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认可了韩信提出的“挥兵东进”策略后,又犯愁了。该如何挥兵东进呢?于是,刘邦继续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认为自己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威下勉强屈服。他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了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以脱身,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认为得到韩信这位人才太晚了,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韩信所说的章邯,就是被项羽分封的雍王,此人原是秦末降于项羽的一员大将,项羽派他在关中为王,主要目的就是监视刘邦,防止刘邦再打回关中。不过,刘邦在进入巴蜀之地前已经烧毁了几百里的栈道,这让项羽和章邯放松了不少戒备,但他们也确实没想到,这么快,刘邦就有了新动作。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能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的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
至此,刘邦在关中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