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如何押韵并写出有韵律感的文章(1 / 1)

文案的韵律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韵”和“律”。我把“韵”

理解为押韵的“韵”,而“律”就是规律、旋律。

当文案押韵的时候,读起来会更顺畅,也更朗朗上口,有点儿顺口溜、打油诗的意思。仔细想想,以前上学时那些极易背诵的文章,是不是读起来都很押韵?

但光是一篇朗朗上口的文案未免还是有些单薄,所以还需要“律”的加持,你可以把“律”理解成旋律。我们听歌时,一首歌的基调是悲伤还是欢快一下就能听出来,就是由旋律决定的。

文案的“律”和音乐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音乐的“律”

是由音调、音符的长短变化决定的,那么文案的“律”就是由句与句之间的长短变化、灵活组合决定的。一篇文章的基调是磅礴大气、柔美文艺还是活泼欢快,读者只需要读几句就能感受到,这就是文案中“律”的魅力。

韵律的学问并非三两句能说得清、道得明,所以我现在专门拿出一章讲讲“韵律”具体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韵”开始说起。

1. 让文案变得押韵

到底何为“韵”?

这个“韵”又该怎么押?

押上韵对我们写文案有什么好处?

别急,慢慢往下看。

提前声明,我接下来讲的押韵只适用于我们写现代文案,虽然沿用了许多诗词押韵的老规矩,但是相比古时那些更为严格的押韵规则,我介绍的省去了很多严苛的规矩,要自由、简单得多。

所以,如果用我接下来介绍的押韵规则去写诗词就不够严谨了。

写诗词的押韵规则比较复杂,押韵有专门的韵书,并且不止一本,大家可以把韵书理解为押韵的字典。现在最常用的韵书有《平水韵部》《词林正韵》,以及《广韵》《唐韵》《集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五音集韵》,如果大家想深研诗词的韵律,可以多读读这些书。

好了,话已至此,我就直入正题了,适合咱们“现代人”

的押韵要怎么玩儿。

(1)搞懂韵母

所谓“押韵”的“韵”,其实就是指“韵部”,而“韵部”

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其实我们很早就学过了,是比汉字还要先学会的东西—韵母。

请你仔细想想,小时候上课是不是每次遇到不会写的字都会用拼音替代呢?因为拼音是老师最先教的,我们可能不会写字,但是一定会拼拼音。

韵母就是我们学拼音时所学之一。

拼拼音时,每次放在整个拼音最前面的那个字母,是声母。

声母一共有23 个,韵母一共有24 个。

6 个单韵母: a、o、e、i、u、ü。

8 个复韵母: ai、ei、ao、ou、ie、üe、iu、ui。

9 个鼻韵母:an、en、in、un、ün、an g、en g、in g、on g。

1 个特殊元音字母:er。

以上是一个详细的韵母分类表,我放在这里,便于你随时翻阅,把它当字典查。

我们直接来看看案例吧。

【古诗案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烟”(yān)和“川”(chuān) 押的韵是“ an”。

【当代流行的文艺小句子】

忧郁是暗夜**,快乐是白日外衣,而真正的生活就是换上不同的外衣淋雨。

“体”(tǐ)和“衣”(yī)押的韵是“i”。

到这里大家已经了解押韵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行走在文学的江湖,明白押韵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但就算把师父教你的招数学会了,真想拿这套功夫去闯**江湖,还是太嫩了点儿。要想在江湖上立足,还得让为师带你亲自下山闯**一番,历练过后才能在江湖上站稳脚跟。

所以,押韵实操第一步,我们要先学点儿江湖规矩,也就是押韵规则。闯江湖要随机应变,在不同的地盘讲不同的规矩。

押韵也是一样,对不同的文体,我们有不同的规矩。

一般来说,需要用到押韵的在古代有古体诗、词曲和近体诗,现代就是我们的现代诗歌和文案。

(2)古代押韵

古体诗包括古风、歌、行、吟。

古体诗的押韵规则非常宽松,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可以“换韵”“押邻韵”。

【换韵】

“换韵”其实是指写一首诗的时候,一韵到底总归很难,中途换换也是可以的。比如李白《蜀道难》的中段: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一段就没有一韵到底,它中途换了几次韵。

【押邻韵】

说起“押邻韵”,大家可能会对这个“邻”字感到迷惑,怎么个“邻”法儿呢?

“邻韵”就是指韵音相近、在韵书里排列相邻的意思,邻是指韵音相近而为邻,而不是排列相邻而为邻。说直接一点儿,就是韵脚在韵书上挨得比较近。这个我们不必深研,因为我们也没什么机会写古体诗。

词曲

词曲押韵的规则更为复杂。因为词牌和曲牌不同,规则也会不同,所以我就粗略带过,因为我们现在能写词曲的机会不多。

近体诗

近体诗并不是指最近的诗,这个“近”是相对前人而言的近。

大概在唐代的时候大家都不写古体诗了,开始写格律和绝句。

这两样肯定要跟以前的古体诗区分开,所以他们把这个时期的诗,也就是格律和绝句统称为近体诗,把那些老前辈写的诗叫作古体诗。

当然,不管是古体诗、格律还是绝句,在如今的我们眼里,全是古诗。

我就提提律诗吧。

比如这首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对仗整齐的诗就是律诗,把它和古体诗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到明显的差别了—它对字数和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粗略讲讲律诗的押韵规则。一般是2、4、6 句押韵,总之就是首句(逗号前面的韵可押可不押,一般要求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以上就是古代的文体需要掌握的押韵规则,我们俗称“江湖规矩”。除此之外,在古代所有文体的“押韵江湖”里,还有一些我们必须了解的用韵忌讳。

【用韵忌讳】

挤韵:诗文中出现了与韵脚同韵母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里有这么一句“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一句诗里有两个“山”,韵脚本来就是“山”

了,前面还出现同样的字,这不就是挤韵了吗?当然,有人会说王安石可是大诗人啊,人家写的诗你怎么还说错了呢?我不是说了嘛,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王安石的段位高,挤韵也驾驭得了。

连韵:相邻两个押韵句,用了同音字做韵脚。

凑韵:为了押韵,牵强地找一个押韵的字放在句子后面,不管文案意思合不合理。

倒韵:为了押韵,将正常的词顺序倒过来用,比如我们正常说“聪明”这个词,为了押韵用成“明聪”。

哑韵:押韵时尽量不要去押那些声调不响亮的字,比如“葩”“花”。

僻韵:尽量不要用生僻字押韵。

这些忌讳在所有古代文体的用韵体系里都是不可以犯的,但是在现代,我们就不用守那么多规矩了。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的文体吧!

(3)现代押韵

现代诗歌有各种文案,文体种类也非常多。古代的文体里,每种文体有不同的规矩,我单独把它们分类列出来讲。

那么,现代押韵是不是也应该把不同的文体提出来讲不同的规矩呢?

明确告诉你,不必如此麻烦。对现代文体押韵而言,所有的方法都一样。当你看完现代文案押韵的规则之后,一定会感叹,我们现代人押韵真是太省事儿了!

现代文体押韵,可以把我刚才讲的那些押韵的忌讳全部抛诸脑后,你只要记住,标点符号前的那个字(也就是韵脚)和上一个标点符号前的那个字,二者拼音里的韵母对应的是同一个韵部就行了。我给你简单列举一个例子:歌词:古风歌曲《谈杯》

犀角杯中髓 冻藏关外

wài

宜注入芳冽几十载

z ǎ i

雪拥蓝关到轮台

t á i

夜光杯中血 涂歃唇腮

s ā i

若笑谈渴饮之敌忾

k à i

胭脂葡萄 万里蒸埋

mái

清风能几筷

kuài

流云下酒 当为我浮一大白

b á i

醉雨泼袍带 就此放浪形骸

h á i

何须借觥筹

chóu

浇这江湖块垒 酩酊卧蓬莱

l á i

掬水而饮 捧掌作杯 岂不快哉

z ā i

你可以看到,这首古风歌的歌词押韵就押得非常好,结尾的韵脚全部押上了同一个韵部的同一个韵,即韵母“ ai”。现代押韵只能这样押吗?这确实是最常见的押韵方法,并且相对而言已经很宽松了。其实我们现代的押韵规则可以更宽松。

歌词:流行歌曲《十年》

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

dǒu

我不会发现我难受

shòu

怎么说出口

kǒu

也不过是分手

shǒu

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

q i ú

牵牵手就像旅游

yóu

成千上万个门口

kǒu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zǒu

怀抱既然不能逗留

l i ú

何不在离开的时候

hòu

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l i ú

十年之前

qián

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w ǒ

我们还是一样

yàng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yòu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t ó u

可以看出,这首歌的歌词,韵脚基本都是“ou”和“iu”

这两个不同的韵母,你可能会说这样押韵不就押得不规范了吗?不是的,朋友,还记得我之前怎么说的吗?我们看押上韵没有,不是看所有的韵脚拼音是否为同一个韵母,而是看韵脚拼音对应的韵母是不是都属于同一个韵部。那“ou”和“iu”

是不是同一个韵部?所以这首歌的歌词是押韵的,只是押的不同韵母同一韵部的韵。

另外,你可能也发现了,里面还有两句歌词:“十年之前(qián),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wǒ)。”这两句歌词没有押上整首歌的韵。那这首歌的歌词就不行了吗?并不是,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首歌,知道这两句歌词起的作用。它是这首歌的**,就像情绪分界线。作为分界线,不押韵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就是要明确表示自己接下来要变化了,甚至从这句歌词开始,后面的歌词不再押“ou”和“iu”这两个韵,换另一个韵来押。

所以,你明白我们写现代文案想押韵有多简单了吧?

现在的你或许能写不错的诗、精彩的歌词、顺口的文案。

但也有极大的可能,你写的东西不会有多精彩。不要着急,慢慢来,接下来我继续跟你讲一些练习押韵的方法,用不了几天你就能运用自如了。

(4)如何练习押韵

起初,想写出好的押韵文案是很困难的,不是因为你不会押韵,而是你真正写的时候发现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字去押。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想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不押韵怎么办?不如我选前半句话的最后那个字来押吧,只要找一个和前半句一样韵部的韵脚作为后半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脚就行了。

这个韵部的字有哪些来着?

按照以前的规矩,可能这时就需要翻韵书来找灵感了。但是,让我们感谢互联网吧,你可以上网查!

你可以去押韵网站,在搜索栏输入你上一句的韵脚,网站就会给你提供这个韵部所对应的汉字,此时你就可以尽情创作了。

你只需要盯着网站上跳出来的那些字,一个个地想。

要把这个字组成什么样的词语才能在不违背我想表达的文意的基础上押韵呢?或许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卡壳半小时,但是莫慌!

这正是学习的过程,你经常写、经常练,以后就会越来越快,直到最后连押韵网站都不需要了,因为每个韵部对应的汉字你已经熟记于心,信手拈来。

好了,到这里,关于文案押韵的事,我已经完全讲清楚了。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聊聊文案的“律”。

2. 巧用文案的“律”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文案“有旋律”呢?为什么要让文案“有旋律”呢?相信大家应该经常听歌,如果我让你去读那些歌词,你肯定会不知不觉读得特别有节奏,甚至直接唱出来。不要以为这是歌曲影响你的。

实际上,就算你没有听过这首歌,在读词的时候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个旋律,那就是因为歌词本身就写得具备“旋律感”。

你会发现有些句子读起来就是朗朗上口,有些句子读起来却佶屈聱牙。有些句子排比起来气势磅礴,有些句子组合起来又显得悠然自得。

这就是“有旋律感”的文案和“没旋律感”的文案之间的区别,而孰好孰劣自然不用我多说。你写一篇节奏感强、旋律明显的文案会让人更愿意读下去。注意,是“读”下去。

不要以为你写的文案不需要人去朗读,你就可以不用顾及什么旋律节奏了。

你在看我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读我写的内容?

所以,并非要朗读出声才叫读。阅读,阅读,为什么叫阅读?因为真的会有一个声音在你脑袋里读,只不过没发出声音而已,而任何有声音的东西,只要加上旋律节奏,都能更容易进行下去。

(1)单句文案的律

话已至此,问题来了。

怎样才能让文案有“律”?在开始接下来的内容之前,我先告诉你我们要说的主题,犯不着故弄玄虚。

句子的旋律由平仄决定,整篇文案的节奏由句子的长短决定,二者合一,并称“文案的律”。

你应该猜到接下来的内容计划怎么讲了。我先讲句子的旋律,也就是平仄。

平仄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何为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这种古时的东西,解释再多大家也不好理解。简单总结一下:所谓平仄,本质上类似于我们现在拼拼音时用的声调,即ā、á、ǎ、à 四个声调。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它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声调!

古代汉语的声调也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音调,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则是仄。

但这四声又和现代的四声不同。那么,两者到底有何不同呢?

古代的平声(平)演化成了现在的一声ā(平)和二声á(仄)。

古代的上声(仄)里的一部分演化成了现在的三声ǎ(仄),一部分演化成了四声à(仄)。

古代的去声(仄)演化成了现在的四声à(仄)。

古代的入声(仄),其演化则复杂和混乱了许多,变成一、二、三、四声的都有。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平声只有可能是一声(ā)和二声(á),而仄声则是一、二、三、四声都有,但大多是三、四声。

我们平时写文案,不用特意去把控音调,但可以特别注意平仄;至于你写文案用的字到底是平是仄,不用把每个字都抠得特别清楚,只有写诗词才会去抠字眼。

你只要弄懂什么是平仄,写作时留个心眼儿,特意写一些有规律的平仄变化,那么你的一句话就有了起伏,别人看你的句子也好,读你的句子也好,都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此刻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文案,也会变得更有动态,不至于让人感觉就是干巴巴的一段文字。

问题来了,我刚才虽然给你讲了什么是平仄,但有可能让你的脑袋更晕了,因为平仄不好区分啊!

没关系,我给你说一个很简单的区别方法。那些你读起来觉得有拖音,发音结束得很慢的,一般就是平声;那些你觉得结束得很仓促,读起来音调感觉还带拐弯儿的,一般就是仄声。

比如,我以di 为例:低(dī),读起来就拖沓,发音也是缓慢结束的,它就是平声;帝(dì),读起来有一种仓促结束的感觉,它就是仄声。

所以,如果你只是写写普通的文案,不用非得搞清楚哪些字是平声字,哪些字是仄声字。因为普通文案没那么讲究,你就按我说的区分方法,特意编排一些有规律的平仄变化,把一个句子写得抑扬顿挫一点儿就行了。说得有意思一点儿,这个时候就考验你的编曲功底了,看你编出来的句子旋律好不好听,时间久了你写的句子就会不自觉地调整平仄之位,适配一个更好的旋律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语感。

(2)文章的律

大家都去KTV 唱过歌吧?还记得唱歌时有一个“挑战模式”吗?

它会让你照着音乐的节拍去唱,规则是你合上的节拍越多越准确,你的得分就越高。而那些节拍往往是长短不一的蓝白色线条对不对?

一整篇文章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就是句子吗?

那些句子往往也是长短不一的,对不对?

好,现在是不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了?

把文章里的那些句子理解成音乐节拍里长短不一的线,线的长短由句子的长短决定。

句子的不同长短组合就会让文章产生不同的“律”。

那些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子长短一致,并排相接,营造出的效果就像军训时大家一起踢正步、一起鼓掌,自然就会显得更气势磅礴一些。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可以看出,这里的句子长短就很整齐,虽然只是描述滕王阁的地势,但你能从这段文字里理解滕王阁有俯瞰山河的壮丽宏大,还能感受到它大气磅礴的历史底蕴,以这样的“律”开场,就一个词—大气。

同样还是《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段文字在句子编排上也很整齐,是个标准的排比句。

你可以很快发现这段文字里句子的长短规律。这有何作用呢?为何它的后半句会比前半句更长?

让我们先来想想王勃在写这段话时是怎样的情绪。

他激动,是因心怀天下而激动。

他慨叹,是慨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最重要的是,他想表达自己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现在是不是能理解王勃在写这个排比句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前半句短、后半句长了吧?

把句子的长短编排得又长又整齐,会让文章的“律”显得大气、豪迈、壮丽,就像有男儿气。

如果又短又散呢?短而散的句子编排就像许多玻璃弹珠落到地上,会让文章显得或欢快活泼,或柔美雅致,总是极易充满女儿气。譬如简媜在《水问·夏之绝句》中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

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段给人的“律”感温和静美,即女儿气。

那么你想让自己的文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是男儿的大气多一些,还是女儿的静美多一些?你倒也不必这么着急考虑,因为我这样一说,你可能觉得文章的“律”就只有这两种调调了。其实不是的,所谓长而整齐的男儿气和短而散的女儿气,只是两种调制文律的材料而已。你的文章可以两种一起用,把它们杂糅在一起,不同比例、不同的调制方法,会出来不同的文律。

这就像我们炒菜一样。你炒一道菜会放肉,也会放蔬菜,两者放的比例和种类不同就炒出不同口味的菜。当然,你也可以炒一盘只有肉的菜,也可以炒一盘只有蔬菜的菜。这一切全凭你的爱好,而你调制的爱好,最终形成了大家所谓的“文风”。

那一般有哪些好的调制方式呢?炒菜还有好配方呢,文律有没有好的调制配方呢?

还真有,我总结了一些供你参考。

这个方法比排比用起来更有灵气,我将它称为“整散大杂烩”。

“大杂烩”好理解,就是把一些东西全部放在一起。那整、散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整句。

一堆散句。

整和散都是相对而言的,那何为整、何为散呢?不得不再举一个例子了。

【整句】

我喜欢吃土豆,我今天吃土豆,最好明天也吃土豆,每天都能吃土豆。

【散句】

今天吃的土豆,因为我喜欢吃土豆,我希望明天最好也有土豆吃,当然假如每天我都能吃一堆土豆,那就太好了。

现在发现整句和散句的区别了吗?整句的句式、字数长短往往是差不多的,看起来更整齐一点儿;散句的句式往往不一样,字数长短往往也不一样,看起来更凌乱一点儿。你看,我写的例句里,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看起来却风格迥异,这就是区别。

我再写一个文案例子:

青年人,迷茫当下不安于现状但却拥有最炙热的梦想,我以为,这可歌。

中年人,丧失了热血扎根现实但却承担最坚厚的责任,我以为,这可赞。

这两句话,你只看单句,它的句式不同,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个散句。但你把这两句组合起来看,你会发现它们整体的句式一模一样。所以,以再宏观一些的角度看这两个散句的组合,就是整句的句式。

这就是“整散大杂烩”。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排比吗?”不是的,朋友,排比是单句的重复,一般要求重复3 句以上才是排比。“整散大杂烩”不一样,你可以把任何句式散乱地组合在一起,又把它们汇总为一个属于你的句式,再把这个句式进行重复,让它化为整句,并且只要求重复两句及两句以上就可以了。

这样的组合比排比更灵活,却没有丢失排比的气势。所以,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律调制配方。

现在,你可以自行发挥,“调制”属于你自己的文律。毕竟你已经完全了解什么为“文章的律”了,接下来就可以写你的文案了。

至此,“文案的韵律”这一章就结束了。你看明白了吗?

看明白了就回答阿鱼几个问题,让我来检查检查。

·怎么押韵?

·韵是什么?

·平仄有什么作用?

·平仄是什么?

·什么是“律”?

·文案的“律”由什么决定?

这几个问题你若能回答清楚,这章就算圆满了。

阿鱼送给你一句话:“加油呀,正在阅读、努力前进的普通人,最强大的智慧往往朴素,自认愚钝,从而踏实,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