并非虚言,没见过仙人不等于仙人不存在。他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故不见鬼神,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葛洪从哲学层面来论证他的神仙思想,在《畅玄》篇提出“玄”概念,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玄无所不能,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和玄相配合的是道和一的概念,什么是道呢?“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成类,酿醖彝伦者也。”[12]道又起于一,把《老子》中关于一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13]。通达一者,便无所不知,“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14]。葛洪因此把他的神仙思想称为玄道或玄一之道。如果修成玄道,则可以逍遥遨游于宇宙天地之间,成为不死之神仙,“其唯玄道,可与为永”[15]。
这种令人羡慕向往的神仙状态如何修成,葛洪提出了两种修炼方法,即内修和外养。内修必须做到“思神守一”,可以去除邪恶护卫身体。“人能守一,一亦守人。”[16]如果做到守一,则百害无法入侵,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使形神完美结合,使正气不衰,达到形神互卫,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内修的具体做法有多种,最重要的是宝精行气。行气即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17]。胎息不以鼻口呼吸,而是在胞胎之中。行气不仅可能治病、延年益寿,甚至可以避瘟疫、蛇虎、疮血等。内修必须清静无为,涤除嗜欲。“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18]他认为纵情嗜欲只会招致灾祸,无益于长生成仙。所以在饮食起居必须自我节制,不能放纵口腹心目之欲,所以养生要唾不及远,行不快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要太久,卧不要过疲,寒冷要添衣,热了要脱服,不要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要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并列举了许多在饮食起居方面应该禁止的行为。
思神守一、清静寡欲、导引行气可以防治百病,增年益寿,但如果要长生得道成仙,还必须依靠服食外物神丹。《抱朴子》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制作金丹的方法。葛洪认为长生的办法,不是祭祀事鬼神,也不是道引与屈伸,“升仙之要,在神丹也”[19]。通过服食神丹,人们便可以得道成仙,服食草木之药及其他方术则只能延年益寿,并不能成仙,“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20]。神丹之所以能令人长生成仙,在于丹砂和黄金坚固永远不变的性质,人如果服食,这种性质会转化到人体身上。“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21]但丹砂和黄金不能直接服食,必须用特定方法炼制。炼制金丹是丹鼎道派的重要特征,炼金术也称黄白术。葛洪将历来所传仙药分为不同等级,最上品是丹砂,其次为黄金、白银,“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22]。只能延年的草木之叶是下品,比不上可致长生成仙的金丹。葛洪对丹药的研究,使其在炼丹术、化学、医学、养生学、药物学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葛洪把修道成仙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认为得道成仙,也需要修行品德。想求仙之人,“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23]。如果仅是追求方术,则不可能得到长生。他把道教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信徒都要遵守,不得违背。
葛洪推崇自己的丹鼎派,反对民间各种杂散道士,主张对他们进行禁绝。他认为民间的杂散道士以见鬼神、占验、符水、禁祝等方术行治,虽治邪有效,但却不懂金丹之道,只是诳惑世人,骗取钱财而已,这些杂散道士与盗贼无异。他还指责汉末张角之徒利用道派组织叛乱,类似这种民间教派应予取缔禁绝。
葛洪是长生神仙思想及丹鼎理论的集大成者,金丹道派的理论建立在金丹道基础上,汇集与神仙、长生相关的各类道书,对道教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葛洪对金丹理论的整理和对民间教派的批判,是道教在社会上层发展的反映。魏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玄学之风,“老”、“庄”成为显学,谈玄说道成为一时风尚,士族人士纷纷以清谈玄虚相竞尚,他们辩论玄理,追求适意放达的生活状态。《庄子》中有关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的描述令他们对逍遥自在的生活十分向往。道教中神仙道派通过药物的服用可以通向神仙之路的理论,正好契合他们追求神仙般逍遥自在生活的愿望,因此养生服食之风在社会上层社会十分流行。例如,嵇康认为神仙非积学所得,但如果养生得法,便能够像传说中的安期、彭祖那样长寿,所以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并著有《养生论》。早期民间道派五斗米道(天师道)在张鲁投降曹操率众北迁,其教派上层得到曹操的优容,他们与上层士人应多有交往,故西晋时史籍中多有道教在上层社会中流传的记载,道士利用他们的道术活动于上层社会,以扩大其影响。八王之乱中赵王伦的谋士孙秀,据学者考证其所信奉的是五斗米道。其他活动于王公贵戚间的道士还有步熊、黄道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