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邦当着项羽的面表明自己不再东归,但刘邦着实思念家乡,巴蜀之地离家数千里。刘邦的将士们和他一样,一些将士还天天唱思乡的歌谣,甚至有人为了回家逃离了军营。这样的情况让刘邦不禁陷入了忧虑。
此时,有人告诉他:“项羽自立为王,在分封诸侯时,将他的人都分到了富饶之地,只有将您封到了巴蜀这样的穷乡僻壤,这样与贬谪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将士都是生长于崤山(今河南省西部)以东的人,现在他们思乡心切,您可以利用将士们的这种心情,如果等到天下太平,人人都渴望安定的时候,您的大好时机就不存在了!您还不如挥兵东进,利用将士们想立刻回家的心情,一举夺得天下!”
这样一番话说动了刘邦,刘邦心情澎湃、摩拳擦掌,而给他出这个主意的正是前不久萧何为他挖过来的人才——韩信。
韩信,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早年家贫,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认为韩信凡夫俗子,让韩信在他家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一直如此。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您。”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这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韩信虽然早年家贫,但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和能屈能伸的气度。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被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见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欢喜,骂道:“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刘邦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刘邦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被任命的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刚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就向刘邦献计——挥兵东进,这让刘邦喜出望外,对韩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过,这只是韩信的第一次表现,在刘邦和项羽后期的角逐中,韩信无疑是刘邦最具谋略的高参。