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撑得起故事,终成佳话;本事撑不起故事,终成笑话。
本事方面就得靠你自己努力了,但故事方面,我还可以帮你一点儿忙。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会讲故事很重要。我先简短说说它为什么重要吧:人类,是会被故事感动的。故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我们恰好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走向世界的前台,讲上5 分钟的故事,但是请记住,我们也仅仅只有5 分钟。讲故事虽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用起来也是一项技术活儿。
在职场上,倘若你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那么讲故事能够大幅度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因为故事会唤起人们的情绪,让人们对讲故事的人产生好感,有助于建立信任,从而影响人们做出决策。当你演讲、做营销、想要打动你的客户、赢得上司的好感之时,这项技能是不是就变得很有必要?
在生活中,讲故事也是很好的相处润滑剂,你可以让对方觉得你讲话有意思,你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所以,生活中充满了需要你讲故事的时刻。
然而,讲故事并非要像说书先生那样才叫讲故事。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终于要切入正题了。
1. 故事是如何构成的
你的人生有故事吗?
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起伏和意外,这种普普通通的小日子就不能算是故事。除非你某天突然中彩票或生病了,你就有故事了。因为有意外才有故事,故事的本质就是事故。
所以现在,你希望你的人生有故事吗?
应该没人会希望吧?
但我们没有故事就不能写故事了吗?那倒不至于,我们要感谢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叫作共情力。
我们可以不拿自己的人生去体验故事,这相当不划算。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创作灵感,这话说来残忍,但也很真实,你最好期待你的人生没有故事。
接下来请看这张图,这就是故事的基本结构,也就是所谓的LOCK 系统。
这是詹姆士·史考特·贝尔在《这样写出畅销小说》里所提到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原书,因为我在介绍LOCK 系统的时候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书里介绍的有些出入。
L—主角(Lead)
众所周知,每个故事都有主角。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天桥下面蹲了一排乞丐,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牌子和一个碗,都写了自己有多惨,想让你给他们点儿钱。但偏偏有一个乞丐,他拿着两支筷子敲碗做伴奏,用rap 的形式把自己的遭遇唱了出来,唱得很好听、很真诚,而且你发现,一旦别人给他碗里放了钱,他还会freestyle 一段祝福词。
你会对谁印象更深刻?更愿意给谁钱呢?
答案很明显,对吧?
所以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写故事前,要先设置主角人设,而这个人设一定要有趣、有特点,最好是非典型人物,但是又贴近生活。
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不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
当你想到一个人物时,一定要把你首先想到的形容词画一个圈,找一个完全相反的词去替换它。
(2)让人物表里不一
主角明明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但偏偏又敢做男人都不敢做的事,明明嘴笨又能说出最动人的情话,明明自卑偏偏又有自己的骄傲,表面腹黑内心却极其单纯善良。如此种种表里不一,才会让人物更有性格张力。
(3)让人物和自身的缺点做斗争
我的人设是一个不努力的人,这是我的缺点,但是我还想尝试做一些事情去战胜这个缺点。
如果你在设定人设的时候就已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那么你这个故事大概率是不会差的。
这个人设在设置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性格方面,然后再通过背景做铺垫,通过情节去表现,让这个人合理化。
O—目标(Objective)
这个词刚抛出来,你可能会觉得不明所以。什么目标?谁的目标?
我们这样想,故事不是就要写发生了什么事吗?主角是什么人,我们已经在第一步确定下来了,但是他要干什么事,我们还没确定。
我们作为人,一旦做一件事,是不是就会有做事的目标?
我为了填饱肚子,所以要吃饭,不吃饭就要承担饿肚子的后果,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想安排你笔下的主角做某件事,那么作为作者,你要先为他明确做这件事的目标,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做成了会获得什么?没做成会失去什么?
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这就是目标,也是主角做这件事的动机。
当然,这只是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了让你在写故事的时候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你这样做了,这样想了,至少不会让读者在看了你写的故事后觉得主角脑子有毛病—主角为啥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做一件不知为何要做的事情?
写故事时我们通常会给主角设置两种动机:一种是想获得某种事物;另一种是想逃离某种事物。这些事物还必须和主角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他如果不去做这件事,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他的生活可能会急转直下。在这里再给你提供一个技巧,如果主角的目标和生命有关,他不做这件事就会有死亡威胁,这个故事就刺激了,这样的目标就会让读者跟着主角一起担心。
我们继续拿上文所提到的唱rap 的乞丐为例,你走近这个乞丐,正打算给他扔钱的时候,他却突然找了个借口骂你,跟你吵架,还跟你扭打起来。你正生气至极的时候,发现他居然借打架的契机偷偷往你手里塞了一个小纸条。你环顾四周,一群男人正向你们的方向走过来……那一瞬间,你懂了,这个乞丐肯定是被强迫的。
于是你配合他演戏,然后攥着纸条悄悄走到一个角落,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麻烦你把纸条交到xxx 超市的李大叔手里,此刻握在你手里的是30 条人命。请你一定要做到!
xxxx。”后面跟着的xxxxxx 是一串你看不懂的符号。
这时候故事是不是逐渐丰满起来了?乞丐为什么要打你?
因为他要把纸条偷塞到你手里。这就是主角做打你这件事的动机。故事的合理性就是由这样无数个动机实现的。
但这样还不够,这样的动机设置只能把它称为小目标,它只是让我们的故事在逻辑上站住了脚,不至于被读者笑话。
要拔高我们的故事格局,还要设置第二个目标,这才是我们故事的核心,是推动故事走向的关键。
继续讲那个唱rap 的乞丐的故事吧。
如果我们设置这个乞丐是一个年轻的卧底,此刻在天桥下要饭是他打入犯罪分子窝点的前提,他最大的目标其实就是人民警察的目标—匡扶正义,打击犯罪分子,舍生取义地服务人民。
现在理解我所说的目标了吗?我们的故事一定会有一个大目标,这个大目标是我们整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核心,但是这个目标太大了,我们只能通过一件件小事去把它表达出来。同时,你所写的所有事件,都有一个小目标,这些目标是人物做这件事的动机。这些动机肯定各个不同,但都是为你给故事设立的那个大目标服务的。
就刚才乞丐的事件而言,我们还应该设置一些动机:他为什么要选中你去传纸条,以及他为什么要当警察。
C—冲突(Confrontation)
你有没有过在看电影或电视剧时想给编剧寄刀片的冲动?
你会觉得,这个编剧太狠心了,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爱的主角呀,主角太可怜了!
那么我现在告诉你,你要写的故事,也得学会变着法儿地折磨人。主角不是有目标吗?你就是那个恶毒的后妈,你要想方设法地给主角设置障碍,阻止主角完成目标。设置这些障碍就是为了制造冲突,故事精不精彩,很大程度取决于冲突制造得好不好。冲突制造得好,就会让读者跟着你笔下的主角一起揪心,从而陷入故事无法自拔。
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我们的老演员—唱rap 的乞丐再次上场!
你好不容易把纸条送到了指定人物的手上,结果那个人其实是个叛徒,他早就和犯罪分子沆瀣一气了。于是,乞丐陷入危险之中,所有人都追杀他。他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分析出一定是警局有叛徒,抱着惩恶扬善的目的,他要揭露那个叛徒,将他绳之以法。
你看这里就有冲突了,这个冲突是什么?
邪恶与正义的冲突。邪恶势力不停地阻碍正义的主角达到目的,在这期间,我们身为作者,就可以尽情利用这种冲突去折磨主角了。
发挥你的脑洞,把他折磨得越惨越好。
K—冲击性结尾(Kock out)
什么叫冲击性?就是你的结尾一定要给读者“砰”的一拳。
结局要么让读者爽到爆,要么让读者笑到哭,要么让读者痛彻心扉,给他们敲一记意味深长的警钟。比如,英勇正义的卧底乞丐,你想给他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他付出了许多代价,爱人为了救他在他面前壮烈牺牲了,家人也被坏人害死了,最后他虽然获得了表彰,却失去了最亲最爱的人,余生都奉献给了正义的警察事业。
总之,结局一定要给读者一个干净利落的交代,不要拖泥带水,要把前面你埋下的坑全部填上,不然,读者会生气的。
2. 故事的趣味性是怎样产生的
刚才我用LOCK 系统讲完了故事的结构,你肯定会觉得,如果这样写故事,我的故事就老套了,现在谁还看这么老套的故事啊?朋友,其实故事真的很老套,不信把你看过的所有故事都翻出来再看一遍,是不是90% 都满足我说的LOCK 系统?
我自学编导的时候学了故事的基本模式,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老师说:“世界上有且仅有36 种故事。不信你现在可以去网上搜一搜关键词:36 种戏剧模式。我们看过的电影和电视剧几乎都属于这36 种模式之一。”
但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看的都是同一种套路的故事,还是会觉得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并且觉得很好看呢?
我告诉你两个字—预期。
预期就是让我们的故事产生趣味的东西。
(1)建立并满足预期:给读者脑补空间人类思维的本能在于,他在接受你的设定之后,就会一直在头脑中演戏,而且读者大脑里的戏永远比作者笔下的更多。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者看到你的设定,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这样的结果就是,你可能只需要稍微提点一下,他们就能脑补出许多故事。所以,高段位的作者写故事,从来都不是让读者顺着自己写的故事看,而是让他们的大脑有戏可演。
有一次,我发了一条抖音视频,讲了我和老师的一件事。
我说我曾经有一次很不尊重我的一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她下不来台,结果老师不仅没有责备我,还借此机会开导、教育了我,我在那个视频里说很感谢当初的那位老师,她引导我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结果你猜怎么着?
我因为那个视频被很多人发私信骂了。原因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骂我的人都是通过我在视频里说的,我打断了老师说话的行为,对我进行了各种脑补。脑补的材料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曾经和我有过一样的行为并且非常讨厌的人。那时他们骂的人已经不是我了,而是当初他们最讨厌的人。
通过这件事情,我再次认识到脑补的力量。
当时的那一批私信,可以说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都没有想到,有打断人说话行为的人,原来还可以做那么多的坏事。从此,我的故事里的反派角色更鲜活了。
再比如电影《死神来了》,你觉得这部电影吓人吗?很多时候电影里的主角在自行玩耍,在玩过山车、在做手术,这都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但是你看着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为他们感到担心。因为这部电影在最开始就给你建立了预期,这些主角都会死,但是主角不知道,而你这个场外人,虽然知道他们都会死,却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死。
所以,这时主角越正常,你就越感到恐怖和提心吊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做任何让你害怕的事情,但你害怕了,你被自己的脑补吓到了。
不过问题也来了,我们要怎么写才能让读者脑补呢?
记住,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你没有权利干任何一件闲事,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也应该起到一个作用,那就是用来建立读者的预期、建立他们的认知。当你把读者的预期建立起来后,还必须回答他们的问题,要跟他们链接,不能白白建立他们的预期。不然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背叛,会引起读者的愤怒。
比如,你在故事里写了主角去买可乐,那么买可乐这件事就一定要对故事起到作用。他要么就是在买可乐的路上遇到车祸了,要么就是在路上遇到了真爱。不然,你总不能专门花笔墨写主角口渴了去买了一罐可乐,喝完他就回来了吧?你要真的这样写,那你就是在干闲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非要去把那些众所周知、顺理成章的事实写进故事里,这些也是废话。我们的故事不需要废话,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你专门敲字来说。那么,什么叫显而易见的事实呢?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寒冬腊月,你要出门了,临出门的时候,你妈妈叫住你对你说:“外面下雪了,多穿点儿衣服。”
这听上去好像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是不是?
是,也不是。
现实生活中,你妈妈这样说没问题,但是如果在故事中,你妈妈说的后半句—多穿点儿衣服,这就是废话。你妈妈前面都专门叫住你,告诉你外面下雪了,你不知道加衣服吗?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了,就不需要再明说了。
所以,记住,好故事要让读者自己写,让他们自己脑补,而脑补的方式就是建立预期、满足预期。
(2)偏离预期:引发读者的情绪
我们建立了预期,让读者有了脑补空间,这一步只是在满足他们,想要真正引发读者的情绪,就需要在建立起读者的预期之后再偏离他们的预期,要写一点儿和他们脑中想的不一样的东西。
作为作者,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实现偏离读者的预期呢?三个字—认知差。人和人的认知是有差距的,而人的认知和故事的真相又是有差距的。基于这个差距,我们就可以搞事情了。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坏人,你会怎么写?
如果你写的是这个坏人把好人杀死前大声说:“我这个人心狠手辣,无恶不作,我要杀死你。”
如果你真的这样写,就是典型的没有认知差的表述。
如果我们换一种写法呢?
这个坏人把好人的双腿打断了,然后把好人丢到街上当乞丐,每天只给他一点点吃剩的饭。坏人吃完鸡腿后还强行把剩下的鸡骨头往好人嘴里塞,边塞还边说:“你就安心吃下去吧,讨饭还能遇到像我这样大方的老板,让你尝尝油腥,你非常幸运了。我就是太善良了,你要是落到别人手里,就不是打断腿这么简单了,而是直接把你内脏拆出来卖,你哪里还有机会嚼这么好吃的鸡骨头。”
你看,这个坏人多坏啊!都坏到这个地步了,他还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他那么坏却还认为自己善良。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认知差。你会觉得这个坏人简直坏得令人发指,你肯定会对这个坏而不自知的坏人感到愤怒。
这种认知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挑起读者对角色的情绪,还可以设定出喜剧效果,给故事埋一些有意思的梗。
比如,电影《西虹市首富》里面,沈腾在电影里说:“我一定会遇到贵人!”
下一秒,他遇到了一个给他跪着的“跪人”。
这样的认知差、喜剧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就是把观众的认知引导到一个方向,而你却在另一个位置出现。
(3)如何找到自己的故事风格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帮你读?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声音是谁呢?哈哈,细想是不是觉得有点儿恐怖?
其实我们真的可以想一想,因为讲故事不也需要一个人去讲吗?你想把讲故事的人设置成谁?你提前把这个讲故事的人的形象设立好了,读者会自觉地被带入设计好的角色中。
想把讲故事的人的角色设计好,你需要考虑3 个问题:1. 你的故事是什么?
2. 你喜欢用什么样的人称?
3 . 统一叙事者形象之后,这个角色要不要在故事中发挥作用?
(4)如何运用故事激**感共鸣
先充实自己的情感
如果作者本身没有感情,凭什么感动读者?如果我们想塑造真实的、接地气的人物,描述出自然的场景,那么就需要多关注一些细节,提升自身的敏感性,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情绪的点。身为作者,要学会比普通人更敏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许多人甚至会专门花一段时间去体验生活,或者花几个月的时间跟自己笔下的这类人生活。表演课的老师会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想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也需要如此。
多听故事
我在这章开头就说过,人的经历有限,我们不要指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故事,但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自己的故事。
实不相瞒,我从未谈过恋爱,所以我写的第一个有关甜蜜恋爱的故事是通过观察我的室友,听她讲她和男友之间的甜蜜互动,看她的撒娇、脸红写出来的。听别人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这就是一种方式。
要设定情绪爆发点
你的故事想给读者传递怎样的情绪?你要通过情节铺垫,运用各种技巧去强化这种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一定会有一个爆发点,所以你所做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这个爆发点而服务。你需要在讲故事前就设想好,你要在故事的哪一部分引爆情绪,通过什么样的事件去引爆它。
做好用户分析
总体来说,不管讲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一定会有一类主要的受众群。我们需要提前对这类受众进行调查,他们的职业、性格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被什么感动,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会被什么故事吸引。我们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摸清楚他们的软肋,才能抵达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的情绪。
让读者带入进你的故事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塑造一个和读者有类似经历的人。至于什么样的类似经历,就要看我们在做用户分析时得出的结论了。只有塑造出跟读者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让读者共情和移情。
用表达方式产生共鸣
写故事时可以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出发,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表达,替他们说话、发声和提问。从读者本身会遇到的事件出发,说他们平时在生活中不敢说的话。
用细节传递感情
想想你在读一个故事时,往往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我在初中时看过一部言情小说,现在多年过去了,还记得一个细节描述:男主向暗恋许久的女主打电话告白,他很紧张,刚开始跟女主寒暄,说了很多家常话,准备表白时,他专门把手机从左手换到了右手,并不小心咬破了嘴唇。正是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男主当时的紧张和踌躇。所以,我们在写故事时,一定要构思好细节,必要时多花点儿笔墨重点描写。
表达情绪需要渲染气氛
你跟对象分手,会说分就分吗?肯定不会吧?你要跟他分手肯定也是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实在忍不了了才会分手,这是一个情绪积累的过程。写故事也一样,需要让读者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情绪,情绪积累得越多,到后面的爆发才会越激烈。
我们也可以从细节开始描写。女孩子在处对象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对细节的不在意毁了我好多温柔……”
既然如此,就把这样的细节安排上吧!
3. 好故事要做到“三到”
惊到
我们要讲能让读者大开眼界的故事,不要去讲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你可以多听听别人的奇特经历,然后输出能令人惊叹、让人觉得酷炫的新奇内容。如果你的脑洞和想象力实在有限,也可以让网友帮帮你。什么意思?其实,我以前就在知乎、豆瓣、百度知道提过很多问题,比如,你见过最灵异的事件是什么?到时候会有大量网友帮你提供灵感素材。
乐到
幽默是任何创作的加分项。你可以预先在故事里设计一些包袱和笑点,即使是悲伤的故事,也不能让读者一直哭。
学到
我们每个人活了那么多年,肯定会有自己的经验和干货知识,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融入你的故事,让读者学到东西、得到启发,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起到帮助,那么你所写的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故事。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儿了。这一章我要送给你的话是:“人坚持到最后靠的不是**,而是喜欢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